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P430 堆栈、子程序与中断系统详解
1. 堆栈的概念与操作
堆栈是一种用于动态分配数据内存的系统,遵循后进先出(LIFO)的存储结构。我们可以用食堂里弹簧式餐盘分配器来形象地理解堆栈的操作。想象我们将干净的餐盘逐个放入分配器,第一个餐盘放进去后,第二个餐盘放在第一个上面,依此类推。取餐盘时,总是从最上面拿,这就是后进先出的体现。
堆栈在计算机中的操作有以下特点:
- 顺序跟踪 :通过专门的寄存器(SP)来跟踪信息在堆栈中的存储地址,SP 会根据操作进行递增或递减。
- 随时存储 :由于知道最后一个信息的存储位置,所以可以随时在堆栈结构中存储信息,不用担心覆盖现有信息。
- 容量有限 :计算机的数据内存是有限的,因此堆栈不能存储无限量的信息。如果存储过多信息,可能会覆盖其他内存区域,导致堆栈溢出。
在 MSP430 中,堆栈的操作通过“push”(压入)和“pop”(弹出)指令实现。堆栈从数据内存范围的末尾开始,随着信息的压入,向内存范围的起始方向移动。例如,在 MSP430FR2355 中,主 4kb 数据内存块位于地址 2000h - 2FFFh,第一个压入的 16 位字信息将存储在地址 2FFEh。
堆栈指针(SP)寄存器用于提供访问堆栈时的地址。在 MSP430 中,SP 是一个 CPU 寄存器,在程序中可称为 SP 或 R1。用户需要初始化 SP,并且 SP 总是对齐到偶数地址。创建新的 CCS 项目时,会自动使用全局常量“__STACK_END”将 SP 初始化为地址 3000h,即 4k 数据内存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