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看了一本书,教授我们为什么数学学不好,要想学好数学应该掌握哪些学习方法的书,感觉很有意义,就总结如下。
不过经过思考,所谓应试教育还是要针对性练习的,这里是数学,不是考试,考试所考的数学经过“严谨,科学”,已经不是自然数学,是人工数学。不过这里的思想方法,依然值得借鉴,或许可以实现降维打击。
主动,这或许就是最为重要的吧。
序言:为什么你的数学不好
- 报考理工大学所需要的能力
(1)把自己的鞋子都收拢起来,放到指定的鞋箱子里面;
(2)遇到不明白的字词,要拿出辞典来查一查;
(3)学会做咖喱饭(不会的话可以照着食谱学);
(4)绘制一张从家到最近车站的地图。 - 4件事情所代表的的4项基本能力
- 掌握对应的概念
- 能够理清顺序关系
- 能够对事情的步骤进行整理、实行和观察
- 抽象能力的表现
- 我们都具备以上能力,但是还是没有学好数学,因为我们没学好数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掌握的学习方法的错误。
- 方法论
- 无需死记硬背
- 抓住故事的梗概
- 学会将所学的知识教给别人
- 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 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可以培养一个人的逻辑判断能力(即数学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说,能够让人有条理的来分析事情。而掌握了逻辑判断分析的能力之后,可以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也可以理解别人所提出的不同的意见。
- 文科生更应该有一个好的数理思维
- 语文成绩好,数学更应该不会差。
第一部:应该怎样学数学
-
“学习数学的诀窍就在于记不住这三个字。”深层次含义:当人们想要记住某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不再思考了。
-
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形成思维定式的时候,我们还关心这些问题吗?
- 为什么是这样?
-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 真的是这样吗?
-
学习数学的好处
- 提高一个人的数学水平,就是在提高一个人的逻辑判断能力。通过对数学的学习,使你能够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 在这里,请让我引用一段我最喜欢的爱因斯坦的名言:“能忘掉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才算是教育。因为在校园里接受的只是最基础的教育,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要想真正学到人生最有用的知识,就要自己去感悟,在实践中获得经验与灵感。”
-
不去记忆解题方法(很难想象,对解题方法的记忆,是应试教育多么核心的组成,这点是最不适合应试的吧,有数学大佬说他不是从记忆公式开始学习数学的吗、、、)
-
代替死记硬背的方法
- 多想一想“为什么”
- 当你弄明白哪些地方是你不明白的时候,那么这就意味着,答案已经离你不远了。很多人就会出啥都不明白,就多问为什么,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慢慢就全都理解了。
- 添加“新的语意”
- 记忆技巧
- 当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想一想如何才能把新学到的知识和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你就不容易忘掉它。要想把某一个知识单独的从脑海当中提取出来并不容易。然而,如果你能把这个知识和其他的知识联系起来,那么想起来就容易得多。
- 不仅仅是“知识”,更要多一些“智慧”
- 人们可能会忘掉知识,却不可能忘掉智慧。
- 不理解内涵的数学公式,死记硬背毫无意义,理解内涵的数学公式,记忆起来信手拈来。(貌似很难真正按这个方法做事,因为有些数学属于超纲内容,但是我为什么就认为超纲的我就不能主动稍微进一步理解一点呢?)
- 多想一想“为什么”
-
对定理和公式进行验证
- 从事物的本质上来说,结果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它的过程。
就好比说金字塔,当我们看到金字塔的时候,会有一种敬畏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金字塔看上去特别的宏伟壮观吗?我不是这么认为的。在当今的科技产业下,比金字塔看上去更加宏伟、更加壮观的现代建筑是数不胜数。这是因为几千年前的人类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就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我们为此而感到震惊。更进一步的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那些石头是怎样堆积上去的,这一点让人感到神秘和不可思议。要说金字塔真正的价值,无非就是它的建造方法。
那些数学公式和定义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们的本质并不在于结果的完美和得到结果的便捷,而是在于它是如何得出的,是如何推演的,这样一个验证的过程。 - 定理和公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总共是12年。在这12年的教学计划当中,包含了数学史上5000多年以来的最重要也是最完美的数学定义和公式。每一个时代都有在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数学家,而我们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时代所学的数学定义和公式,实际上已经涵括了所有这些人的智慧的结晶。这些数学定义和公式的结果并不是智慧的本质,而本质的体现,就在于推算的过程。
- 在验证过程中当有所感动(知识诅咒,体会其中的美)
- 通过验证提高“数学的能力”
-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值得背下来的话,那么就只有一个:对定义和公式的验证方法。
有一句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无论多么天才的发明和创造,最初也是从模仿开始的。就算是公认的天才莫扎特,也需要海顿老师的教导。既然要模仿,那就应该模仿最好的、最顶级的。因此,我们才要去学会如何验证那些数学天才们留下来的定义和公式。在验证的过程当中,能够感觉得到,他们所留下来的逻辑理论,都会变成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到那个时候,你就真正的掌握了数学的能力
-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值得背下来的话,那么就只有一个:对定义和公式的验证方法。
- 从事物的本质上来说,结果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它的过程。
-
对勾股定理的验证
-
对2次公式的验证
-
找到灵光一闪的原因(10大思路)
- 对那些定理和公式进行验证,其最大目的就在于,弄明白那些灵感和奇思妙想得来的原因。在这些原因里面,就包含了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实质。我们可以从那些定理和公式的验证方法、解题方法当中,找出潜在的实质性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恰当的解题思路。
话虽这么说,但是要想自己一个个的去找出解题思路也并非易事。因此,本书罗列了10种解题思路,在第3部分会有详细的介绍。
- 对那些定理和公式进行验证,其最大目的就在于,弄明白那些灵感和奇思妙想得来的原因。在这些原因里面,就包含了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实质。我们可以从那些定理和公式的验证方法、解题方法当中,找出潜在的实质性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恰当的解题思路。
-
闻,思,教三部曲
- 怎样才算明白?
- “大家都有什么问题吗?”
我在每次上课之前都会说这样一句话。无论是教哪一类的学生,在什么样的场合下,每次我的话刚一说完,学生们就会说:
“有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能够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说明学生们真正用心了,距离掌握这些知识和理解这些知识,提高数学水平,已经不远了。 - 然后在没有问题后,如果你能把它说给你的祖母听,让你的祖母明白,那你才是真正的明白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给别人听,让不明白的人也能明白了,这样才算是“明白了”。
- “大家都有什么问题吗?”
- 怎样才算明白?
-
学习三部曲:闻(仔细听),思(会记笔记),教(善于教授)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准备一个自己的数学笔记
- 笔记是写给自己将来看的
- 把笔记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宝库”
- 知识
- 理解
- 查阅的资料
- 通过笔记,来积累“教学”的经验
- 通过笔记,教会未来已经忘记这些东西的自己
- “宝库笔记的记法”
- 定理公式
- 定理公式
- 证明过程
- 每一步的逻辑结构
- 领悟
- 习题篇
- 经典习题
- 解题过程(最好县看懂,然后自己在不看答案的情况下写出来)
- 其他解题方法
- 解题想法和思路
- 定理公式
-
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写,切记抄书意义不大
-
记录全面
第二部:在解题之前应该掌握的知识
- 在数学中使用未知数的原因
- 算数和数学的去区别
- 数学 = 代数 (涉及到未知数的数学)+ 解析(微积分和概率) + 几何(图形)
- 演绎和归纳
- 演绎法:把在整体当中成立的理论,应用到部分当中。
- 归纳法:把在部分当中适用的理论,推及到整体当中去。
- 规律性
- 总结规律,认识世界的重中之重
- 使用未知数的好处
- 说到数学的基本精神,就是找出事物背后所隐藏的规律和性质。如果你能通过若干的具体事例,得出适用于整体的理论,也就是找出其中的规律(归纳)的话,那么你就能通过表面有限的事物,来捕捉背后无限的世界。所以说,未知数的使用,是前人留下的恩惠。
- 在总结出规律后,吧这些规律和性质应用到个体的案例当中去,就必须使用未知数的算式。
- 算数和数学的去区别
- 使用代入法求解方程组最为有效
- 拿到数学练习册的做题方法
- 数学不好的人所欠缺的解题基本功
- 将应用题“数字化”
- “除去运算当中所包括的两种含义”
- 图标与联立方程组之间的联系
- 通过辅助线,能不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 数学好的人,都掌握了“基本都解题思路”
- “10种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作用
- 归纳出其中的原理、规则、和定义,将复杂的问题分解
第三部:遇到任何数学题都能解答的10种解题思路
- 解题思路1“降低次方和次元”
- 解题思路2“寻找周期和规律性”
- 解题思路3“寻找对称性”
- 解题思路4“逆向思维”
- 解题思路5“与其考虑相加,不如考虑相乘”
- 解题思路6“相对比较”
- 解题思路7“归纳性的思考实验”
- 解题思路8“数学问题的图像化”
- 解题思路9“等值替换”
- 解题思路10“通过终点来追溯起点”
第四部:10中解题思路的运用
结束语: 在数学的学习中,要有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
举例看这本书已经过去两年了,也从本科生成为研究生了,对于理工科而言,数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还是有必要知道什么是数学的,这本书上数学思想,我本人还是无法应用到概率论,微积分,线性代数中,数学太差,也没有时间整理了,有志向的同学,有兴趣的同学,好好学数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