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解读《庄子·杂篇·外物》。这篇内容驳杂,但核心思想贯穿始终:批判对外物的执着,强调顺应自然、虚己忘言、破除成见、追求内心的自由与通达。 下面提供原文核心段落的白话译文、通俗解说及其学习意义。
核心主题: 摆脱外物(名利、礼法、智巧、言语、生死等)的束缚,回归自然本性,获得真正的自由与智慧。
一、 核心原文段落及白话译文
-
开篇点题:外物不可必
- 原文: 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
- 白话: 外在的事物没有必然的规律(结果不可强求)。所以忠臣龙逢被夏桀所杀,比干被商纣挖心,箕子被迫装疯。奸臣恶来也难逃一死,暴君桀纣最终灭亡。君主没有不希望臣子忠诚的,但忠诚未必能得到信任,所以伍子胥被抛尸江中,苌弘在蜀地惨死,他的血三年后化作碧玉。父母没有不希望子女孝顺的,但孝顺未必能得到父母的疼爱,所以孝己(殷高宗之子)忧苦而死,曾参(大孝子)也常因孝行不被理解而悲伤。
-
执着之害:心火焚身
- 原文: 木与木相摩而然,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絯,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螴蜳不得成,心若县于天地之间,慰昬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火,月固不胜火,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
- 白话: 木头摩擦会生火,金属在火中会熔化。阴阳失调,天地震动,于是有雷霆闪电,甚至水中也会起火(指阴电阳电相击),烧毁大槐树。人若有深重的忧虑,陷入利害两端无法自拔,内心烦躁不安无法平静,心就像悬在天地之间,郁闷昏沉,利与害在内心不断交锋碰撞,生出很多心火;普通人的心火越烧越旺,就像月光(代表清明的本性)终究敌不过熊熊烈火,于是精神崩溃(“僓然”),生命之道也就完结了。
-
经典寓言:涸辙之鲋
- 原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
- 白话: 庄子家里穷,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啊!等我收到封地的租税,就借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子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半道上听见有喊我的。我回头看见车辙里有一条鲫鱼。我问它:‘鲫鱼啊,你喊我干什么?’它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弄点斗升之水救救我吗?’我说:‘行啊!等我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请他们开凿运河,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鲫鱼气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水,无处安身。我只要一点点水就能活命,你却说这种空话!还不如早点到干鱼铺子里去找我呢!’”
-
大器与小用:任公子钓鱼
- 原文: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 白话: 任公子做了个大鱼钩系上粗黑绳,用五十头阉牛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东海,天天钓鱼,一整年也没钓到鱼。后来有条大鱼吞了钓饵,牵着巨大的鱼钩沉入海底,又急速跃起摆动鱼鳍,掀起山一样的白浪,海水剧烈震荡,发出的声音如同鬼神怒吼,千里之外都为之震惊。任公子钓到这条大鱼,将它剖开制成鱼干,从浙江以东到苍梧山以北,没有人不饱餐这条鱼的。后世那些才识浅薄、喜好道听途说的人,都惊奇地互相传告这件事。(他们)举着小竿细线,跑到小沟渠旁,守着些小鱼小虾,想钓到大鱼太难了!粉饰浅陋的言辞(“小说”)去求取高名美誉(“干县令”),那离真正的大道(“大达”)就太远了。因此不曾了解任公子那种气度的人,也就不可能和他一起治理好天下。
-
讽刺虚伪:儒以诗礼发冢
- 原文: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 白话: 儒生用诗书礼乐的名义去盗墓。大儒在上面传话:“太阳快出来了,事情进行得怎么样了?”小儒在墓里回答:“还没解开衣裙,发现嘴里含着宝珠。古诗里本来就有这样的句子:‘青青的麦苗,长在山坡上。活着不布施,死后含珠干什么!’”大儒说:“揪住他的鬓发,按住他的下巴,用铁锤敲开他的面颊,慢慢分开两腮,别弄坏嘴里的宝珠!”
-
去除矜持:老莱子训孔子
- 原文: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 白话: 老莱子的弟子出去打柴,遇见了孔子,回来告诉老莱子…老莱子说:“是孔丘啊。叫他来。”孔子来了。老莱子说:“孔丘啊!去掉你端着的身段(“躬矜”)和那副显得很有智慧的表情(“容知”),这样才像个君子。”…老莱子说:“(你)不忍心看到一代人的痛苦,却(用你的学说)轻率地给万世留下祸患,到底是你的智慧本来就不够(“固窭”),还是你的谋略达不到呢?…与其赞美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停止那些毁誉。违背自然(“反”)没有不造成伤害的,妄动(“动”)没有不走向邪路的。圣人总是审慎地(“踌躇”)去做事,所以总能成功。为什么你总是端着那副矜持的样子呢!”
-
智有所困:神龟托梦
- 原文: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鱼不畏网而畏鹈鹕。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 白话: 宋元君半夜梦见一个披头散发的人在侧门偷看…元君醒来,让人占卜,说:“这是只神龟。”…神龟被送来,元君又想杀它,又想放了它,犹豫不决,再占卜,结果是:“杀掉神龟用来占卜,吉利。”于是剖开龟甲用来占卜,七十二次占问没有不应验的。孔子说:“神龟能托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逃脱渔夫余且的网;它的智慧能应验七十二次占卜没有失误,却不能避免被剖腹挖肠的灾祸。如此看来,智慧也有局限的时候,神灵也有办不到的事啊。…鱼不怕渔网却怕鹈鹕(因为只看到眼前的威胁)。摒弃小聪明,大智慧才能显现;去除刻意追求的‘善’,自然的本性之善就显现了。婴儿生下来没有名师教授就能学会说话,是因为和会说话的人在一起啊(顺应自然学习)。”
-
无用之用
-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 白话: 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用处。”庄子说:“懂得‘无用’的道理,才能跟你谈‘有用’。天地不能说不广大吧?人所用的不过是一小块立足之地罢了。那么,如果把立足点以外的地方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人站的那一小块立足之地还有用吗?”惠子说:“没用了。”庄子说:“这样看来,‘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明显了。”
-
游世之道
- 原文: 庄子曰:“人有能游,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学,承意不彼。”…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者众害生。…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豀;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 白话: 庄子说:“人如果能够悠游自得(顺应自然),哪能不自在呢?人如果不能悠游自得,又怎么能自在呢?…尊崇古代而鄙视当今,这是浅陋学者的做法。…只有得道的人(“至人”)才能悠游于人世间而不偏执,随顺众人而不丧失自己的本性。别人的说教不必刻意去学,理解其意思但不被它束缚。”…心灵通达才是真知,真知通达才是德性。凡是道都不希望被堵塞,堵塞了就会梗塞,梗塞不止就会互相践踏(“跈”),互相践踏各种祸害就产生了。…胞胎里有空旷的空间(“重阆”),心灵要有自然的遨游(“天游”)。房屋里没有空间,婆媳就会争吵;心灵没有自然的遨游,六孔(指眼耳鼻舌身意)就会互相侵扰(“相攘”)。
-
得意忘言
- 原文: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 白话: 竹筌(“荃”)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就可以忘掉竹筌;兔网(“蹄”)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兔子就可以忘掉兔网;言语是用来传达意思的,领会了意思就可以忘掉言语。我哪里能遇到忘掉言语的人而和他交谈呢!
二、 通俗解说
《外物》篇像一幅拼贴画,用各种故事、寓言、对话,集中火力批判一个核心问题:人对外在事物(“外物”)的过分执着所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超越这种执着。
-
批判“执着”与“强求”:
- 开篇就用历史人物的悲剧(忠臣被杀、孝子悲苦、暴君灭亡)说明:外在的结果(如忠诚被信任、孝顺被疼爱、权力永恒)是强求不来的(“外物不可必”)。强求只会带来痛苦和灾难。
- “心火焚身”的比喻极其生动:对利害得失的过分忧虑、纠结、算计,就像在内心不断摩擦生火,最终会烧毁自己清明的本性和生命活力(“僓然而道尽”)。现代人常说的“内耗”就是这个意思。
- “涸辙之鲋”讽刺了那些开空头支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虚伪行为(如监河侯),强调了及时、切实的帮助(“斗升之水”)比虚无缥缈的宏大许诺重要得多。也隐喻了执着于不切实际的幻想(等西江水)会害死自己。
-
倡导“自然”与“无为”:
- “任公子钓鱼”展示了大格局、耐心和顺应自然的重要性。想钓大鱼(成就大事),需要大工具(大智慧)、大投入(耐心等待)、大环境(东海),而不是在小水沟(小格局)里用小聪明(“饰小说以干县令”)瞎忙活。讽刺了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行为。
- “神龟托梦”深刻地揭示了智慧、能力的局限性。再“神”的龟也算不到自己的结局。庄子借此告诫:不要迷信小聪明(“小知”),真正的“大知”是明白自己的局限,顺应自然(如同婴儿学语),摒弃刻意追求的“善”(“去善而自善”),回归本性。
- “老莱子训孔子”直接批评孔子端着架子(“躬矜”)、卖弄智慧(“容知”),试图用一套仁义礼法(“不忍一世之伤”)去规范天下,结果可能适得其反(“骜万世之患”)。老莱子主张忘掉是非毁誉(“两忘而闭其所誉”),像圣人一样审慎顺应自然(“踌躇以兴事”),而非总是矜持地端着救世主的姿态。
-
破除“成见”与“形式”:
- “儒以诗礼发冢”是辛辣的讽刺!它揭露了某些人(这里指儒生)如何用冠冕堂皇的理由(诗书礼乐)去干最卑鄙龌龊的勾当(盗墓)。批判了礼法、教条的虚伪性,以及被形式(诗礼)所绑架、异化的行为。
- “无用之用”是庄子哲学的标志性观点。惠子认为庄子的言论“无用”,庄子用一个巧妙的比喻说明:看似“无用”的部分(立足点之外的大地),恰恰是“有用”部分(立足之地)存在的基础和保障。强调不要用狭隘的功利眼光去判断事物的价值,有些东西的价值在于其存在本身(如自然、自由、精神空间)。
-
追求“虚己”与“忘言”:
- “游世之道”描绘了理想的人格境界——“至人”。他们能在世间自由行走(“游于世而不僻”),与人和谐相处(“顺人”),却永远不会迷失自我(“不失己”)。关键就在于心灵的通达无碍(“心彻为知”)和拥有广阔的精神空间(“心有天游”)。心灵堵塞(“壅”)就像房子没空间会导致家人吵架一样,会引发内心的冲突和痛苦(“六凿相攘”)。
- “得意忘言” 是整篇的点睛之笔,也是庄子语言观的核心。语言(言)就像捕鱼的筌、捉兔的蹄,只是传达意思(意)的工具。一旦领会了意思,就应该超越语言的束缚。庄子渴望遇到能“忘言”的人交流,意味着追求一种超越语言局限、心领神会的境界。这与前面批判执着于礼法形式、小聪明等思想一脉相承,都是主张破除外在形式的束缚,把握内在的本质和精神。
三、 学习意义
- 放下执念,减少内耗: “外物不可必”和“心火焚身”警示我们,对结果、名利、他人认可的过分执着和算计,是巨大痛苦的根源。学习放下对“必须如何”的执念,接受事物的不确定性,能有效减少精神内耗,保持内心平和。这是应对现代焦虑的一剂良药。
- 务实求真,拒绝空谈: “涸辙之鲋”提醒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比夸夸其谈、开空头支票重要得多。无论是帮助他人还是处理自身困境,都要着眼于切实可行的方案(“斗升之水”),而非不切实际的幻想(“激西江之水”)。
- 格局要大,耐心要足: “任公子钓鱼”启示我们,想要取得大的成就(“得大鱼”),需要长远的眼光、宏大的格局、充分的准备和持久的耐心。不要沉迷于蝇头小利和短期速成(“守鲵鲋”),那只会离真正的目标(“大达”)越来越远。
- 认识局限,顺应自然: “神龟托梦”和“婴儿学语”告诉我们,个人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知有所困”)。真正的智慧(“大知”)在于认识到这种局限,并学会像婴儿一样,顺应环境和自然规律去学习成长(“与能言者处”),而非迷信小聪明或强求。
- 警惕虚伪,回归本真: “儒以诗礼发冢”是对形式主义、虚伪做派最尖锐的批判。它警示我们,任何高尚的口号或形式(诗礼)都可能被异化,用于卑劣的目的。要穿透形式看本质,追求内心的真诚,警惕自己陷入虚伪。
- 超越功利,发现“无用”之美: “无用之用”挑战了狭隘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它让我们思考:自然、艺术、哲学思考、内心的宁静、自由的精神空间等看似“无用”的东西,恰恰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根基和滋养,是“有用”得以存在的保障。学会欣赏和珍视“无用”的价值。
- 心灵自由,虚己游世: “游世之道”和“心有天游”描绘了理想的生活状态——在纷扰的世间保持内心的独立与自由。关键在于保持心灵的开放、通达和拥有足够的精神空间。给自己的心灵留白,避免被世俗观念、琐事烦恼填满堵塞(“壅”),才能活得从容自在(“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
- 得意忘言,重在领会: “得意忘言”是极高的交流和学习境界。它告诉我们,无论是读书、听讲还是与人沟通,不要拘泥于文字和言语的表面,要努力把握背后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意”)。学会超越语言的局限,追求心领神会的理解。同时,也提醒我们表达时要注重实质,避免被华丽的辞藻所困。
总结来说,《外物》篇教导我们:
- 对外: 看淡结果,不强求(外物不可必);务实求真,重行动(涸辙之鲋);开阔格局,有耐心(任公子钓鱼);认识局限,顺自然(神龟托梦);警惕虚伪,破形式(儒以诗礼发冢)。
- 对内: 放下执念,熄心火(心火焚身);超越功利,悟无用(无用之用);疏通心灵,求自由(心有天游);虚己忘言,得意蕴(得意忘言)。
最终目标,是摆脱一切“外物”的束缚和心灵的枷锁,达到一种顺应自然、内心虚静空明、精神自由翱翔的生命状态。这对于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心灵自由、缓解压力、活得更通透智慧,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
2
总述:
《外物》这篇杂谈,主要讨论的是如何养生处世。庄子提倡顺应自然,反对人为的矫饰和执着,要做到虚怀若谷,忘却言语,才能真正理解“道”。
分段翻译与解释:
1. 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木与木相摩而然,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絯,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螴蜳不得成,心若县于天地之间,慰昬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火,月固不胜火,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
- 白话文: 外在的事物是不可靠的,所以龙逢被处死,比干被杀,箕子装疯,恶来被杀,夏桀和商纣灭亡。君主都希望臣子忠诚,但忠诚未必能得到信任,所以伍子胥被流放到江边,苌弘死在蜀地,他的血埋藏三年后变成了碧玉。父母都希望孩子孝顺,但孝顺未必能得到父母的喜爱,所以孝己感到忧愁,曾参感到悲伤。木头和木头互相摩擦就会燃烧,金属和火在一起就会熔化。阴阳错乱运行,天地就会发生大的变异,于是就有了雷电,水中出现火,甚至能烧毁大槐树。极度的忧愁让人陷入两难的境地而无处可逃,心神不定,无法成就任何事情,内心就像悬挂在天地之间一样,感到困惑、迷茫、沉重和停滞。利益和损害互相摩擦,产生很多的冲突和矛盾,众人互相焚烧,月亮终究无法战胜火焰,于是就有了灾祸,最终走向灭亡。
- 解释: 这一段强调了外在事物的不可靠和人心的难测。忠诚和孝顺这些美好的品质,也未必能带来好的结果。就像自然界的规律一样,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灾难。过度追求外在的东西,只会让人陷入痛苦和混乱。
2.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转化为成语:涸辙之鲋)
- 白话文: 庄周家里贫困,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说:“好的。我将要得到封邑的税金,到时候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愤怒地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有东西在路中间呼救。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条鲫鱼在车辙里。我问它说:‘鲫鱼啊!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水族。您难道不能给我一斗一升的水来救活我吗?’我说:‘好的。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愤怒地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我经常生活的地方,我无处可去。我只要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命,你却说这些空话,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铺里找我!’”
- 解释: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会说空话,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监河侯答应借给庄周很多钱,但要等到以后,这就像对快要渴死的鱼说要引西江的水来救它一样,毫无意义。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及时帮助别人,不要只说空话。
3.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 白话文: 任公子做了巨大的鱼钩和鱼线,用五十头阉割过的牛做鱼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鱼竿投向东海,每天都钓鱼,一年都没有钓到鱼。后来,一条大鱼吃了鱼饵,拉着巨大的鱼钩,沉入海底,翻腾跳跃,掀起巨大的波浪,海水震荡,声音像鬼神一样,震慑千里。任公子得到了这条大鱼,把它剖开做成腊肉,从制河以东到苍梧以北,没有谁不吃这条鱼的。后世那些才能平庸、只会讽刺的人,都感到惊讶,互相传说这件事。那些拿着小鱼竿,在小水沟里钓小鱼的人,很难钓到大鱼。用小技巧去求得小官职的人,离远大的目标也很远。所以没有听说过任公子的风俗,他的做法也很难被世人所理解。
- 解释: 这个故事比喻要成就大事业,就要有远大的目标和长远的眼光,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小利益。任公子钓大鱼,需要巨大的投入和耐心,才能最终获得成功。那些只会在小水沟里钓小鱼的人,永远无法理解任公子的做法。
4.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 白话文: 有些儒生用《诗经》和《礼记》来盗墓,大儒在旁边指挥说:“天亮了,事情怎么样了?”小儒回答说:“还没有脱下死者的衣服,死者的口中含有珍珠。《诗经》里不是有这样的话吗:‘青青的麦苗,生长在山坡上。活着的时候不肯布施,死了含着珍珠有什么用呢!’”“按住她的鬓角,压住她的脸颊,用金锤子撬开她的下巴,慢慢地分开她的脸颊,不要伤到她口中的珍珠!”
- 解释: 这一段讽刺了那些假借儒家经典,却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的人。他们口口声声说要遵循礼义,实际上却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5.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 白话文: 老莱子的弟子出去打柴,遇到了孔子,回来告诉老莱子说:“有个人在那里,整理着衣冠,急匆匆地走来走去,神情疲惫,好像在为天下大事操心,不知道是谁家的孩子。”老莱子说:“那是孔丘。把他叫来。”孔子来了。老莱子说:“孔丘!去掉你那自以为是的态度和自作聪明的样子,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拱手退下,皱着眉头,改变了脸色,问道:“我的事业还能有所进展吗?”老莱子说:“为了避免一时的伤害,却招致长久的祸患,难道是目光短浅吗?还是考虑得不够周全呢?把一时的快乐当作骄傲,是终身的耻辱。普通人的行为尚且要不断进步,互相引荐,互相结交。与其赞美尧而贬低桀,不如把他们都忘掉,闭口不谈。凡是反对的,没有不是伤害的;凡是行动的,没有不是错误的。圣人深思熟虑后才开始行动,每次成功后,又怎么能自满自夸呢!”
- 解释: 这一段讲述了老莱子批评孔子的故事。老莱子认为孔子过于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过于自负,这反而会阻碍他的事业发展。老莱子劝告孔子要放下身段,虚心学习,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6.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明口,余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君曰:“献若之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鱼不畏网而畏鹈鹕。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 白话文: 宋元君半夜梦见一个人披散着头发,在门外窥视,说:“我来自宰路深渊,我是清江派来给河伯送信的使者,渔夫余且抓住了我。”宋元君醒来,让人占卜,说:“这是一只神龟。”宋元君问:“渔夫中有叫余且的吗?”左右回答说:“有。”宋元君说:“让余且来朝见我。”第二天,余且来朝见。宋元君问:“你捕到了什么?”余且回答说:“我的网捕到了一只白龟,直径五尺。”宋元君说:“把你的龟献上来。”龟献上来后,宋元君一会儿想杀掉它,一会儿又想放了它,心里犹豫不决,就占卜,说:“杀了龟来占卜吉凶。”于是剖开龟的肚子,用七十二个钻子钻孔,没有遗漏。孔子说:“神龟能给宋元君托梦,却不能躲避余且的网;知识能够用来占卜吉凶,却不能避免被剖开肚子的灾祸。由此看来,知识也有局限,神灵也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有最高的智慧,也要听取众人的意见。鱼不怕网,却怕鹈鹕。去掉小聪明,才能明白大智慧,去掉人为的善,才能达到真正的善。婴儿生下来没有老师也能说话,是因为他与能说话的人在一起。”
- 解释: 这个故事说明了知识和智慧的局限性。即使是神龟,也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我们不能过于迷信知识和智慧,而应该虚心学习,听取众人的意见,才能避免犯错。
7.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 白话文: 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用处。”庄子说:“只有知道无用的用处,才能和你谈论有用。天地难道不是广阔而巨大的吗?人所能用到的地方,不过是容纳双脚的地方。那么,如果把脚踩的地方挖掉,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人还能有用处吗?”惠子说:“没有用处。”庄子说:“那么,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明显了。”
- 解释: 庄子用这个比喻说明了“无用之用”的道理。看似无用的东西,往往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就像天地一样,虽然我们只能用到很小的一部分,但它的存在却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8. 庄子曰:“人有能游,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夫流遁之志,决绝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覆坠而不反,火驰而不顾,虽相与为君臣,时也,易世而无以相践。故曰至人不留行焉。夫尊古而卑今 [1],学者之流也。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学,承意不彼。”
- 白话文: 庄子说:“一个人能够自由自在地游乐,难道还需要强迫他去游乐吗?一个人不能自由自在地游乐,难道能够强迫他去游乐吗?那些放纵自己的欲望,做出决绝的行为的人,唉,他们难道不是缺乏智慧和德行吗!他们就像翻倒的东西一样,不会反省;就像飞驰的火焰一样,不会回头。即使他们互相之间是君臣关系,也只是暂时的,换了时代就没有什么可以互相遵循的了。所以说,有智慧的人不会留下痕迹。那些尊崇古代而贬低现在的人,是学者中的庸俗之辈。用古代的标准来看待现在的世界,谁能不感到困惑呢?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在世间自由自在地游乐,不偏离正道,顺应人情而不失去自我。他们教导别人,却不学习别人的东西;他们接受别人的意见,却不被别人所左右。”
- 解释: 这一段强调了要顺应自然,不强求,不执着。有智慧的人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不会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
9. 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者众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无降,人则顾塞其窦。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豀;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
- 白话文: 眼睛看得透彻就是明,耳朵听得透彻就是聪,鼻子闻得透彻就是灵敏,嘴巴尝得透彻就是甘甜,内心领悟透彻就是智慧,智慧通达就是德行。凡是“道”都不喜欢被阻塞,阻塞就会不通畅,不通畅就会停止,停止就会产生各种危害。有知觉的生物依靠气息来维持生命,如果气息不充足,不是天的罪过。天开辟了孔窍,日夜不停地运行,人却反而去堵塞它。身体有重重的屏障,内心要自由自在地游乐。房间里没有空虚,婆婆和媳妇就会发生争吵;内心没有自由自在的游乐,六种欲望就会互相争夺。大森林和丘陵山川对人有好处,即使是神灵也无法胜过它们。
- 解释: 这一段强调了要保持内心的通畅和自由。如果内心被各种欲望和执念所阻塞,就会产生各种问题。就像大自然一样,只有保持通畅和自由,才能生机勃勃。
10.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谋稽乎誸,知出乎争,柴生乎守,官事果乎众宜。春雨日时,草木怒生,铫鎒于是乎始修,草木之到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
- 白话文: 德行超过了名声,名声超过了实际就会导致暴躁;计谋来自于欺骗,智慧来自于争斗;灾祸来自于固守,官事成功在于符合众人的利益。春雨按时降临,草木茂盛生长,农具也开始修理,草木的生长超过了一半,人们却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 解释: 这一段说明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德行要与名声相符,计谋要光明正大,智慧要用于正途,官事要符合众人的利益,才能取得成功。就像春雨滋润万物一样,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获得丰收。
11. 静然可以补病,眦搣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虽然,若是,劳者之务也,非佚者之所未尝过而问焉。圣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贤人所以駴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君子所以駴国,贤人未尝过而问焉;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尝过而问焉。
- 白话文: 安静可以补养身体,按摩眼角可以延缓衰老,宁静可以停止急躁。虽然如此,这些都是劳累的人需要做的,那些安逸的人是不会过问的。圣人用来震惊天下的方法,神人是不会过问的;贤人用来震惊世俗的方法,圣人是不会过问的;君子用来震惊国家的方法,贤人是不会过问的;小人用来迎合时代的方法,君子是不会过问的。
- 解释: 这一段说明了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劳累的人需要安静来补养身体,而安逸的人则不需要。圣人有圣人的追求,贤人有贤人的追求,君子有君子的追求,小人有小人的追求。
12. 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党人毁而死者半。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纪他闻之,帅弟子而踆于窾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 白话文: 演门有个人死了亲人,因为善于毁伤身体来博取名声,结果他的同党中有一半人也毁伤身体而死。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逃避了;汤要把天下让给务光,务光愤怒了。纪他听说了这件事,就带领弟子隐居在窾水边;诸侯去吊唁他,三年后,申徒狄也跳河自杀了。鱼筌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记了鱼筌;兔子网是用来捕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记了兔子网;言语是用来表达意思的,领会了意思就忘记了言语。我到哪里才能找到忘记言语的人来和他谈论“道”呢!
- 解释: 这一段说明了要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要执着于形式。就像捕鱼和捕兔子一样,重要的是得到鱼和兔子,而不是鱼筌和兔子网。言语也是如此,重要的是领会其中的意思,而不是执着于言语本身。
学习意义:
- 顺应自然,不强求: 庄子提倡顺应自然,不强求,不执着。这可以帮助我们放下心中的焦虑和烦恼,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 认识到外在事物的不可靠性: 不要过分追求权力、地位、财富等外在的东西,而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 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不要对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要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会宽容和理解。
- 避免过度追求: 要避免过度追求利益和权力,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平衡,才能避免陷入冲突和矛盾。
- 重视内在修养: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才能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和理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学习辩证思维: 庄子的思想充满了辩证思维,例如“无用之用”、“得意忘言”等。学习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 追求精神自由: 庄子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不受世俗观念的束缚。这种精神可以激励我们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追求更高的境界。
希望这个解释能够帮助你理解《庄子·杂篇·外物》的含义和学习意义。
============
3
《庄子·杂篇·外物》:通俗白话文解析与学习意义
《外物》是《庄子》杂篇的第一篇,以“外物”作为篇名,寓意深远。庄子通过一系列看似散乱的故事和寓言,核心思想是探讨如何看待“身外之物”,以及如何在世间养生处世,最终达到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境界。他反对矫揉造作,反对执着于具体的名利权势,提倡虚己、忘言,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第一部分:外物不可必,人事皆虚妄
原文: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木与木相摩而然,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絯,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螴蜳不得成,心若县于天地之间,慰昬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火,月固不胜火,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
-
白话文及通俗解释(与上一条回答基本一致,这里再精简):
- 身外之物靠不住: 名声、地位、甚至别人的忠心和孝顺,这些“外物”都并非必然能得到或持久。你看那些忠心耿耿的(关龙逢、比干),下场悲惨;装疯卖傻的(箕子)才保住命;拍马屁的(恶来)也死了;暴君(夏桀、商纣)最终也灭亡。君主都想要臣子忠诚,但忠诚的人却未必能得到信任。伍子胥忠心吴王却被逼投江,苌弘忠于周朝却被冤杀,他的血在蜀地三年化为碧玉。
- 孝顺不等于爱: 父母都希望子女孝顺,但这种孝顺不一定发自内心的爱。孝己因为过度尽孝而忧愁,曾参因为父亲打他却不觉得疼而感到悲伤(认为自己让父亲打得不够重,说明自己不孝顺)。
- 矛盾积累必爆发: 就像木头摩擦会生火,金属遇火会熔化。如果天地间的阴阳秩序错乱,就会发生大乱,雷电交加,甚至水里生火,连大槐树(象征根基稳固)都会被烧毁。
- 极端忧虑与集体毁灭: 有些人陷入极度忧虑和两难境地,无处可逃,事情也做不成,心像被吊在天地之间,憋闷痛苦。利益和危害互相摩擦,产生巨大的冲突之火。当所有人都煽风点火,破坏和谐时,再微弱的理性之光(月亮)也无法抵挡这熊熊烈火,最终导致一片狼藉,道理和原则都荡然无存。
-
学习意义:
- “外物”观: 认识到世事无常,名利、地位、甚至他人的情感回馈,都非必然和永恒。过度执着于外在,容易带来痛苦和失望。
- 人性洞察: 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忠诚与信任并非完全对等,形式上的孝顺与发自内心的爱可能存在差异。提醒我们要看透表象,理解人际关系的深层动态。
- 冲突与平衡: 强调了矛盾积累的破坏性,以及失衡(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警示我们注重事物内部的和谐与平衡,避免极端化。
- 集体行为的警示: “众人焚火,月固不胜火”是对群体非理性行为的深刻批判。当群体陷入狂热或破坏时,个体的理性往往难以抵抗。这要求我们保持独立思考,警惕盲从,并珍视社会和谐。
第二部分:涸辙之鲋——困境中的现实与虚妄
原文: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转化为成语:涸辙之鲋)
-
白话文: 庄子家里很穷,所以想向监河侯借些粮食。监河侯说:“好啊!等我收到了封地的租金,我就借给你三百两金子,可以吗?”庄子听了,脸色都气变了,他说:“我昨天来的时候,路上听到有东西在叫。我回头一看,在车轮的印子(车辙)里有一条鲫鱼。我问它:‘鲫鱼啊!你是干什么的呀?’它回答说:‘我是东海里的一个水族小官。您能不能给我一小斗或一小升水来救活我呢?’我(庄子)说:‘好啊!我正准备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和越王,到时候我会引来西江的水来迎接你,怎么样?’鲫鱼听了,立刻生气地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我平时赖以生存的环境(水),现在没有地方可待了。我只要一小斗或一小升水就能活命,你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铺子里去找我呢!’”
-
通俗解释: 庄子借贷的故事,讽刺了监河侯这种“空头支票”式的人。就像车辙里的鱼,它当下需要的是一点点水来救命,而不是你将来遥不可及的大计划。监河侯的承诺看似宏大,实则无用,因为那不是庄子当下最急需的。
-
学习意义:
- 解决问题要务实: 面对困境,要关注眼前的实际需求,而不是遥远的、不切实际的承诺或愿景。
- 警惕“空头支票”: 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说大话、做空头承诺都无济于事,甚至会耽误事。
- 理解“急所”: 认识到不同情境下的“急所”不同。对“涸辙之鲋”来说,一斗水是生命,对监河侯来说,三百金只是数字。
第三部分:任公子钓大鱼——功利之学与宏大格局
原文: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
白话文: 任公子制作了巨大的鱼钩和大号的黑绳(鱼线),用五十头牛作鱼饵,蹲守在会稽山上,把鱼竿投向东海。他天天钓鱼,钓了一整年都没有钓到。后来,终于有条大鱼咬了钩,它拖着巨大的鱼钩,深深地沉入水底,然后猛地冲出水面,激起浪花。白色的波浪像山一样高,海水震荡,声音如同鬼神一般,威震千里。任公子钓到这条鱼后,把它切开晾成鱼干,从黄河以东到苍梧山以北(广大区域),没有人不吃这种鱼的。后来那些浅薄的讽刺者和说客,都震惊地互相传告这件事。
- 那些只知道拿着小竹竿、小鱼网,到小水沟里去捕小鱼小虾(鲵鲋)的人,他们想要钓到大鱼就难了。
- 那些只会雕琢小说的辞藻去谋求一官半职的人,他们离真正的大学问也远了。
- 正因为他们从没听说过任公子这样的大格局、大气魄,所以他们也无法在世间成就大事,不能经世致用。
-
通俗解释: 这段通过任公子钓大鱼的故事,讽刺那些“小格局”的人。钓大鱼需要大投入、大耐心、大魄力,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利。庄子借此批判当时那些只顾眼前小利、玩弄小聪明、没有远大抱负的学者和官员。
-
学习意义:
- 格局决定成就: “小竿小网”只能钓小鱼,想要“大鱼”必须有“大钩巨缁”和“五十犗为饵”的大格局、大投入和耐心。
- 真学问与“小聪明”: 批判那些只擅长“饰小说以干县令”的末流学者,强调真正的“大达”需要更高远的眼光和更深厚的积累。
- 经世致用: 真正的学问和智慧,应该能够“经于世”,即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和价值。
第四部分:儒者发冢——虚伪与利益
原文: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
白话文: 儒生们依据《诗经》和礼仪(假装很正经地)去挖坟掘墓。为首的大儒对着身边的人说:“天快亮了,我们该怎么办呢?”一个小儒说:“(死人)还没解开裙子衣服,嘴里含着珍珠。《诗经》里本来就有话说:‘青青的麦子,生长在山坡上。生前不肯布施,死了又何必含着珍珠呢!’”于是,他们(一边说着冠冕堂皇的话,一边动手)捏着死人的鬓角,压着下巴,用金锥子撬开他的颌骨,慢慢地掰开他的脸颊,生怕弄坏了嘴里的珍珠!
-
通俗解释: 这段寓言极尽讽刺之能事。儒生们口口声声“诗礼”,行为上却是盗墓。他们一边用《诗经》的道理为自己的盗窃行为找借口,一边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垂涎的珍珠。这揭示了伪君子们的虚伪、贪婪和言行不一。
-
学习意义:
- 警惕言行不一: 批判那些口头上仁义道德,行为上却蝇营狗苟的人。提醒我们要警惕这种虚伪,并反思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言行不一。
- 看穿“道德牌坊”下的利益: 有些人利用高尚的道德辞藻来掩盖自己的私欲。我们需要学会分辨,不被表面的言辞所迷惑。
- 实用主义的讽刺: 儒生们虽然讲“诗礼”,但最终的落脚点是“金锥控其颐,无伤口中珠”,极致地展现了功利和贪婪。
第五部分:老莱子与仲尼——超越与执着
原文: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
白话文: 老莱子的弟子出去打柴,遇到了孔子,回来把这件事告诉老莱子,说:“那边有个人,上身很高而下身佝偻,耳朵长在后面,眼睛好像要观察整个天下,不知道他是谁家的孩子。”老莱子说:“那是孔丘啊。去把他叫过来。”孔子来了。老莱子说:“孔丘啊!去除你身上的自负和夸耀的姿态,去除你表现在脸上的小聪明,这样才能算是君子啊。”孔子作揖告退,(刚走几步)忽然皱着眉头,改变了容颜(重新变得谦虚、疑惑),回来问老莱子:“学业可以再进一步吗?”老莱子说:“你不能忍受一时的挫折,却要招致万世的忧患,这难道是你固有的贫乏呢,还是你的谋略没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把欢喜当做骄傲,这是人一辈子的耻辱。那些普通百姓的行为,不过是相互攀附名声,相互勾结隐秘罢了。与其赞美尧而贬低桀,不如把尧和桀都忘掉,也把对他们的赞誉都抛弃。反正世间的反常现象没有不伤人的,一举一动没有不邪恶的。圣人都是犹豫再三才开始做事,却能每一次都成功,为什么你还要背负着名声最终变得自傲呢?”
-
通俗解释: 这段是庄子借老莱子之口,批评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庄子认为孔子虽然有才华,但过于追求名声、功业,有“矜(自负、夸耀)”和“知(小聪明)”。真正的“君子”和“圣人”应该是超越世俗褒贬,不被名利所累,甚至对是非好坏都要放下执念,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
学习意义:
- 超越名利与虚荣: 批判了世人追求名声和自负的心理,认为这会带来长远的祸患。
- 放下是非执念: 提倡“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即超越二元对立的评价体系,放下对好坏、是非的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 “无为”的智慧: 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暗示了“无为而治”的智慧,不轻易行动,但一旦行动就能成功,避免了因过多的干预而导致负面结果。
- 警惕“小聪明”: “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并非表现出来的聪明,而是内敛、谦逊和深思熟虑。
第六部分:神龟与智识的局限
原文: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明口,余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君曰:“献若之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鱼不畏网而畏鹈鹕。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
白话文: 宋元君半夜梦见一个人披散着头发从侧门向里张望,说:“我来自宰路的水潭,我是清江派去河伯那里的使者,被渔夫余且捕获了。”元君醒来,让人占卜这个梦,占卜的人说:“这是一只神龟。”元君问:“渔夫中有个叫余且的吗?”左右侍从说:“有。”元君说:“命令余且明天上朝。”第二天,余且来上朝。元君问:“你捕到什么鱼了?”余且回答说:“我的渔网捕到了一只白色的乌龟,有五尺圆。”元君说:“把你的乌龟献上来。”乌龟送来了,元君两次想杀它,两次又想放生它,心里犹豫不决,就去占卜。占卜结果说:“杀了这只乌龟来占卜,吉利。”于是就剖开了乌龟,用它来占卜,七十二次都没有不灵验的(每次都很准)。
- 孔子(仲尼)听说了这件事,评论说:“这只神龟能够托梦给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渔网;它的龟甲能够七十二次占卜都没有不灵验的,却不能避免被剖开肚子的祸患。像这样看来,智慧也有它受困的地方,神妙的力量也有它达不到的地方。
- 即使有最高的智慧,众人合谋也能打败它(万人谋之)。鱼不怕渔网,却害怕鹈鹕(因为鹈鹕能直接吃掉鱼)。
- 抛弃那些琐碎的小聪明,大智慧才能显现出来;抛弃那些刻意的善行,自然而然地就能达到真正的善。婴儿生下来没有教他的老师却能说话,那是因为他生活在能说话的人中间(环境的影响)。
-
通俗解释: 神龟预知未来,却无法逃避被捕和被杀的命运。这寓言说明了智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面对更强大的力量或自然规律时。庄子借孔子之口,表达了对“小知”(小聪明、世俗的知识)的批判,提倡超越这些,达到“大知”和“自然之善”。
-
学习意义:
- 智慧的局限性: 强调了即使是最高智慧,也有其不能及之处。提醒我们不要过分依赖知识和算计,有些事情并非人力可完全控制。
- “大知”与“小知”: 批判了世俗的小聪明和刻意的善行,认为它们反而会阻碍真正的大智慧和发自内心的自然之善。提倡“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 环境的重要性: “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我们所处的环境会深刻影响我们的成长和能力。
第七部分:无用之用——超越实用主义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
白话文: 惠子对庄子说:“你说的这些话都没用!”庄子说:“只有真正懂得什么是‘无用’,才能开始谈论什么是‘有用’。天地不是不广阔和巨大,但人能用到的地方不过是容脚之地罢了。如果把脚下这块地挖空,一直挖到黄泉之下,那人还有用处吗?”惠子说:“没用。”庄子说:“既然这样,那么‘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明显了!”
-
通俗解释: 这是庄子和惠施(惠子)著名的“无用之用”辩论。惠子以实用主义的眼光看待事物,认为有用的才有价值。庄子则通过反证,指出“无用”的更大价值。脚下那一小块“无用”的土地,却是人得以站立的基础。如果为了追求“有用”而挖空它,人反而失去了立足之地。
-
学习意义:
- “无用之用”的智慧: 颠覆了传统实用主义的观念。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实则是支撑“有用”的基础,甚至是更深层次的“大用”。例如,艺术、哲学、基础科学研究等,它们可能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它们滋养人类精神、拓展认知边界,其价值无法简单衡量。
- 超越功利思维: 鼓励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可见的“用处”,而要看到更深层次、更广阔的价值。
- 保持“虚”与“空”: 留白、不为所用,有时恰恰是保持生命力和可能性的前提。
第八部分:真人的游世——顺应与超越
原文:庄子曰:“人有能游,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夫流遁之志,决绝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覆坠而不反,火驰而不顾,虽相与为君臣,时也,易世而无以相践。故曰至人不留行焉。夫尊古而卑今 [1],学者之流也。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学,承意不彼。”
-
白话文: 庄子说:“人如果能逍遥自在地游于天地间(顺应自然),难道能不这样逍遥吗?人如果不能逍遥自在地游于天地间,难道能勉强去逍遥吗?那种放任自流的心志,那种彻底断绝俗念的行为,唉,这难道不是具有至高智慧和深厚德行的人才能担当的吗?
- (那些能做到的人,)即使跌倒了也不回头,像火一样急驰而过也不顾惜。
- 即使彼此之间曾经是君臣关系,那也只是时势使然,时过境迁之后,便不再相互干涉或勉强。所以说,达到极致的人(至人)不会刻意留下什么行迹。
- 那些尊崇古代而轻视现在的人,是世俗学者的流弊。如果以远古狶韦氏那样淳朴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世界,谁又能不被世俗的波澜所影响呢?
- 只有真正的至人,才能在世间逍遥游荡却不偏离正道,顺应他人却不迷失自我。他们所教导的不是刻意学习得来的知识,而是自然领会,不与世俗对抗。
-
通俗解释: 庄子阐述了“至人”或“真人”的境界。他们能够顺应自然,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困扰,不执着于过去,也不受当下潮流的裹挟。他们活得自由自在,既能融入社会,又不失自我。这种境界需要极高的智慧和德行。
-
学习意义:
- 顺应自然与保持自我: 强调了在复杂世界中“游”的智慧,即“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既要顺应环境,又不失去独立的精神和本真。
- 超越时间与名利: 批判“尊古而卑今”的刻板思维,认为“至人”不留痕迹,不为名声所累,不被历史和当下所束缚。
- “无为”的深刻实践: “流遁之志,决绝之行”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无为,是至高智慧和德行的体现。
- 教育的本质: “彼教不学,承意不彼”暗示了真正的教化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启发内心,让人自然领会。
第九部分:身心之彻与德性之淤塞
原文: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者众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无降,人则顾塞其窦。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豀;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
-
白话文: 眼睛通透了就叫“明”,耳朵通透了就叫“聪”,鼻子通透了就叫“嗅觉灵敏”,嘴巴通透了就叫“尝出美味”,心通透了就叫“有智慧”,智慧通透了就叫“有德行”。
- 凡是“道”(真理、自然之道),都不希望被堵塞,堵塞了就会哽咽不畅,如果哽咽不畅还不停止,就会跌倒,跌倒了就会产生各种祸害。
- 有灵性的生物都依靠气息生存,如果气息不畅盛,那不是上天的过错。上天给它们开了窍孔(让气息流通),日夜不停地输送气息,而人却偏偏要堵塞自己的窍孔。
- 就好像膀胱里有重叠的腔室,心里有自由遨游的空间。房间里如果没有一点空隙,婆媳之间就会吵架;心里如果没有自由遨游的空间,六个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就会互相争夺,不得安宁。
- 广阔的森林和连绵的山丘,它们对人的好处,甚至连神明也无法超越(形容其广阔与包容)。
-
通俗解释: 这段强调了“通透”的重要性,无论是身体感官还是内心智慧,都要保持畅通无阻。如果被堵塞,就会产生各种问题。庄子认为人常常是自己堵塞了自己的“道”和“心”。
-
学习意义:
- “通透”与“德”: 强调了感官和心灵的“通透”是达到“德”的基础。这是一种整体观,身心和谐才能智慧通达。
- “不壅”的智慧: “道不欲壅”是核心。任何堵塞、阻塞、不畅都会带来问题。这可以引申到思想、言论、情感的自由流通。压抑、堵塞反而有害。
- 心灵的自由空间: “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豀;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提醒我们,要给自己内心留出自由、宽广的空间,避免被各种欲望和纷扰所占据,否则会产生内部矛盾和冲突。
- 顺应自然: 自然界(大林丘山)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善意和智慧,人应该向自然学习,不强求,不刻意。
第十部分:德行与世俗的错位
原文: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谋稽乎誸,知出乎争,柴生乎守,官事果乎众宜。春雨日时,草木怒生,铫鎒于是乎始修,草木之到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
-
白话文: 德行超出名声,名声超出暴虐;谋略止步于争吵,智慧产生于争斗;财富(柴)产生于囤积守财;官事的结果取决于众人的意见是否合适。
- 春雨按时降临,草木蓬勃生长,人们这时才开始修理锄头镰刀,结果草木长势凶猛,被人们栽种的(或被砍伐的)过半了,但他们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
通俗解释: 这段话有些晦涩,但大致意思是在批判世俗观念中德行、名声、智慧等被扭曲的现象,以及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无知。
-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真正的德行往往超越了虚名,但虚名有时又会导致人的暴虐。
- “谋稽乎誸,知出乎争”:世俗的谋略多止于口舌之争,而所谓的智慧也多在争斗中产生,而非真正的洞察。
- “柴生乎守”:财富的增长在于保守(囤积),而非流动和创造。
- “官事果乎众宜”:政务的结果是随波逐流,取决于大家觉得合不合适,而不是遵循道义或真理。
- “春雨日时……”:讽刺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后知后觉和无力。草木生发是自然规律,等到它长满了才去修工具,结果只是被动地砍掉一半,却不明白这背后的道理。
-
学习意义:
- 批判世俗价值观: 揭示了德行与名利、智慧与争斗、财富与囤积之间的矛盾和异化。
- 对“无知”的警示: 讽刺了人们对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麻木和后知后觉,强调要深入理解事物本源和发展趋势。
- 被动与主动: 就像农民等到草木长满才去修工具一样,人们常常在问题出现后才被动应对,而不是提前预判、顺应规律。
第十一部分:圣人与小人——不同层次的关注
原文:静然可以补病,眦搣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虽然,若是,劳者之务也,非佚者之所未尝过而问焉。圣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贤人所以駴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君子所以駴国,贤人未尝过而问焉;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尝过而问焉。
-
白话文: 安静(静养)可以治愈疾病,闭目养神可以缓解疲劳衰老,宁静可以平息急躁。虽然如此,这些都是劳碌之人的事情,而不是那些逍遥自在、无所事事的人(佚者)会去关心过问的。
- 圣人之所以能震惊天下,神人却不曾过问;贤人之所以能震惊世人,圣人却不曾过问;君子之所以能震惊国家,贤人却不曾过问;小人之所以能迎合时世,君子却不曾过问。
-
通俗解释: 庄子将不同层次的人(神人、圣人、贤人、君子、小人)进行对比。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关注点和境界。越是高层次的人,越是超越世俗的功利和名声,不屑于过问和在意那些在较低层次看来很重要的事情。
-
学习意义:
- 境界与关注点的差异: 强调了不同层次的人,其关注点和价值取向是截然不同的。高层次的人超越低层次的纷扰。
- 自我超越: 鼓励我们不要停留在“小人”的“合时”层面,而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追求更高的精神自由。
- 真正的逍遥: 真正的“佚者”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心境上的自由,不为劳碌所困,不为世俗所累。
第十二部分:名誉与本质——忘荃得意
原文: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党人毁而死者半。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纪他闻之,帅弟子而踆于窾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
白话文: 演门这个地方,有人亲人死了,他因为善于(为死者)摧毁爵位(或毁坏名声,使之不再被世俗所累)而被推举为祭祀之师。结果他的同党(模仿他,也想以此获得名声)中有半数的人因此毁坏自身而死去。
-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却逃走了;商汤要把天下让给务光,务光听了很生气。
- 纪他听说了这件事,就带着弟子们隐居在窾水边;诸侯们来吊唁他(假装悼念他的“贤德”),三年后,申徒狄也因此投河自尽。
- 渔网(荃)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可以忘掉渔网;捕兔器(蹄)是用来捕兔的,捕到兔子后就可以忘掉捕兔器;语言是用来表达意思的,领会了意思就可以忘掉语言。
- 我到哪里才能找到那些能够忘掉语言的人,和他们一起谈论真正的“道”呢!
-
通俗解释: 这段再次批判了对名声、形式的执着。第一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为了追求虚名而走火入魔的人。第二个故事则通过许由、务光、纪他、申徒狄的例子,强调真正的贤者不屑于世俗的权力与名声,甚至厌恶。最后,庄子提出了“忘荃得意,忘蹄得兔,忘言得意”的著名论断,表达了对超越语言、直达事物本质的追求。
-
学习意义:
- 超越名利与虚荣: 再次强调了真正的智慧和德行在于超越世俗的名利诱惑,否则会招致祸患甚至毁灭。
- “得鱼忘荃”的哲学: 这是庄子哲学的核心之一。工具(荃、蹄、言)是用来达到目的的,一旦目的达到,工具就可以被抛弃。这意味着我们不应执着于形式、概念和语言本身,而要追求其背后的真实意义和本质。
- 直指本源: 鼓励我们抛开语言的束缚和概念的干扰,直接领悟事物的真谛。
- 知音难觅: 庄子最后感叹“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表达了对于能够理解其超越语言、直达大道思想的知音的渴望。这也暗示了这种境界的稀有性。
总结来说,《庄子·外物》是一篇深刻探讨人与“外物”关系的文章。它劝导人们看透世俗的虚妄,不执着于名利权势,不被形式所困扰。它倡导一种超越功利、顺应自然、保持内心自由的生命状态,最终达到“无用之用”、“得意忘言”的境界。它的学习意义在于启发我们对人生价值、智慧、人际关系以及如何与世界相处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