1、“状态变化”模式简介
在组件构建过程中,某些对象的状态经常面临变化,如何对这些状态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又维持高层模块的稳定?“状态变化”模式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常见的两种“状态变化”模式:State、Memento
2、动机
在软件构建过程中,某些对象的状态如果改变,其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文档处于只读状态,其支持的行为和读写状态支持的行为就不同。
如何在运行时根据对象的状态来透明地更改对象的行为?而不会为对象操作和状态转化之间引入紧耦合?
3、举例
现在网络有三种状态:打开(open)、关闭(close)、连接(connect),我们用枚举类型来表示。
然后对网络的操作有operator1、operator2等,各个operator中,对于不同的状态,对应的操作也不同(先用最原始的方法来表示):
回想这里和前面介绍的“策略者模式”遇到的问题如出一辙。我们改一下:
考虑到状态模式一次只能有一种状态,所以可以配合使用单例模式:
看一下执行过程(每次执行完一种操作需要切换一下状态):
假设现在多了一种需求:增加一种状态——等待中,那么看一下对应的改变:
如你所见,除了扩展部分,其它都不需要改变,符合我们开闭原则。
4、模式定义
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 改变它的行为,从而使对象看起来似乎修改了其行为。
5、结构图
6、要点总结
(1)State模式将所有与一个特定状态相关的行为都放入一个State的子类对象中,在对象状态切换时,切换响应的对象;但同时维持State的接口,这样实现了具体操作与状态切换之间的耦合。
(2)为不同的状态引入不同的对象使得状态转化变得更加明确,而且可以保证不会出现状态不一致的情况,因为转换是原子性的——即要么彻底转换过来,要么不转换。
(3)如果State对象没有实例变量,那么各个上下文可以共享同一个State对象,从而节省对象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