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里的集合、映射和关系(四)——优雅之作《4 Kings 折纸》魔术赏析

本文通过一个经典的扑克牌魔术,探讨了数学原理在魔术表演中的应用。魔术师利用集合、映射和关系等数学概念,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通过对数学模型的构建,魔术背后的逻辑得以揭示,展示了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熬了3篇有些冗长乏味的数学文章,终于到了我们期待的魔术环节了!

 

在前面的三篇文章中,我们从集合这一基本的数学概念开始,说明了它的来历猜想,其使用逻辑以及由此拓展出来的映射,关系和函数等相关概念,对他们作了一个挂一漏万式的介绍。如果还没有看过或者想复习一下,欢迎点击:

 

魔术里的集合、映射和关系(三)——关系和映射的关系

魔术里的集合、映射和关系(二)——集合怎么用?

魔术里的集合、映射和关系(一)——集合是个啥?

 

如果还想深入了解学习,这些文章只是给大家开了一个小头,可以弄一本《离散数学》进一步学习和用一种程序语言来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有所得,而上万堂课并不会。

 

今天呢,我们来放松一下,通过一个魔术,来应用一下我们的集合语言,看看它强大的逻辑威力。当然,最后也少不了对这个魔术本身的剖析,除了理性,我们在艺术欣赏上也要共同进步。

 

本系列前三篇文章后都有一个魔术视频,这篇仅分析第一个。另外两个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分析。限于篇幅以及前面在讲《奇偶性与魔术(三)——魔术的艺术魅力》系列中已经解读过,就不再赘述了,看完这篇大家可以自行用同样的分析方法来思考一遍,以加深理解。

提醒一点,同一个魔术很有可能在我们的文章中出现多次,因为无论是魔术还是数学角度,都有很多不同的分析,能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一个作品正是我们想做的。另外数学也可以从中间包含的数学模型,以及更深入的数学原理等多个层次来切入,相信大家也能有不同的收获。

 

我们先看一遍表演:

 

视频1 4K折纸

 

魔术部分

 

我和这个魔术的缘分至少有15年了,大约是刚上初中的时候,日常地和同学们讨论着魔术。自己也暗自尝试过这个效果,把扑克牌摆成矩形,然后折起来,发现有这种结果的不变性,但是苦于没有很好的展示结果,无非又是无聊的4个Ace,真心不记得是哪一天经过无数次尝试以后,摆了一个King的图案,然后结果居然就是4个King向上,而且最开始的King十分的逼真,连上下两笔不同长度的细节都体现出来了,这简直就是天作之合啊!

 

于是这个魔术就进入了我的记忆库,在一些手法流程之间中穿插一下,它setting简单,效果好,这是数学魔术的威力,也让我紧张的手可以略微放松一下。

 

那时候我给这个魔术取的名字是4K地毯,台词也一直是折叠一个地毯blablabla……直到去年参加Kiko Pastur广州讲座,给他表演了这个节目以后,他用其审美的观点给了我建议,说,如果把流程想象成一个折纸过程,是观众和魔术师一起去做一件艺术品,而不是折地毯这么无聊的话,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作品。

 

然后就有了上面表演中的这些台词,还有把名字也改成了《4Kings折纸》,大师一点就破,真是厉害。

 

故事还没完,这个流程的做法我到底是自己发明的还是在哪里看到的,这一点,真的有点记不清了。我上面写的发明过程就像做梦一样,也不记得真假。直到最近,常天天表演了几乎一个一模一样效果的魔术,并且给我看了在罗宾老师的《扑克牌魔术》一书中介绍了这个流程。而且关于K的方向以及setting顺序还是有着细微的不同,我的K是符合观众视角的上长下短的,罗宾的这一点上恰好是反的,和我的K恰好一起构成一个上下翻转的对称关系,因此需要设置k的位置也跟着对称了。

 

图1 《扑克牌魔术》封面

图2 神奇的毯子那一页

 

我保证我当时不曾看见过这本书,也有印象这个k的主意,地毯的说法可能来自某个小伙伴,不断尝试试出最后这个解法也一定是我自己所为,也……也许是一场梦吧?但是这个有略微差别算不得优化的版本和原版比较以后,我想我的版本应该是记不清真实setting然后自己琢磨摆出来的山寨版本了。

 

哈哈,不管那么多了,总之它陪伴了我十多年,隔一段时间就会和我一起跟朋友们见面,就像最熟悉的朋友一样,那它来自于哪,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魔术部分的剖析其实不多了,主要想说的就是这里对数学原理的艺术应用的讲究,要自然,有美感,绝不可能也吸引人。如果想在表演上有所造诣,这方面可以多下功夫。

 

从魔术到数学

大部分同学拿到这个流程应该是及其兴奋的,难得有这么一个不需要什么手法还这么强的结果。把原理也当成了一个既定的事实而已。这没什么不好,拿来主义嘛,可以大幅提高效率,不必做个死理性派,非要自己搞清楚来龙去脉才安心,哪怕和真实世界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是不巧,我自己恰是这样的人。

 

这个原理其实是比较显然的。一个简单的理解就是,无论怎么折叠,牌最后的正反状态只和开始状态有关系,距离终止状态的曼哈顿距离(又叫街区距离)距离如果是奇数,则改变状态,否则不改。其实利用上一个系列的《奇偶性与魔术(三)——魔术的艺术魅力》里讲的奇偶性质以及群论的观点也很容易理解。但也会对一些问题产生疑问,比如说,在表演中,出现过有观众提出要沿着两叠或者沿着对角线折叠,此时折两叠是可以的,而对角线折叠这种操作就会破坏这其中的结构。那具体该怎样解释这里的原理呢?

 

用集合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其实,最终的效果结局其实很明显地表明了,4个King和其他牌有不同的方向,也即不同的性质,也即,处在不同的集合中。现在看起来集合的划分是以方向来确定的,而如果你的若干操作,并不会改变集合的元素,但是其展示方式不像仅仅看方向这么简单,而是融合了方向,横竖位置等多个需要组合计算的因素的话,那秘密也就可以很好地藏起来了。至于中间进行的若干操作,同样地在这个集合意义下保持不变就可以了,此时,什么操作可以做,什么操作不能做,也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再往顶层抽象,那就是个对任何范围内的操作恒成立的性质,或者说这个操作是群内的幺元,加谁都等于不变。

 

篇幅原因,这一讲先到这,下一篇,我们我那个前面介绍的集合的知识,看看具体的数学模型如何构建。

我们是谁:MatheMagician,中文“数学魔术师”,原指用数学设计魔术的魔术师和数学家。既取其用数学来变魔术的本义,也取像魔术一样玩数学的意思。文章内容涵盖互联网,计算机,统计,算法,NLP等前沿的数学及应用领域;也包括魔术思想,流程鉴赏等魔术内容;以及结合二者的数学魔术分享,还有一些思辨性的谈天说地的随笔。希望你能和我一起,既能感性思考又保持理性思维,享受人生乐趣。欢迎扫码关注和在文末或公众号留言与我交流!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魔术里的集合、映射和关系(三)——关系和映射的关系
我和Double Lift的故事(五)——升华篇闯红灯到底该不该罚款?——逻辑推理浅谈(二)循环、递归与魔术(五)——再谈递归的魔术逻辑与欣赏Roberto Giobbi的纸牌大学

点击阅读原文,往期精彩不错过!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