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读到王安石变法,王安的变法确实充满理想化。以现代金融的办法进行国家的经济改革。但最终却并未走向成功,其中值得我们反思。思想太过超前,在没有实际土壤的环境下,再好的策略都难免不可能实现,这让我想起来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技术非常超前,眼光也是超一流的,但当时并没有一个好的时代环境来支持这种技术,失败也是难免的,从而也导致了摩托罗拉元气再难以恢复。具体原因可以如下分析:
一、 上层阶级的支持
出了政策后,必然会有利益斗争。政策的导向不可能让双方都受益,必然有损益的一方和受益的一方。王安石的改革措施确实损害了某些集团的利益,因此遭到部分旧臣的强烈反对;另一方面,部分旧臣观念陈旧,思维过于迂腐,他们是保守的,他们作为既得利益者希望是一直维持现状,能够继续享有和保持现阶段的利益。这如商业的利益一样,新的技术出现总会淘汰一些技术落后的企业,这必然损害那些“过时”的企业,那些过时的企业总期望能够一直抱守着自己的阵地,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新生的公司总会打败旧的公司,同理新的事物总会淘汰旧的事物,我们作为普通人如何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那就是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思想,同时要有终生学习的好习惯,记住天下没有永远安稳的工作,只有不断保持竞争力而又稳定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二、 法律的保障(土壤)
一个政策或者思想的实施,如果没有保证实施的制度,再好的政策或者思想都是枉费。当时在宋朝期间确实没有这样的环境和土壤,没有这样的法律来保障私人财产安全,以及交易的公平性,因此此种当代金融的改革措施是不能得到圆满实践的。
三、 下层阶层的意愿
对下层要考虑到奖惩措施,俗话说的可能是用户体验。虽然东西很好、很超前,但是用户并不认可,至少在当时的环境中下层对于这种政策的好坏并不知晓。所以需要考虑的是下层人员的意愿。我们当前制定政策时并未考虑到实际的社会情况,虽然政策的大方向是好的,或者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政策必然是有利的,但底层大众绝大部分是愚昧的,他们并不能理解这种政策或者措施带来的好处。甚至可能会对这种不理解的变革强烈的反对和质疑,这就需要决策者仔细去推进和把握。一般来说需要两点工作要做:一是要迎合下层的意愿,让下层能够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不是一味的蒙蔽愚昧。二是要促进环境变革,让外部环境能够支持这种措施或者改革的实行。王安石的变法,错在就错在他实行的改革并没有迎合当时绝大多数底层人民的意愿,仅仅是满足了部分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他的政策和改革很难实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