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志,什么是可证伪性?
从某个意义上说,可证伪性非常直接明确,它是对待理论的一种态度。对于某个理论,当你觉得存在一种“这个理论也许是不正确”的可能性时,你所持的态度就是可证伪性的。
从另一个角度,如果对于某个理论的认知,不管出示多少证据来表明理论是错误的,仍然坚持这个理论,不愿意承认这个理论可能是错误的,那么这个理论就是不可证伪的。
似乎很简单?实际上,在科学的历史上,证明一个理论是不可证伪的实际很难,为什么?
一方面,在《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中提到了奎因-迪昂论点,一个理论一般是由多个假设,证据支撑的,在发现理论的某个假设错误时,这时不是说明理论是错误的,通常更合理的做法是摒弃这个假设,而不是放弃整个理论。对于想证明一个理论是错误的,比如地心说,需要“足够多”的证据给出“令人信服的原因”。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当证据达到多少时是“足够多”?什么情况下可以说是有了“令人信服的原因“。
另外,在《钢铁,钻石,以及自我认知》人的认知的局限和偏差,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中,人们的主要分歧并不是一方或另一方在面对足够多证据时是否愿意放弃自己的理论,而是什么样的证据可以算是最有意义、最重要的证据。
要证明人们认为自己的理论是不可证伪实际上非常复杂,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说人们不接受别人提出的证据。
从思考的角度,在吵架或者争执一个问题是,可证伪性背后的复杂性可能提供了一个思考角度,对于意见的分歧可能不在于理,而在于对理的认知。
THE END
- 晚安 -
图片长按2秒,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