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的基本知识
1.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三者共同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对外不显电性,相对于电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电子的质量极小,质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的1840倍。
2.电子是带负电的亚原子粒子,他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被院子核束缚。
3.当电子脱离原子核束缚在其他原子中自由移动时,其产生的流动现象称为电流;在电导体中,电子在原子间的独立运动产生,并通常从电极的阴极到阳极。
4.各种原子束缚电子的能力不一样,失去电子的变成正离子,得到电子的变成负离子。
5.静电是指物体导游的电子多于或少于原子核的电量,导致正负电量不平衡的情况。电子过剩,称物体带负电,电子不足时,称物体带正电
导体与绝缘体
1.原子间的电子共用而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物质,但这个结合的条件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形成的,不同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离原子核的远近也不同,使得不同的原子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有的在常规条件下就可以轻易形成,有的需要在高温高压下草能形成电子功能形成物质。
2.正常情况下,电子不会从脱离原子,除非特殊环境,否则电子的共用总是在相邻的原子间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从一个地方到很远的地方串门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绝缘体。
3.与绝缘体相反,导体中共用的电子都不太安分,在自己的岗位上戴上一阵就想要溜号,如果在别的地方正好有个职位空缺()另一个不安分的家伙留下的,他就会移动到这里,而这些家伙在物理上被称为自由电子(自由电荷),他们的存在,是导体能够导电的原因。
电流的形成
1.在导体中,当电子们像马路上的汽车一样,朝着同一个方向持续不断地前进时,就形成了电流,电流的速度与单个电子的移动速度相同,等同于蜗牛的速度,但是导体中电场力`速度是无限大的,等同于光速,从导体的一端夺取电子,给与导体的另一端以电子,形成电流。
计算机诞生前重要事件
1.1752年,富兰克林证明雷电与平时的电是一样的。
2.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能形成磁场,而下图的钉子变成电磁铁,具有吸引铁等物质
3.1825年,科拉顿做了磁生电实验,但本人并未发现磁生电。
4.1831年法拉第发现只有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才能生出电流
5.1831年,美国人约瑟夫·亨利制作了一个体积不大的电磁铁,能吸起重达一吨的铁块
6.1844年5月24日发出了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代表莫尔斯电码已经具备实用性
7.1876年贝尔申请电话专利权
8.特斯拉的交流电与变压器
9.1873年,麦克斯韦的著作<<电磁学通论>>发表,预言了电磁波(无线电波)的存在。
10.赫兹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11.电磁波的频率
12.1904年11月16日,弗莱明发明真空二极管
13.1906年福雷斯特发明真空三极管,通过栅极控制通过的电流强弱
14.1918年埃克尔斯与乔丹发明了触发器
15.1936年香农发表<<继电器与开关电路符号化分析>>,打通了进入数字王国的第一道关口,如果根据我们想要的结果来构建一个电路
16.1947年肖克利发明晶体管(半导体的发明),优点有在于不需要预热灯丝,稳定抗震动,并且不需要很高的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