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总结-概述

计算机性能指标

速率:传送数据的速率,即数据的实时速度
带宽:信道传送数据的能力,即数据的额定速度
吞吐量:单位时间通过某个网络的实际数据量,即数据的平均速率
时延:数据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时间,分为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时延带宽积:为传播时延*带宽,表示网络中的数据量
往返时间RTT:双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时间,RTT=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
利用率:分为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信道利用率是指百分之几的时间有数据通过,网络利用率是全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值,网络利用率=1-(网络空闲时延/网络当前时延)

协议模型

OSI七层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国际组织标准)
TCP/IP五层模型:五层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分组/包),传输层(报文段),应用层(报文)(常用于学习)
TCP/IP 四层模型:网络接口层,网际互联层,传输层,应用层(根据市场实际需求)

不同层次数据的区别

首先数据在应用层是完整的被称为报文message,但数据传到传输层时由于发送数据的大小限制所以要将报文分成一段段,所以形成一个个报文段(TCP为报文段segment,UDP为数据报datagram),再传输到网络层添加网络层首部形成分组/包packet,再传输到数据链路层添加帧头和帧尾形成数据帧frame,再传到物理层转成能在网络中传输的比特流bit

数据在各层传输流程举例

比如http请求在TCP/IP五层模型中传输流程:在应用层数据添加http头(method,cookie,User-Agnet等)封装成报文,然后发送到运输层添加tcp头(源端口和目的端口,接收窗口,校验和等)封装成报文段,然后发送到网络层添加交IP头(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校验和,生存时间等)封装成数据包,然后发送到链路层添加头(源物理地址和目的物理地址等)封装成帧,最后发送到物理层封装成比特流在传输介质上传输.

参考资料:《计算机网络(第7版)》 谢希仁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11-15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