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存储器件原理概述
文章目录
1 RAM原理
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 RAM)是一种能访问任意位置存储单元的半导体器件。
1.1 SRAM
一个SRAM存储单元(存储一bit)由6个晶体管组成,其中4个场效应管(M1, M2, M3, M4)构成两个交叉耦合的反相器,另外两个场效应管(M5, M6)是存储基本单元到用于读写的位线的控制开关。利用晶体管的状态切换来存储数据,而不像电容器,因此读数据时不存在漏电问题,不需要刷新操作。但是由于SRAM需要的晶体管数多,因此成本高。其一般用做CPU的高速缓存。
1.2 DRAM
个DRAM存储单元由1个晶体管和1个电容器组成,利用电容量存储电量的多少来存储数据,由于电容器存在漏电问题,因此需要定期刷新。读数据时,电容量的电量会消失,因此每次访问之后,也需要刷新,以防止数据丢失。
1.2.1 分层组织
内存的分层组织如下:
-
内存控制器(memory controller):CPU直接与内存控制器进行通信;
-
通道(channel):一个内存控制器支持的通道数,由具体的内存控制器决定,一般都支持2~3个,通道之间的独立执行命令,互不干扰,因此通道数量表现了内存控制器并行处理的能力;
-
双列直插式存储模块(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DIMM):内存芯片的独立模组,指内存芯片被组织在一块独立的PCB上,并按DIMM形式的硬件接口与channel相连,因此DIMM实际上是内存条的封装形式;
-
rank:rank是一块使用DIMM上部分或全部内存芯片(chips)所组成的内存区域,同一rank内的chips共享片选信号,而同一channel内的rank共享地址/命令信号。rank典型的位宽为64bit(与CPU一次处理的最大bit一致),带校验为72bit。DIMM上可能存在1、2或4个rank,被称为1-rank、2-rank或4-rank,在内存条上一般能看到1Rx4、2Rx4或2Rx8,这里的1R或2R就是指内存条上存在的rank数量,如图3展示了2Rx8的内存条;
-
chip:DIMM/rank中独立的内存芯片,每个芯片内部都由n个bank组成,如图4;
-
bank:芯片内可独立访问的bit分区。rank提到的1Rx4中的x4就表示chip内bank的数量为4。bank按(row, col)将cell组织成矩阵的形式,如图5。对于bank而言一次读或写只能操作1bit数据;
-
元格(cell):存储1bit数据的存储单元。电路如图,其中字线(word line)控制晶体管的导通,位线(bit line)是访问存储电容的通道,可对其进行读取或写入操作。字线也被称为行地址线,位线也被称为列地址线。
1.2.2 时序
内存执行读写命令都有一定的步骤,而完成每个步骤都有相应的时延。
重要概念:
- Column Address Strobe:列地址选通脉冲
- Row Address Strobe:行地址选通脉冲
针对cell,具体有如下几个步骤:
- precharge:将位线上的电压保持在Vcc/2上,方便导通后感知电容电压;
- access:控制字线使得晶体管导通,拉升(逻辑1)或降低(逻辑0)位线上的电压;
- sense:由于位线电压过低并不能被正确感知,因此需要经过感知放大电路进行放大;
- restore:原存储电容逻辑为1的情况下,由于存储电容的电量经过上述过程不断流失,此时位线拉升至Vcc为存储电容充电,恢复其放电前的状态;原存储电容逻辑为0的情况下,由于存储电容的电量经过上述过程不断充电,此时位线拉升至0v为存储电容放电,恢复其放电前的状态。
- write recovery(写入独有):将数据写入时,若存储电容原为逻辑1,需要写入逻辑0,则将位线拉低至0v使其放电;若存储电容原为逻辑0,需要写入逻辑1,则将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