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Ra值的应用范围
粗糙度代号 |
光洁度代号 |
表面形状、特征 |
加工方法 |
应用范围 | |
Ⅰ |
Ⅱ | ||||
|
|
|
除净毛刺 |
铸、锻、冲压、热轧、冷轧 |
用于保持原供应状况的表面 |
|
|
|
微见刀痕 |
粗车,刨,立铣,平铣,钻 |
毛坯粗加工后的表面 |
|
|
|
可见加工痕迹 |
车,镗,刨,钻,平铣,立铣,锉,粗铰,磨,铣齿 |
比较精确的粗加工表面,如车端面、倒角 |
|
|
|
微见加工痕迹 |
车,镗,刨,铣,刮1~2点/cm2,拉,磨,锉滚压,铣齿 |
不重要零件的非结合面,如轴、盖的端面,倒角,齿轮及皮带轮的侧面、平键及键槽的上下面,轴或孔的退刀槽 |
|
|
|
看不见加工痕迹 |
车,镗,刨,铣,铰,拉,磨,滚压,铣齿,刮1~2点/cm2 |
IT12级公差的零件的结合面,如盖板、套筒等与其它零件联接但不形成配合的表面,齿轮的非工作面,键与键槽的工作面,轴与毡圈的摩擦面 |
|
|
|
可辨加工痕迹的方向 |
车,镗,拉,磨,立铣,铰,滚压,刮3~10点/cm2 |
IT8~IT12级公差的零件的结合面,如皮带轮的工作面,普通精度齿轮的齿面,与低精度滚动轴承相配合的箱体孔 |
|
|
|
微辨加工痕迹的方向 |
铰,磨,镗,拉,滚压,刮3~10点/cm2 |
IT6~IT8厅级公差的零件的结合面;与齿轮、蜗轮、套筒等的配合面;与高精度滚动轴承相配合的轴颈;7级精度大小齿轮的工作面;滑动轴承轴瓦的工作面;7~8 级精度蜗杆的齿面 |
|
|
|
不可辨加工痕迹的方向 |
布轮磨,磨,研磨,超级加工 |
IT5、IT6级公差的零件的结合面,与C级精度滚动轴承配合的轴颈;3、4、5级精度齿轮的工作面 |
|
|
|
暗光泽面 |
超级加工 |
仪器导轨表面;要求密封的液压传动的工作面;塞的外表面;活汽缸的内表面 |
注:1. 粗糙度代号I为第一种过渡方式。它是取新国标中相应最靠近的下一档的第1系列值,如原光洁度(旧国标)为▽5,Ra的最大允许值取6.3。因此,在不影响原表面粗糙要求的情况下,取该值有利于加工。
2. 粗糙度代号Ⅱ为第2种过渡方式。它是取新国标中相应最靠近的上一档的第1系列值,如原光洁度为▽5,Ra的最大允许值取3.2。因此,取该值提高了原表面粗糙度的要求和加工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