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
傅弋铮,现任作业帮产品负责人,前百度资深产品经理,在百度知识体系负责相关移动产品。在2015年11月随着作业帮独立拆分,担任首任产品经理。
Q1. 应届⽣⾯试产品岗位需要具备哪些核⼼素质?
这个问题可能会有各家观点,我只谈谈我⾯试中的经验:
1)良好的逻辑能⼒。
这个是最基础的素质,⾯试中的问答很多情况下不⼀定追求观点的对错,但是务必要能⾃圆其说。千万避免前后逻辑驴唇不对⻢嘴,很容易被⾯试官fail掉。另外,对于提出的观点要坚定,我遇到不少校招同学⼀被质疑就被⾯试官牵着走,全然忘记此前⾃⼰的观点与逻辑了。
2)简单且直接的表达能⼒。
这非常重要,⾯试实际是个极其消耗精⼒的事情,对于⾯试官也亦然,把他绕晕了对你没好处。
所以⼀句话能说明⽩的,千万不要分成两句说。表达⼒好坏不取决于说的多与少,在于是否能让对⽅更快的明⽩你想传递的信息。可以简单组织语⾔后再开⼝,避免边讲边想,你输出的很多是⽆效信息,也容易导致逻辑错误。
3)快速的反应能⼒。
这个通常是对于⾯试官⾯试意图的快速觉知,比如⾯试官请同学谈⼀谈⼀些实习经历时,最好主动阐述⼀遍项⽬背景与⽬标,再开始介绍项⽬细节;再比如当⾯试官反复问及同⼀个细节的时候,好的同学会意识到⾯试官并没有听明⽩,会将来龙去脉再描述⼀遍。
其实这些都是快速反应⼒的体现,也是我们所谓产品经理⽤户感的⼀种延伸。
4)积极的⼼态。
有⼈提到⾯试也看眼缘,具象⼀下,其实就是⾯试者通过积极的⼼态影响⾯试官,也有些⾯试官将其评价为成为产品经理的热情。这点⼤家都能理解,就不多介绍了。
以上四点是我认为应届⽣在⾯试中胜出的⼏个关键软素质,当然现阶段产品经理职业化程度已经很成熟了,不比当年,⼀份良好的实习经验,会是⼀个⾮常⾮常重要的硬素质,也希望校招朋友们能够在正式⼯作前尽可能去积累。
Q2. 对于⼯作多年的产品经理,如何突破瓶颈实现进阶?
⾸先框定⼀下“⼯作多年”的范畴,这⾥回答的是⼯作5年左右的产品经理进阶。暂不对更多年限产品进阶做解答,那种情况会比较复杂,亦或者成神之路,以我的认知也⽆法解答。
通常⼯作5年,想要具备良好成⻓⼒的产品经理,以下能⼒是必须经过反复锤炼的:
1)锻炼独⽴完成⽬标拆解的能⼒。
⽬标拆解是有成熟的⽅法和套路的,⼤家在⽹上都能查到,这⾥不做过多解释,我认为锤炼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实际⼯作中,可以从认领低复杂度的⽬标开始,先做到脱离指导,独⽴完成。⽐如“使⽤⼩程序的⼿段承接APP以外课后作业的场景”之类的简单⽬标,尝试⾃⼰建立衡量⽅法、完成关键路径拆解,以及项⽬集的输出,完整跑⼀遍,感觉有了,再去认领⼀些诸如“提升班主任的服务效率”亦或者是“提升学⽣课中学习体验”这类更为抽象的⽬标。核⼼都要做到独立完成,再向上进阶,千万不能⼀⼝吃个胖⼦,有了成功的体验,会在复杂⽬标拆解上更加得⼼应⼿。
2)多承担⼀些⾼复杂项⽬的主R(有些公司称为Owner)的职责。
到了这个阶段的PM同学,或多或少会遇到拥有跨团队、多⾓⾊、创新型特点的⾼复杂度项⽬,我建议⼤家要勇于承担起主R的职责,因为这种项⽬对于主R产品经理的锻炼乃⾄最终收获,都将会是史⽆前例的。
就作业帮为例,往往⼀个项⽬涉及教学、教研、售卖、服务、运营等等多个⾓⾊,每个⾓⾊出⾝不同、思维⽅式不同、利益诉求不同,需要产品主R将所有⾓⾊串联到⼀起,协同、推进是⼀件极其锻炼⼈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踩得每⼀个坑都将成为你宝贵的财富,另外⼀⽅⾯,如果项⽬获得良好的产出也能让你拥有更好的credit,今后具备更⾼的⾃由度。
这⾥,我比较认可俞军老师之前说的观点:
“想在这个级别修炼的产品经理,需要独立负责⼀个有⾜够复杂性的产品或⼦⽅向,有机会做复杂决策,最好是⾼速迭代型的产品,这样⼤量权衡取舍两年,多总结多思考,怎么也把决策准确率刷⾼了。在这个级别,有的开始带团队了,选⼈⽤⼈、沟通协调能⼒都开始影响到你对企业的价值。”
3)完成从⾃⼰做到带⼈做的转变。
在这个阶段,我也看到很多PM同学跟独狼⼀样,还在⾃⼰闷头做事情。其实我们要意识到⼀个客观事实:⾼阶PM所⾯对的⼤部分事情,都不是⼀个⼈能够完成的。
你必然⾯对着招⼈、带⼈的环境要求,那就必须完成从⾃⼰做到带⼈做的思维转变,这是第一步。
第⼆步,比较关键的,我认为就是招⼈,招到可靠,甚⾄比你更强的⼈。提⾼⾯试的标准,以及向公司申请更有竞争⼒的薪酬。
第三步提升管理技能,这⾥更多是向上学习,你的上级或上级的上级,他们在这块是这么做,多创造机会去探讨,实践,也应该成为⽇常⼯作重要组成部分。
Q3. 在线教育平台是如何保障教师授课的内容质量的?
授课质量往往是在线课程的重中之重,核心需要做到有三个要点:
1. 高门槛的招募与培训。
老师永远是一个课程的主体,好坏直接影响设计与演绎的课程内容本身。
作业帮做招聘环节就卡的极其严格。社招的老师,通常要求重点大学毕业,高教龄标准定为5年以上。而主讲老师的校招,通常经过六轮招聘筛选,录取率不足3%。
入职后的老师,校招主讲教师需经过3个月的“孵化期”学习,加3个月的“实践期”培训,总共接受四大类17门课程培训,经过半年的培训和考核才能进入实际教学阶段。而社招主讲教师除了要求有教学经验外,还需在1个月内接受8门课培训,以及2个月的课程磨合,第三个月才能进入教学阶段。
2. 严瑾的考核与质检。
还是以作业帮为例,教师上岗后,有专门的教研和教学团队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通过用户反馈和随堂听讲,每周审核教师教学质量;每季度进行专门的教师功底测验,95分以下不予上岗,重新返回“培训”环节进行再培训。
3. 良好的课堂设计。
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是不太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太建议没有经过培训的线下老师直接上岗,纵使经验丰富,也有可能因为不适应线上的教学环境而翻车。我们通常要求主讲教师在将课程化繁为简的基础上,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良好的课堂互动、课件以及流程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
Q4. 作业帮在前期是如何获得第一批种子用户的?
可能不少人知道,作业帮是孵化于百度知道产品的,就着这个问题,我可以简单聊一聊当初孵化的故事,希望对大家做产品的时候有所借鉴。
百度知道是一个老牌的问答产品,2013年我们标注用户提问query的时候,就发现每天全站的有效提问中,有很大比例就是作业类的问题。在那个时代,线上还没有像今天的作业工具百花齐放,百度搜索可能就是孩子们需求表达的主要入口,而问答模式又是对个性化需求更为友好的满足,所以百度知道就成了这类需求一个最天然的用户池子。
于是,我们跟进做了一个功能——“问作业”,就放在百度知道的APP中一个入口(熟悉MVP手段的童鞋一定明白这背后的逻辑了)。在没有经过推广的情况下,这个频道的提问比例逐步攀升到了30%以上,要知道,在百度知道一个泛品类的问答平台里,一个占到如此之高提问比例的类目,一定是个刚需,所以才有了后面独立APP版本的作业帮。
那个时候的作业帮还是个问答平台,传统的UGC模式,提问流程我们打造的跟百度知道类似,方便用户迁移。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希望能够在作业帮这个平台提供更加快速,更加高质量的问题解答,所以我们将10分钟解决率和采纳比例作为核心指标死磕,慢慢打造了比百度知道平台更优质的解答体验和预期,才最终有了自己的种子用户群体。
当然,我们也很快发现问答UGC的模式变成了瓶颈,用户增长开始放缓。此类高频、快速的需求表达,让用户等10分钟,还可能只是等来不那么正确的解答显然不再买单,所以才有了后面拍照搜题的创新,也是现在大家看到作业帮的样子。
Q5. 在线教育产品同质化严重,作业帮在行业内的优势是什么?又是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
首先,作业帮从成立之初就是一家线上公司,可以以极低的成本收集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从多个维度反应出用户的学习偏好、效果等关键行为,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作业帮能够不断调整产品功能和服务,不断满足用户你实际需求。其次,通过分析具体的用户行为数据,我们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符合用户学习习惯的学习服务和学习指导,并不断根据用户反馈,不停做出调整。这就是业内目前在讨论的自适应学习和AI老师。
可以说,作业帮是一家大数据驱动的教育公司,我们的数据优势在业内是独一无二的。我举几个例子,目前我们平均为用户每年提供超过350亿次各类作业和知识点讲解,超过20亿次各类练习,其中包括约5亿次“举一反三”练习,超过2000万次问答服务,累计时长超过100万小时。我们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的分析, 能够不断加深对用户和自身服务效果的了解,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产品功能和服务,适应和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各类需求。
对于我们的数据优势,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对数据的利用,有专门的团队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不断挖掘出数据背后的用户需求,并反馈给各业务部门改进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还和教育部、北师大等权威机构和院校展开合作,进一步深度开发相关的数据,希望能够提升利用数据的精度和效率,并在数据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型,进一步改善相应的教学功能和服务。
Q6. 在线教育在未来的发展?
这个话题比较⼤,我挑⼏个我觉得可能比较典型的发展趋势谈⼀谈:
1. ⼤班课教学,⼩班化体验。
⼀个好的商业产品模型,⼀定是追求效率与体验的最⼤化平衡。在线1对1的体验很好,但是效率太低,⽽现在市⾯上跑的比较多的⼤班课模式,依然解决不了个性化体验的问题,相较于线下,学⽣在课堂中的体验还是缺乏参与感,互动覆盖⾯较低,往往这些⼜是最影响教学效果的部分。
所以,⼤班授课,⼩班体验会成为未来⼤班课模式的演进⽅向,在⾼度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流程中,主讲负责演绎,⽽AI则负责个性化的互动、数据收集、反馈。这随着课堂教学的进⼀步标准化和技术的发展,是极有可能实现的。
2. 数据化的学习体验。
我认为线上相较于线下,数据会是⼀个极强的价值增值,未来在这个层⾯的体验提升,可能会成为⽤户需求迁移的关键。
对于学⽣来讲,如何更有效率的提升成绩,是永恒的痛点。在线上,学习过程的数据可以被更完整的记录,并加以沉淀、分析、提炼,更合理的辅助老师做出判断,比如通过知识图谱和题⽬的数据相结合,智能布置,推送作业,通过⽤户的学习数据,了解知识点掌握情况等 ,及时进⾏学习纠偏,这种效率的提升,是纯线下教育⽆法企及的。
对于家⻓来讲,可以更加实时、多维度的获取孩⼦的学习状况反馈,这点相较于线下的周测、⽉考,是极⼤的体验提升。
3. 好⽼师的⻔槛将被降低。
⼀个优秀的⽼师核⼼能⼒在于知道学⽣“为什么⾛歪了”,这得益于多年经验的积累,对于缺乏经验的⽼师来说,不知道学⽣的问题出在哪⼉,⽽技术要做的就是, 告诉这个⽼师学⽣⾛歪了,接下来如何走正。
优质的老师⼀定会持续短缺,只能通过技术⼿段解决,优质供给稀缺的原因在于优秀⽼师经验积累和传承的效率太低,成为⼀名好⽼师,需要多年讲台经验,也需要成熟⽼师的经验传承,还要迭代更新⾃⼰的教学能⼒,过程其实很漫⻓,这导致好⽼师稀缺。⽽经验积累和传承效率低下,背后深⼀层的原因是数据的流失,过去,这是⼀个数据积累做的特别糟糕的⾏业。
PMCAFF问答专场是一场与PMCAFF用户互动的问答活动,我们每期都会邀请知名互联网公司的一线产品从业者和咖友们共同交流,目前已成功举办过60+期,先后有来自腾讯、百度、阿里、360、小米、京东、去哪儿等大厂嘉宾入驻。
这个世界问题太多,我们需要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来自PMCAFF用户在你的专业领域中,以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类刁钻问题,那么欢迎你参加PMCAFF问答专场。
活动申请可以添加工作人员微信沟通咨询,加好友请备注:问答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