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则阳》节选翻译与解释:
第一段(第1节):
- 原文: 则阳游于楚,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夷节归。彭阳见王果曰:“夫子何不谭我于王?”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曰:“冬则擉鳖于江,夏则休乎山樊。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之地,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桡焉!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而一閒其所施。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故曰待公阅休。”
- 白话文: 则阳到楚国游说,夷节向楚王推荐他,楚王没有接见,夷节就回去了。彭阳见到王果说:“先生为什么不在楚王面前说说我的事呢?”王果说:“我不如公阅休。”彭阳问:“公阅休是做什么的呢?”王果说:“他冬天在江里叉鱼,夏天在山边休息。有人路过问他,他就说:‘这是我的家。’夷节尚且做不到这样,更何况我呢!我又不如夷节。夷节这个人,没有真正的德行却有世俗的智慧,不轻易承诺,用这些来巩固他的交际关系,沉迷于富贵的圈子里,不是用德行互相帮助,而是互相消耗。受冻的人需要春天的温暖,中暑的人需要冬天的凉风。楚王这个人,外表尊贵而威严,对待罪过的人,像老虎一样毫不留情。不是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谁能让他屈服呢!所以圣人,在贫困的时候能让家人忘记贫困,在显达的时候能让王公忘记爵位而变得谦卑。对待万物,只是与它们一起娱乐;对待人,乐于沟通交流而保持自己的本性。所以有时不说话也能让人感到和谐,与人并肩而立也能感化他人。父子之间各自安于自己的位置,在天地间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圣人与人心的距离是如此遥远。所以说,还是等待公阅休吧。”
- 解释: 这一段通过对比不同的人,展现了庄子对“圣人”的理想形象的描绘。圣人不追求名利,不沉迷于世俗的交往,而是顺应自然,保持本性,以德服人,具有很高的精神境界。
第二段(第4节):
- 原文: 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犀首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不可听也。”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 白话文: 魏惠王与齐威王订立盟约,齐威王背弃了盟约。魏惠王很生气,打算派人去刺杀他。犀首听到后觉得很可耻,说:“您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君,却像普通人一样去报仇!我愿意率领二十万军队,为您攻打齐国,俘虏他们的百姓,抢走他们的牛马,让他们的国君内心焦急得背上长疮。然后攻下他们的国家。田忌逃跑,我就鞭打他的背,打断他的脊梁。”季子听到后也觉得很可耻,说:“建造十仞高的城墙,建好了又拆掉,这是让服劳役的人受苦。现在已经七年没有打仗了,这是您称霸的基础。犀首是扰乱国家的人,不能听他的。”华子听到后也觉得他们很可笑,说:“主张攻打齐国的人,是扰乱国家的人;主张不要攻打齐国的人,也是扰乱国家的人;认为攻打或不攻打齐国都是扰乱国家的人,也是扰乱国家的人。”魏惠王说:“那该怎么办呢?”华子说:“您只要寻求‘道’就可以了!”惠子听到后,就去见了戴晋人。戴晋人问魏惠王:“您知道蜗牛吗?”魏惠王说:“知道。”戴晋人说:“在蜗牛的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做触氏;在蜗牛的右角上有一个国家,叫做蛮氏。他们经常为了争夺土地而打仗,死了几万人,追击战败者十五天后才返回。”魏惠王说:“唉!这是虚假的话吧?”戴晋人说:“我来为您证实。您认为上下四方有尽头吗?”魏惠王说:“没有尽头。”戴晋人说:“知道自己的心神遨游于无穷的宇宙,再回到通达的国家,就像存在又像不存在一样吗?”魏惠王说:“是的。”戴晋人说:“在通达的国家里有魏国,在魏国里有大梁,在大梁里有您魏王。您和蛮氏相比,有什么区别吗?”魏惠王说:“没有区别。”戴晋人离开后,魏惠王茫然若失。戴晋人走后,惠子来见魏惠王。魏惠王说:“戴晋人真是个伟人,圣人都比不上他。”惠子说:“吹竹管还有响亮的声音,吹剑上的小孔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尧舜是人们称赞的圣人,在戴晋人面前谈论尧舜,就像吹剑上的小孔一样微不足道。”
- 解释: 这一段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对话,讽刺了统治者为了争夺利益而发动战争的愚蠢行为,以及那些为了迎合统治者而献计献策的人。戴晋人通过“蜗角之争”的比喻,说明了国家和战争的渺小和无意义,劝诫统治者要超越世俗的争斗,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第三段(第10节):
- 原文: 少知问于大公调曰:“何谓丘里之言?”大公调曰:“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为风俗也;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今指马之百体而不得马,而马系于前者,立其百体而谓之马也。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执;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四时殊气,天不赐,故岁成;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文武大人不赐,故德备;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时有终始,世有变化。祸福淳淳,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自殉殊面,有所正者有所差。比于大泽,百材皆度;观于大山,木石同坛。此之谓丘里之言。”少知曰:“然则谓之道,足乎?”大公调曰:“不然。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而期曰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因其大以号而读之则可也,已有之矣,乃将得比哉!则若以斯辩,譬犹狗马,其不及远矣。”
- 白话文: 少知问大公调:“什么是‘丘里之言’?”大公调说:“‘丘里’是指聚集了许多姓氏和人名而形成的社会风俗;把不同的东西看作相同,把相同的东西看作不同。比如,指着马的各个部分却不能说是马,只有把各个部分组合起来才能说是马。所以,小土堆积累起来才能成为高山,小河流汇聚起来才能成为大江,人们聚集在一起才能形成公共的利益。因此,从外面来的人,即使有自己的主张也不要固执;从内部出去的人,即使有正确的意见也不要拒绝别人的观点。四季气候不同,但上天不会偏袒,所以一年才能有好的收成;五官职责不同,但君王不偏私,所以国家才能治理好;文臣武将不居功自傲,所以才能具备完善的德行;万物道理不同,但‘道’是公正无私的,所以‘道’是无名的。因为无名,所以无为,因为无为,所以无所不为。时间有开始和结束,世事有变化。祸福相伴而来,即使遇到阻碍也有适合的地方;即使是相同的殉葬方式也有不同的面貌;即使是正确的做法也有可能出现偏差。就像在大沼泽里,各种木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像在大山里,木头和石头都能和谐共存。这就是我所说的‘丘里之言’。”少知问:“那么,可以把这叫做‘道’吗?”大公调说:“不能。现在计算事物的数量,不止于一万,而我们却用‘万物’来概括它们,只是用一个大的数字来称呼它们罢了。所以,天地是形体中最大的,阴阳是气中最大的,而‘道’是天地、阴阳的共同本源。因为‘道’太大了,所以用‘道’来称呼它就可以了,已经有了‘道’这个名称,怎么能用它来比较呢!如果用这种方式来辨别‘道’,就像用狗马来比喻一样,相差太远了。”
- 解释: 这一段是关于“道”的讨论,大公调通过“丘里之言”来阐述“道”的内涵,强调了事物的整体性、多样性、和谐性,以及“道”的公正无私和不可名状。
其他段落要点:
- 第2节: 强调人与世界的一体性,以及人天生的喜好和是非观念。
- 第3节: 讲述了宇宙的起源和变化,以及圣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 第5节: 通过孔子与市南宜僚的故事,赞扬了隐士的高尚品格和对世俗的鄙视。
- 第6节: 指出为政“卤莽”、治民草率的原因是人们不遵循自然规律,背离人的本性。
- 第7节: 通过老子学生柏矩游齐之所见,揭示了社会弊端是由统治者的不作为和百姓的道德沦丧造成的。
- 第8节: 说明人们的是非观念是随着时间空间变化的,人的认知是有限的。
- 第9节: 通过孔子向几位太史请教卫灵公谥号的问题,说明评价人物应根据历史事件而不是个别词语和事件。
- 第11节: 讨论了六合之内万物生生不息的变化和规律,强调观察大道的人不关心这些变化和规律。
- 第12节: 讨论了宇宙起源于无为还是使之然的问题,认为这两种观念都不能完全识透宇宙由道产生的道理。
好的,我来对《庄子·则阳》中剩余段落的要点进行更详细的解说:
第2节:强调人与世界的一体性,以及人天生的喜好和是非观念。
- 解说: 这一节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世界是紧密相连的。人天生具有喜好和是非观念,这是自然赋予的本性。然而,人们常常因为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追求虚假的快乐和利益。庄子认为,要回归自然,保持本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 学习意义: 提醒我们关注自身与自然、与他人的联系,不要被外物所迷惑,要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坚守道德底线。
第3节:讲述了宇宙的起源和变化,以及圣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 解说: 这一节描述了宇宙从混沌到有序的变化过程,以及圣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认识到宇宙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治国理政中。庄子认为,宇宙的变化是无常的,圣人要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改变自然。圣人要以“无为”的态度来治理国家,让百姓自由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 学习意义: 帮助我们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认识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5节:通过孔子与市南宜僚的故事,赞扬了隐士的高尚品格和对世俗的鄙视。
- 解说: 这一节讲述了孔子拜访隐士市南宜僚的故事。市南宜僚拒绝了孔子的邀请,坚持过着隐居的生活。庄子通过这个故事,赞扬了隐士不追求名利,不为世俗所动的精神,表达了对世俗的鄙视。庄子认为,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和权力,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 学习意义: 引导我们反思人生的价值,不要盲目追求名利,要关注内心的需求,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6节:指出为政“卤莽”、治民草率的原因是人们不遵循自然规律,背离人的本性。
- 解说: 这一节指出,统治者之所以为政“卤莽”、治民草率,是因为他们不遵循自然规律,背离了人的本性。统治者应该以“无为”的态度来治理国家,让百姓自由发展,而不是强行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 学习意义: 提醒我们,在管理和决策中,要尊重客观规律,以人为本,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7节:通过老子学生柏矩游齐之所见,揭示了社会弊端是由统治者的不作为和百姓的道德沦丧造成的。
- 解说: 这一节讲述了老子的学生柏矩在齐国所见到的社会乱象。庄子认为,这些社会弊端是由统治者的不作为和百姓的道德沦丧造成的。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引导百姓向善。
- 学习意义: 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提醒我们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8节:说明人们的是非观念是随着时间空间变化的,人的认知是有限的。
- 解说: 这一节指出,人们的是非观念是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没有绝对的真理。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我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尊重不同的观点,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更接近真理。
- 学习意义: 培养我们辩证思维的能力,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
第9节:通过孔子向几位太史请教卫灵公谥号的问题,说明评价人物应根据历史事件而不是个别词语和事件。
- 解说: 这一节讲述了孔子向几位太史请教卫灵公谥号的问题。庄子通过这个故事,说明评价人物应该根据其一生的历史事件,而不是根据个别词语和事件。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 学习意义: 提醒我们,在评价人物和事物时,要全面、客观地分析,不要以偏概全,要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
第11节:讨论了六合之内万物生生不息的变化和规律,强调观察大道的人不关心这些变化和规律。
- 解说: 这一节讨论了宇宙中万物生生不息的变化和规律。庄子认为,观察大道的人不关心这些变化和规律,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世俗的层面,达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他们关注的是宇宙的本源和永恒的真理。
- 学习意义: 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不要沉迷于世俗的琐事,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第12节:讨论了宇宙起源于无为还是使之然的问题,认为这两种观念都不能完全识透宇宙由道产生的道理。
- 解说: 这一节讨论了宇宙是起源于“无为”还是“使之然”的问题。庄子认为,这两种观念都不能完全识透宇宙由“道”产生的道理。“道”是不可名状的,我们无法用语言来完全描述它。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来接近“道”。
- 学习意义: 提醒我们,要保持对未知的敬畏之心,不要试图用有限的知识来解释无限的宇宙,要不断探索和思考,才能更接近真理。
总而言之,《庄子·则阳》的每一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我们认识世界、思考人生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学习《则阳》,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精神境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学习意义:
- 认识事物的本质: 《则阳》强调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事物的整体性、多样性和和谐性。
- 超越世俗的争斗: 《则阳》劝诫人们要超越名利、权力的争夺,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 顺应自然规律: 《则阳》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 保持本性: 《则阳》赞扬了那些能够保持本性,不被世俗所污染的人。
- 认识认知的局限性: 《则阳》说明人的认知是有限的,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更接近真理。
- 批判精神: 《则阳》对统治者的愚蠢行为和社会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道家思想的理解: 通过学习《则阳》,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道家思想,如“道”的内涵、“无为”的含义、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总而言之,《庄子·则阳》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文章,对我们认识世界、思考人生、处理社会问题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学习《则阳》,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精神境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