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38)
- 收藏
- 关注
翻译 难一第三十六
难一第三十六“难”(本文分九章,首章从功利观点出发反对忠信崇尚诈伪;次章反对君主“以身为苦”,以德化民,提倡以赏罚和处势治国;三章反对儒家靠推己及人之爱治国,提倡通过“庆赏信而刑罚必”,防止臣重擅主;四章反对孔子的礼,提倡不以礼之依违定是非,而以功罪定赏罚;五章反对臣下极谏,明确君臣之间严格的等级关系;六章贬黜隐士,明确君主与在野的处士的等级关系;七章反对大臣之间分谤,强调依法而行;八
2007-04-14 00:33:00
1338
翻译 难二第三十七
难二第三十七本文七章,第一章反对省刑,提出“刑当无多,不当无少”;第二章反对仁政,提出不能赏无功,必须诛有过;第三章否定孔子给予文王仁和智的评价;第四章提出成就功业需要“君臣俱有力”;第五章提出君主只要凭着手中的官职和爵禄就不会“劳于索人”,同时使用大臣时又要始终防范其劫夺和篡弑;第六章讨论利用天时和人事增加国家税入的问题;最后一章反对君主身先士卒,认为取胜的诀窍在于利用好利恶害的人性,实
2007-04-14 00:33:00
1589
翻译 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
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本文分三部分,经、说一集中宣扬势治思想,提出对于臣民,“势不足以化则除之”,要“蚤绝奸之萌”,要使臣民不得不“利君之禄、服上之名”;经、说二继承并发扬了申子的术治思想,将老子的无为思想移用到统治术上就是君主好恶不现,不使人臣窥测到真实意图,最后归结到“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经、说三主要阐述了韩非法治学说中的“法行所爱,不避亲贵”思想,并且进一步明确要明罚、必罚
2007-04-14 00:32:00
2795
翻译 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
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本文分五部分,经、说一阐明君主的威德不能分于臣下;经、说二阐明君主恃势不恃爱;经、说三阐明君主不能借权于臣下,应处处保持独尊地位;经、说四将老子的无为学说落实到政治哲学上,提出君主“不亲细民,不躬小事”,要“有术以御之”;经、说五是对“术”的补充和展开,具体说明如何“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全文始终围绕着巩固君主地位这个中心,教导君主如何对付群臣──他们时时处处在打
2007-04-14 00:32:00
2318
翻译 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
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本文经、说一论述赏罚得当则去私恩私怨,否定一个“德”字;经、说二论述君主恃势则无往而不利,否定一个“信”字;经、说三继“势”而论述君主独尊的重要性,宣扬一个“位”字,否定一个“义”字;经、说四强调依法独断,否定一个“谏”字;经、说五先从维护等级制度入手,重提去泰去甚,着重反对一个“俭”字;后面部分与经、说六都以公和君为焦点,否定一个“亲”字。经一以罪受诛
2007-04-14 00:31:00
3049
翻译 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所谓六微,指的是臣下和外敌危害君权的六种隐微手段,韩非在本文中以大量生动的历史、传说故事告诫君主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在国内杜绝六微,在国外运用六微,达到巩固君权的目的。六微六微,六种危害君权的隐微手段:一曰权借在下句谓君主的权势转借给臣下,二曰利异外借句谓君臣利益不同,臣下借助外部势力谋取私利,三曰托于似类句谓臣下假托于类似的事欺主成私,四曰利害有反句谓君臣之
2007-04-14 00:30:00
4281
翻译 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本文韩非使用大量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把他的功利主义学说阐述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除了《经六》和《说六》宣扬守信用以外,前面五部分集中发挥以功利为原则治国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反对言谈,反对形式,反对学问,反对智巧,反对亲情,反对礼贤,反对仁义,反对君主为民表率。经一明主之道,如有若有若,与密子俱为孔子弟子之应密子密子,即宓子贱也。明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口
2007-04-14 00:30:00
3900
翻译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储”是积储之意,“说”即历史、传说故事,从正文看来,所有这些故事又都被分门别类地安排在作者特定的法、术、势论点下,因此其中许多故事在韩非其他篇章中也曾出现过。因为思想丰富,故事众多,《储说》分为内、外篇,内、外又各分上、下,《外储说》又分左、右。在写法上,《储说》各篇都是先扼要地提出论点,叫做“经”,后广泛征引历史、传说故事详加阐述,即是“说”。这种“经”、“说”配合
2007-04-14 00:29:00
2126
翻译 功名第二十八
功名第二十八本文讨论君王立大功、成大名的一些条件:天时、人心、技能、势位,集中阐述了君主凭势位御臣下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人主之患在莫之应”,认为君主成功名还必须得到众人、近者、远者、尊者之助,是韩非势治学说的有机补充。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势位,权势和地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句谓即使不尽
2007-04-14 00:28:00
870
翻译 大体第二十九
大体第二十九本文“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几句在《韩非子》的其他篇章中也曾出现过,但这里的“法”与“道”、“成理”、“自然”等概念相重合,已不再是其他篇章中具体的“法”了。在思想上本文更接近于《解老》、《喻老》二篇,原始道家色彩较浓,因而关键词“大体”几乎就是“道”的韩非版。从中可以进一步看出韩非对原始道家的继承。古之全全面把握大体大体,事物的整体和根本。全大体
2007-04-14 00:28:00
805
翻译 守道第二十六
守道第二十六守道,指君王把守权力的方法,大要不离赏罚二字。具体方法则是“立法度量”,其主要精神有二:一是“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法”;二是“以其所重禁其所轻,以其所难止其所易”,这是韩非一贯倡导的严刑峻法思想的体现。文章最后指出立法度量的好处是“君人者无亡国之图,而忠臣无失身之画”。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禁得住,制服暴,其备措施足以必完法必完法,坚决实
2007-04-14 00:27:00
1345
翻译 用人第二十七
用人第二十七本文专章讨论如何使用人臣的问题,其所申说者仍然是韩非在他篇反复强调的见能授官、士不兼官、明赏必罚等思想,尤其是反对心治力倡法治的思想更是贯穿于全文,最后二段作者从反面指出君王处理好与近臣关系的重要性。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献功于国以履位履位,与下文“受职”
2007-04-14 00:27:00
2652
翻译 观行第二十四
观行第二十四本文为人君提供了观察人臣的一种方法,作者指出运用法术,“则观行之道毕矣”,并认为能以法术观人臣之行者为“明主”。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天下有信数 从下文看,义为法术正己。故镜无见通“现”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熟牛皮,皮带以缓己;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
2007-04-14 00:26:00
653
翻译 安危第二十五
安危第二十五本文提出七条使国家安定的原则以及六种使国家致乱的错误做法,以此来警戒君王。其中安术中赏罚、祸福、死生、尺寸等都属于韩非法术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善恶、贤不肖、愚智、无意度、有信等都属于韩非刑名学说的重要内容,二者皆与老子思想相通。其中特别提到“存亡在虚实”,而“虚实”一词特指君王之握有实权与否;文章最后指出“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所谓“忠心”,即忠于心,谓君王决策要师心自用,
2007-04-14 00:26:00
655
翻译 说林上第二十二
说林上第二十二《史记·韩非传》索隐:“《说林》者,广说诸事,其多若林,故曰《说林》也。”分上下二篇,上篇汇集了三十四则故事,下篇三十七则。内容广泛,涉及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可读性强。学者们认为是韩非为写作和游说所准备的材料,因而都能围绕韩非的学说,且多在他篇中出现过。吕思勉《经子解题》谓“此可见古人‘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之义”。汤以通“已”伐桀,而恐天下言己为贪也,因乃疑因注文衍入
2007-04-14 00:25:00
3092
翻译 说林下第二十三
说林下第二十三伯乐教二人相踶dì,义同今“踢”马,相与相与,一起之到,往简子厩观马。一人举挑选踶马。其一人从后而循抚摸之,三抚其尻kāo,屁股而马不踶。此指代相马者自以为失相失相,观察错误。其一人曰:“子非失相也。此其为马也,踒wō,《说文》:“足跌也。”肩前腿而肿膝。夫踶马也者,举后而任前句谓抬起后腿靠前腿支撑重量,肿膝不可任也,故后不举。子巧于相踶马而拙于任俞樾《诸子平议》认为“任”
2007-04-14 00:25:00
1741
翻译 解老第二十
解老第二十本文和下文《喻老》都是韩非对老子《道德经》的解释,也是现存最早的注老文献,本文涉及《德经》九章和《道经》三章,这种先《德经》后《道经》的次序与现今通行本相反,却与帛书《老子》相同,因而具有版本学和校雠学意义。同时,因为韩非站在法家的立场上吸纳老子学说,其中许多理解显然打上了法术家的烙印,如原始道家基于归真返朴的理念形成的崇道德黜礼义的思想,在此被借用为否定仁、义、礼、忠、信的理
2007-04-14 00:24:00
1788
翻译 喻老第二十一
喻老第二十一《喻老》篇在不长的篇幅中,用了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分别解释了《老子》十二章,其中《德经》八章、《道经》四章,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同时也使他的刑名法术之学有了比较精深的理论凭藉,但相对于《解老》篇,本文离韩非本人的法术思想要远些。天下有道自本节起至第五节共五节解释《老子》第四十六章,原文见《解
2007-04-14 00:24:00
2895
3
翻译 饰邪第十九
饰邪第十九饰,通“饬”,意为整治,饰邪即整治邪恶邪妄。从文章最后“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富国而利臣,君不行也”的结论看来,文中所要整治的邪恶邪妄是针对臣子而言的,其中涉及的恃鬼神、恃诸侯、赏罚失当、小智小忠见用、私义私心见重等都是臣下借以进身的手段,因而韩非要求君王整治以上诸种邪恶邪妄,“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凿龟凿龟,即钻龟,与数策同为古代卜问吉凶的一种方法
2007-04-14 00:23:00
1838
翻译 备内第十七
备内第十七所谓“备内”,即提醒人主防备来自家庭内部如后妃、太子等的弑夺,文章指出“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这个结论虽然以春秋战国宫廷斗争的教训和对趋利避害的人性的分析为依托,但不难看出,韩非将特殊历史时期个别人性恶的实然无限夸大为普遍的人性恶的本然甚至必然,并进而上升为理论形态、当成一种普适的统治术传授给专制君王,在逻辑上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在实践上必然导致
2007-04-14 00:22:00
820
翻译 南面第十八
南面第十八古代君王上朝听政时坐北朝南,所以“南面”即讨论君王备臣、制臣、治臣之术。首段言明法而不任臣;二、三段谈任下之法:使言行相参,并使人臣言、默皆有责,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四段论举事之道:不表露自己的意图而计其功利;最后主张拂于民心变古易常,并用武力捍卫变法,以保证长利久便。人主之过,在己任在在字衍臣矣,又必反与其所不任者备之,此其说必与其所任者为仇为仇,作对,而主反制于其所不任者
2007-04-14 00:22:00
654
翻译 三守第十六
三守第十六三守,是指君王要遵守的三条原则:心藏而不漏之近习能人,独掌刑赏大权,亲理朝政。如果三守不完,臣下就会有三劫:明目张胆地篡权,通过政事和专擅刑罚篡权。本文是韩非为君王设谋,驾驭群臣巩固权力的统治术的具体而微。人主有三守,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何谓三守?人臣有议当途之失、用事之过、举据下文,当为“誉”字之形近而误臣誉臣,以虚誉进用之臣,与“当途”、“用事”皆为重
2007-04-14 00:21:00
746
翻译 亡征第十五
亡征第十五亡征,就是灭亡的征兆,作者自为界说道:“亡征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关于“亡”的主词,从字面上看是国家,但因为韩非将专制君王与国家等同起来,因而事实上文中所讨论的四十七条“亡征”中,有些确是关系到国家的,有些是同时涉及到国家与君王个人利益,更多的则只是影响到君王个人权力和地位的巩固而已,即使君主灭亡了,也于国于民无妨,故而不可一概而论。尽管如此,这四十七条极宏观又极微观
2007-04-14 00:20:00
841
原创 和氏第十三
和氏第十三本文从和氏献璞于王反遭刖足的千古奇冤中兴起法术之士不遇明主的感慨,以玉璞喻法术,以贞士卞和喻法术之士兼以自比,以和氏的遭遇比法术之士所受到的排斥和陷害,又感慨于法术者之前辈吴起、商鞅的不得善终,道尽了韩非的愤懑和恐怖。本文标题节取首句二字,在《韩非子》中是特例,但在先秦前、中期的著作中(如《论语》、《孟子》和《庄子》的外篇和杂篇等)却是常例,盖亦其余绪耶?楚人和氏和氏,
2007-04-14 00:18:00
621
原创 说难第十二
说难第十二说难,顾名思义,是指向人主进说的困难。作者在文中指出进说之难不在我之一方,而“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而所说者之心理又深不可测,然而又“不可不察”、“不可不知”,这就是“说难”。鉴于此,韩非在深入揣摩人主心理和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进说之术,其中揣摩迎合、纵横捭阖、辨才无碍、巧舌如簧、装聋作哑、胁肩谄笑、溜须拍马、顺风推船、与时逶迆,就说之一术而言,无疑集了战国
2007-04-14 00:17:00
621
翻译 十过第十
十过第十 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与下句“残”都是害的意思也。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三曰行僻怪僻自用自用,刚愎自用,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行也。四曰不务听治听治,听政而好五音五音,宫、商、角、徵、羽,这里泛指声乐,则穷身之事也。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六曰耽沉溺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七曰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灭
2007-04-14 00:15:00
4316
原创 孤愤第十一
孤愤第十一“孤愤”,系孤独和愤慨之意,“孤”即文中所谓“处势卑贱,无党孤特”;“愤”即愤慨于“重人”“当涂”,“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法术之士不得进,人主不得悟。文中提出“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愤慨之情溢于言表。《史记·韩非列传》称:“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人据以断定此文作
2007-04-14 00:15:00
968
原创 八奸第九
八奸第九凡人臣之所道由,通过成奸成奸,罪恶阴谋得逞者有八术手段:一曰在据下文句例,“在”字衍同床。何谓同床?贵夫人,爱孺子,便僻好色三句指君王爱幸的夫人、嫔妃、善于迎合或有美色者,此人主之所惑也。托义同“乘”于燕通“晏”处燕处,安居之虞通“娱”,乘醉饱之时,而求其所欲,此必听之术也。为人臣者内事侍奉,这里指贿赂之以金玉,使惑其主,此之谓“同床”。二曰在旁。何谓在旁?曰:优笑优笑,为俳优以
2007-04-14 00:14:00
1527
翻译 扬权第八
扬权第八本文用韵文写成,是一篇集中阐扬君权思想的哲理性韵文。关于题旨,梁启雄翻译为“高举权柄”或“崇尚和称扬君权”。韩非从他个人对老子学说的把握中将“君不同于群臣”与“道不同于万物”作类比,从而把形而上的道家学说改造成为宣扬权术的政治学说,以人间的君王代替万物之母的大道,把道家的清虚无为思想转换成了君王政治斗争中的权术。本文从“道无双”开出君王要“执要”、“用一”、“独道”。如何保
2007-04-14 00:13:00
1454
原创 有度第六
有度,即有法度。因为文中作者将君与国(君王之私与国家之公)两个概念混一使用,所以治国之法也就成了君王玩弄于股掌间的权术,或者反过来说君王私下的权术等同于治理一国的大法。韩非从他所吸取的历史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国家有法即君王有术的重要性,基于此,他完全否定了儒家廉、忠、仁、义等道德范畴,提倡臣民都专一于君王的意志;他又从道家无为学说中得到启发,君王只要“因法数”即“任势”就能达到“独制”、“独断”
2007-04-14 00:12:00
1504
翻译 二柄第七
二柄第七二柄,指杀戮和庆赏之权,韩非抓住人类畏威趋利的心理,又结合历史教训,提出人主要“自用其刑德”,而“刑德”二字又着重于禁奸和诛罚上,为了禁奸,本文继续强调“审合刑名”,而且即使“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越官者死,不当则罪”,处处透着惨酷。本文最后提出若要“群臣见素”,需要人主“掩其情”、“匿其端”,这是韩非“术”的思想在君臣关系问题上的体现。明主之所导通“道”,由也制控制其
2007-04-14 00:12:00
1093
翻译 难言第三
难言,即陈述臣下向君王进言的艰难。文章首先描述了言路上臣子们动辄得咎左右为难的窘迫境况,接着大量列举“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的史实,希望能引起君王的注意,倾听逆耳忠言。本文结构简单,但说理备细,思路极为开阔。从开头和首段末有二处“臣非”字样、结尾又有“愿大王熟察之也”的句子看来,本文当是又一篇作者上奏给君王的表章,至于是上奏给哪一位君王,前人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得出完全相反
2007-04-14 00:10:00
11637
原创 爱臣第四
本篇题为《爱臣》,实为替专制君王设计的制臣之策。故而只是取篇首二字,与中心无关,这是上古命题的一种常用方法,而在《韩非子》中却是特例;本篇另一个特殊情况是篇中多用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从开头“臣闻”二字和结尾“此明君之所以备不虞者也”等文字看来,本文也是作者“货与帝王家”的呈文。文中韩非清醒地认识到君权旁落对专制君王的威胁,于是他向专制者了提出了一系列削弱臣下势力、防止犯上作乱的措施,显示了韩非
2007-04-14 00:10:00
561
翻译 存韩第二
存韩,即保存韩国,使之免于强秦的侵犯。但本文真正可以《存韩》名篇的只有从开头到“攻伐而使从者间焉,不可悔也”几段,这是韩非的《上秦王书》;从“臣斯以为不然”到“愿陛下幸察愚臣之计,无忽”几段,是李斯针对韩非的《上秦王书》而呈给秦王的驳议;从“昔秦、韩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到结尾则是李斯出使韩国时的《上韩王书》。中间穿插有几句编者的话。可以认为,后面二篇奏文是编者作为附件缀于韩非的《上秦王书》之后的,
2007-04-14 00:09:00
865
原创 初见秦第
初见秦第一 《初见秦》,顾名思义是作者初次进见秦王的一篇奏章,文章要秦王凭借有利形势图王霸大业,实际是实行强道,运用战争手段一统天下。本篇虽为《韩非子》的首篇,但关于其作者却众说纷纭,有人根据《战国策·秦策一》中有一段张仪的说辞与本文相似,因而认定本文作者为张仪,然而本文所述史事多发生在张仪死后,故不足为凭;也有学者怀疑本文系秦相范雎所作,可是文中所指责的谋臣中正有范雎,故此说也在不
2007-04-14 00:08:00
1194
原创 韩非思想平议
韩非,约在公元前280—前233年在世,据《史记·韩非列传》载,非为“韩之诸公子”,这个显贵的地位和接近权力中心的生活环境对他思想和学说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他生长于深宫之中,不可能与广大的民众甚至中下层官吏声气相通,这就决定了他的学说很难有那些与他相先后的儒家、墨家、农家那样具有着显而易见的平民色彩,其服务的唯一对象只能是君王,所思所想也不外是维护君王地位的巩固和权势的独尊。由于同样的原因
2007-04-14 00:06:00
999
原创 巴洛克风格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 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是由于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术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此名词来标志,并无特殊的意义。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语
2007-04-12 17:58:00
820
1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