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企业施加的制裁和高压政策,实质上是对全球科技话语权的再分配尝试。通过限制EDA工具、先进制程设备及高性能芯片的出口,美国试图压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节奏。与此同时,美国自身则在强化“芯片与科学法案”的实施,扶持本土制造与研发,试图在集成电路制造和架构标准上形成新的国际主导地位。这种背景之下,中国“缺核心、缺工具、缺生态”的现状愈加凸显。传统X86与ARM架构因专利与授权问题,已难以作为长期依托的基础架构。在这样的封锁与反封锁逻辑下,开源、可控、可持续的替代路径成为国家战略所必需。
RISC-V,这个起源于伯克利、强调开源与模块化设计的指令集架构,凭借其无专利、可扩展、高自由度的特性,正成为中国在集成电路核心架构自主化上的破局之匙。在当前封闭架构受制于人、技术授权日益收紧的背景下,RISC-V 所承载的战略意义已远超其技术属性,它是制度对冲的产物,也是算力自主的路径。
当前,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涵盖处理器内核、工具链、操作系统、编译器、仿真器、验证平台的完整RISC-V生态体系,形成从设计到应用的全链条协同发展。其中,RISC-V CPU产业呈现多点开花、百花齐放之势。中科院计算所推出的“香山”系列处理器,实现了国产高性能CPU在桌面级应用上的突破;阿里平头哥的“玄铁”系列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音箱、可穿戴设备等终端设备;芯来科技提供可高度定制化的IP内核,服务于物联网、车载电子等多个场景;赛昉科技推出的“昉·惊雷”系列处理器,聚焦工业控制、边缘计算和智能制造,表现出良好的工业适应性和高可靠性。
此外,睿思芯科作为一家由伯克利RISC-V核心团队成员创办的企业,主攻高性能AI计算与DSP加速领域,其推出的P系列和V系列IP核已经在AIoT、智能穿戴与汽车电子中实现落地。公司凭借其在向量扩展与多核互联技术上的专利积累,及其与国际标准组织的深度参与,在RISC-V产业链中正逐步建立核心话语权。其5G支持RISC-V芯片的发布,标志着国产架构芯片正式切入通信与车载计算等高价值领域。
其他如龙芯、兆易创新、中兴微电子、瑞芯微、润和软件等企业,也纷纷布局RISC-V架构,通过技术栈国产化的路径,在消费级、工业级、车规级多个层面推进芯片国产替代。在软件生态方面,GCC、LLVM等主流编译器均已支持RISC-V,配套的RTOS、Linux内核适配也逐步完善。同时,来自清华大学、中科院、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正持续在架构优化、并行指令扩展和安全机制等前沿方向上攻坚克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RISC-V 已不再局限于传统CPU领域,而是在通用并行计算(GPGPU)方向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突破。清华大学研发的乘影 GPGPU,成为全球首个基于 RISC-V 架构的高性能开源 GPGPU,并在国际开源性能排行榜中取得领先。这一成果意味着中国在全球 GPGPU 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追随”到“引领”的重大跨越,也是对长期由封闭体系主导的GPU市场格局的深度撼动。
政策层面,国家对RISC-V产业的扶持愈加系统化。包括南京、上海、合肥、成都在内的多个城市正在建设RISC-V特色产业园,设立专项基金和孵化平台,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开源基础软件和芯片架构研发,RISC-V成为政策重点引导方向。教育部也推动多所高校将RISC-V纳入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强化人才供给。
资金层面,资本对RISC-V方向的热情持续高涨。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2024年,国内RISC-V相关企业获得融资总额超过150亿元人民币,涵盖IP设计、SoC集成、EDA工具链、系统软件及终端整机等多个层面。其中,初创企业在工业、汽车、边缘AI等细分领域迅速成长,成为带动行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可以说,从CPU到GPGPU,从工具链到系统集成,从政策支持到资本赋能,中国在RISC-V领域已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自主体系,并形成以点带面、以芯带产的扩张趋势。尤其是在高端计算方向的创新突破,使RISC-V在人工智能、科学计算、超级计算中心等关键领域拥有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底气。
在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必须构建安全、可控、先进的半导体自主体系,而RISC-V正是这条自主化战略路线的“芯脉”。从打破架构封锁到建立国产生态,从学术研究到产业落地,从追赶者到引领者,RISC-V正成为中国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一场关于国运与未来的较量。谁掌握了芯片架构,谁就掌握了下一代科技革命的主动权。在算力已成为新型生产力核心驱动的今天,中国正以RISC-V为引擎,开启一场深刻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公众号:OpenS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