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圈最近的风暴,来得比想象中更猛烈。Deepseek 的爆火尚未平息,一款名为 Manus 的 AI 智能体横空出世,带着令人震撼的 Demo 视频,一时间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议焦点。然而,热闹背后,Manus 究竟是国产 AI 技术狂飙的先锋,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大戏?
从表面上看,Manus 确实具备一定的技术亮点。不同于传统大模型需要用户明确输入指令,它能够自主分解复杂任务,类似于一个“聪明的执行者”,只需要告诉它目标,它就能自行拆解、执行。这种模式确实让 AI 更接近真正的智能体,而不仅仅是一个高级的聊天机器人。
然而,Manus 引发的争议也同样不容忽视。首先是营销策略,团队先是在海外 X 平台(原 Twitter)低调发布,随后通过国内自媒体造势,制造出“墙外开花墙内香”的假象。然而,与国内的狂热讨论形成鲜明对比,Manus 在 YouTube 和 X 上几乎激不起什么水花,直到近期才开始被福布斯等主流媒体报道。海外市场的反应远不及国内,难免让人质疑其影响力是否被夸大。
其次,Manus 采用了一种极具冲击力的展示方式。不同于传统 AI 产品通过静态图片或文本介绍,它直接用视频展示 AI 拆解任务的全过程,从分析上市公司财报到筛选上万份简历,再到规划旅行路线,这种视觉化的表现确实令人惊叹。但问题在于,这些演示是否真正具备普适性?它的智能程度是否足够支撑大规模应用?这些问题,团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更让人不解的是,面对市场的极大兴趣,Manus 团队却选择“吊胃口”。他们声称“服务器容量不足”,没有开放公开测评,而是采用邀请码机制进行内测,甚至在二手平台上被炒到 8.8 万元一枚。如此极端的饥饿营销,不免让人怀疑他们究竟是对产品没信心,还是单纯想借机炒作?对于 AI 这种高度依赖实际体验的产品,早期用户的广泛测评是建立信任的关键,而 Manus 反其道而行之,这背后的考量令人费解。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技术架构。Manus 采用的是“虚拟机 + 多模型协同”封装的模式,调用 OpenAI 的 GPT-4、Anthropic 的 Claude 等第三方大模型来完成任务。换句话说,它本质上并没有自研大模型,而是利用现有模型进行封装和调度。这样的模式确实能快速落地,但也意味着它的核心竞争力依赖于他人。一旦 OpenAI 或 Anthropic 限制 API 访问,Manus 还能否正常运作?这是一颗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更现实的问题是成本。一次复杂任务可能消耗百万级 Token,成本高达 2 美元。这种情况下,Manus 如何实现商业化?如果无法有效降低成本,哪怕技术再先进,最终也可能沦为一款“炫技”产品,而无法真正落地应用。
尽管争议重重,Manus 的出现仍然是 AI 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智能体概念由来已久,但真正实现自主任务拆解和执行的 AI 产品并不多见。Manus 让人看到了未来 AI 的一种可能性,即从单纯的对话模型,向更高级的自动化任务执行者迈进。这种趋势,OpenAI 显然也感受到了压力。就在 Manus 引起关注后不久,OpenAI 迅速推出了新的 API 及智能体开发工具,显然是要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市场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国内资本市场也开始蠢蠢欲动,腾讯、字节等科技巨头被曝正在研发类似产品,AI 智能体的竞争或将进入白热化阶段。未来,Manus 能否保持领先,取决于其是否能够解决当前的几大核心问题:稳定性、成本、合规性以及独立技术壁垒。
这一切让人不禁思考,Manus 的风潮究竟代表着中国 AI 的真正崛起,还是一次短暂的市场泡沫?创新的路上,从来都是希望与质疑并存。AI 领域的竞争,最终会回归到产品力和技术实力的比拼。如果 Manus 只是一次“借势营销”,那么风暴终会过去;但如果它真的能在技术层面找到突破口,那它或许将成为 AI 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无论如何,时间会给出答案。
公众号:OpenS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