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为流行的开源数据库软件之一,Mysql数据库软件已经广为人知。Mysql是由原MySql AB公司自主研发的,是目前IT行业最流行的开放源代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同时它也是一个支持多线程高并发多用户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MySql数据库以其简单、高效、可靠的特点,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名不经传的数据库系统变成一个在IT行业几乎无人不知的开源数据库管理系统。从微型的嵌入式系统到中小型的web网站,至大型的企业级应用,到处都可见其身影。为何一个开源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会变得如此流行呢?
艰难诞生:
1985年,瑞典几位志同道合的小伙子(以David AXmark为首)成立了一家公司,这就是Mysql AB的前身,这家公司最初并不是为了开发数据库产品,而是因为在实现其他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数据库。他们希望能够使用开源的产品,但当时并没有合适的选择,于是就自己开发。
在最初,他们只是设计了一个利用索引顺序存储数据的方法,也就是ISAM(indexed sequential Acess Method)存储引擎核心算法的前身,并结合msql来实现自己的应用需求。在早期,他们主要为了瑞典的一些大型提供数据仓库服务。在系统使用过程中,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系统复杂度越来越高,ISAM和msql的组合逐渐不堪重负。在分析性能瓶颈之后,他们发现问题出在msql上面。不得已,他们抛弃了msql,重新开发了一套功能类似的数据存储引擎,这就是ISAM存储引擎。Mysql最擅长的查询性能,而不是事务处理了(须要借助第三存储引擎)。
寻求发展
MySql诞生的时候,正是互联网开始高速发展的时期。Mysql AB通过优化Mysql满足了互联网开发者对数据库产品的需求:标准化查询语言的支持,高效的数据存取,不必关注事务完整性,简单易用,而且成本低廉。当时大量的小公司都愿意采用mysql作为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所以mysql的用户数量不断地增长,进一步促进了mysql自身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进入了良性循环。
合理地把握需求,准确地定位目标客户,为mysql后面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可以看到,mysql一开始就没有拿大型数据库应用系统做为自身的目标,更没有将所有的IT行业定位为自己的目标用户,而是选择了当时并不受重视的一小部分web开发者作为自己的客户来重点培养发展。这种做法或许值得其他IT企业学习。
巨人崛起
可以说,正是Mysql最初抓住了互联网客户,造就了今天Mysql在互联网行业巨大成功。当然,mysql能高速发展,离不开另外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开放源代码。
在2000年的时候,Mysql公布了自己的源代码,并采用GPL(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许可协议,正式进入开源世界。虽然在当时的环境下,开源还没有现在这样流行,但那是开源世界真正开始让大多数世人所接受并开始推崇的起步阶段。当然mysql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但不能否认正是mysql这一战略性质的策略让它在进一步拓展自己客户群的路上一路顺风。Mysql此后的发展路程,基本上可以从mysql官方网站得到相应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