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以“软件:引领数字融合”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圆满落幕,盛筵散尽,留下的是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继续发展的铿锵脚步,是关于如何发展软件产业的更深沉的思考。
务实:大连软件业的十年经验“坚持创新发展战略,这是大连十年来软件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大连软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6月18日,在软交会高层论坛上,市长夏德仁说。
创新是一种手段,创新又是一种思考。那么,大连为什么能够早在十年前就确定这样一个战略,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从而造就了今天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基础?6月17日晚,夏德仁在接受中外记者联合采访时用了“实事求是”四个字———实事求是地为大连软件产业的发展定位。
正是基于“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十年前大连选择了软件产业,将其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举措。尽管当时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通过改造,一部分产业也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但从总体上来看,传统产业投入大、耗能高、污染重、效益低,与大连这样一个风光秀丽、风景较好的城市形态不相符合。所以,大连选择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走出了一条不以大量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增长城市财富的,节能、环保、环境友好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
正是基于“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在发展软件业之初,大连就坚定不移地选择国际化道路。在进行产业规划时不盲目跟风,在把握大势的前提下紧扣城市的资源禀赋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顺势而为走自己的路。对此,《计算机世界》资深记者、《超越中国制造》一书作者高丽华将之形象地比喻为:挤车———“尽管我是在给别人打工,但我至少可以在快速前进的列车上抓住一个把手,找到一个可以用力的地方。结果,大连由于抓住了机会,成长壮大起来;那些曾经瞧不起外包的企业,很多从市场上消失了。”
正是基于“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大连在“关键时刻总能抓住关键问题”。解决软件园区的体制问题,大连创造了行之有效的“官助民办”体制;突破人才不足瓶颈,市长带队全球“挖人”;着眼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品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大连率先提出融合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保护以及质量、安全资质认证等内容的软件信誉体系概念,并率先实践,实现中日个人信息保护认证体系互认。合作:新领军城市的未来选择
在本届软交会上,以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和“中国第一、世界第一”为目标,我市提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软件产业自主研发基地,高端服务外包承接基地和连接国内外服务市场的再次转移中心”的具体时间表。到2012年,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形成国内最大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集群和承接能力,产业的综合成熟度和竞争力实现中国第一;到2017年,在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上,达到全球产业领先城市的水平,成为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爱尔兰都柏林齐名的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领军城市。
为实现这些目标,合作将成为大连———未来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必然选择。这种合作首先体现在“聚集”效应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在大连举行的软交会成为国际著名品牌展会。从本届软交会看,其平台作用已相当明显。例如国内省市参展范围进一步扩大,与参会各方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凸显了软交会服务全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平台效能。再如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各类专业会议与行业论坛,为软件业与其他产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机,也为产业融合背景下的软件产业发展趋势与路径作出了有益地探讨。
另一方面,“合作”也将体现在软件业发展的“大连经验”所形成的广泛的辐射力和强大的融合性。在软交会期间,市委常委、副市长戴玉林曾表示,未来大连要开门发展软件业:鼓励更多的软件公司以大连为中心向其他城市拓展,甚至在国外建立软件园;与更多的城市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构建中国软件产业的整体品牌。目前,在这些方面,大连已经开始了行动。在日本东京核心地区,我市租用600多平方米写字间,建立日本(大连)软件园。目前,我市已有20多家企业在日本建立了分支机构,其中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日员工年底将达到500人。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已把软件园建设、运营的经验复制到苏州高新软件园、天津滨海服务外包产业园和武汉光谷软件园,并即将在成都开发新的项目。出自大连的软件企业东软、华信、海辉等纷纷在国内其他城市甚至欧美、日本等地建立基地,在更广阔的空间构建“大连软件”的品牌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