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6 |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一、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三个基本问题: 1、封装成帧(在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 2、透明传输(不管从键盘上输入什么字符都可以放在帧中传输过去) 3、错检测(循环冗余检验CRC) 二、PPP PPP协议的帧格式 1、字段意义
2、字节填充 (1)、把信息字段中出现的每一个0x7E字符转变成2个字节序列(0x7D,0x5E) 3、零比特填充 PPP协议的工作状态 链路静止、链路建立、鉴别、网络层协议、链路打开、链路终止。 | |||||||||||||||||||||
2016-07-17 | 三、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1、局域网 a.两个标准:逻辑链路控制LLC/媒体接入控制MAC b.适配器 2、CSMA/CD协议 a.通信方式:无连接工作方式、使用曼彻斯特编码的信号 b.协调方法:CSMA/CD(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i.确定基本退避时间,它就是争用期。以太网把争用期定为51.2us。对于10Mb/s以太网,在争用期内可发送512bit,即64字节。也可以说争用期是512比特时间。1比特时间就是发送1比特所需要的时间。所以这种时间单位与数据率密切相关。 ii.从离散的整数集合[0,1,…,(2^k-1)]中随机取出一个数,记为r。重传应推后的时间就是r倍的争用期。上面的参数k按下面的公式计算: iii.当重传达16次仍不能成功时(这表明同时打算发送的数据站太多,以致连续发生冲突),则丢弃该,并向高层报告。 若连续多次发生冲突,就表明可能有较多的站参与争用信道。但使用退避算法可使重传需要推迟的平均时间随重传次数而增大(这也称为动态退避),因而减小发生碰撞的概率,有利于整个系统的稳定。 强化碰撞: 以太网规定帧间最小间隔为9.6μs
| |||||||||||||||||||||
2016-07-23 | 四、使用广播信道的以太网 1、使用集线器(hub)的星型拓扑 2、以太网的利用率 3、以太网的MAC层 a.MAC地址:固化在适配器的ROM中的地址 MAC地址也叫物理地址、硬件地址或链路地址,由网络设备制造商生产时写在硬件内部。这个地址与网络无关,也即无论将带有这个地址的硬件(如网卡、集线器、路由器等)接入到网络的何处,它都有相同的MAC地址,MAC地址一般不可改变,不能由用户自己设定。 b.MAC帧的格式 (1) 前导码:由7个8位字节组成,用于确保接收端的接收比特同步。前导码的56位比特序列是101010…10。 五、扩展的以太网 1、在物理层扩展以太网 a.使用光纤和一对光纤调制解调器扩展主机和集线器之间的距离 b.使用多个集线器扩展以太网覆盖范围 2、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 使用网桥扩展数据链路层 网桥的层次结构:
网桥的内部结构: 与集线器的不同点: 集线器在转发帧时,不对传输媒体进行检测。 a.特点:即插即用设备 b.透明网桥算法 1.从端口x收到无差错的帧,在转发表中查找目的站MAC地址。 5.向网桥除x以外的所有端口转发此帧; 透明网桥算法中使用生成树算法避免产生转发的帧在网络中不断地兜圈子,浪费网络资源。 支撑树的构成:
支撑树算法:以序列号最小的网桥为根,按照最短路径,动态求出支撑树,保证任意两个LAN之间只有一条通路,无环路 3、源路由网桥 特点:由源站负责路由选择,路由信息放在帧首 选路方法:源站向目的站发送探测帧,该帧在扩展的LAN中沿所有可能路由传送;每个探测帧都记录下它所经过的路由;这些探测帧在到达目的站后,再沿各自的路由返回源站;由源站选择其中的最佳路由,作为发送帧中的路由信息 4、多接口网桥—— 以太网交换机 利用以太网交换机可以很方便地 实现虚拟局域网 : 虚拟局域网协议允许在以太网的帧格式中插入一个 4 字节的标识符,称为 VLAN 标记(tag),用来指明发送该帧的工作站属于哪一个虚拟局域网。 VLAN的工作原理: LAN可以是由少数几台家用计算机构成的网络,也可以是数以百计的计算机构成的企业网络。VLAN所指的LAN特指使用路由器分割的网络——也就是广播域。
如果在交换机上生成红、蓝两个VLAN;同时设置端口1、2属于红色VLAN、端口3、4属于蓝色VLAN。再从A发出广播帧的话,交换机就只会把它转发给同属于一个VLAN的其他端口——也就是同属于红色VLAN的端口2,不会再转发给属于蓝色VLAN的端口。 需要VLAN间通信时怎么办
交换机的端口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访问链接(Access Link) 具体看看汇聚链接是如何实现跨越交换机间的VLAN的。
|
2016-7-24 | 第四章 网络层 一、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