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学习日志

一.矩阵

接上篇

11.伴随矩阵

设 A 是一个 n×n 的方阵,其元素为 aij。伴随矩阵 adj(A)或A* 是一个 n×n的矩阵,其第 i 行第 j 列的元素是 A 的余子式 Mji 的代数余子式 Cji,即:

(A^{*})_{ij}=C^{ji}=(−1)^{i+j}M_{ji}

其中 Mji是 A 的第j 行第i 列元素的余子式,即去掉第 j 行和第 i 列后剩下的 (n−1)×(n−1) 矩阵的行列式。

简单理解:

1.先按行求出每个元素的代数余子式

2.将每行元素的代数余子式按列组成一个矩阵,该矩阵就是伴随矩阵。

性质:

AA^{*}=A^{*}A=|A|E

证明:

\begin{pmatrix} a_{11}C_{11}+a_{12}C_{12}+...+a_{1n}C_{1n} & 0 & ... & 0 \\ 0 & a_{21}C_{21}+a_{22}C_{22}+...+a_{2n}C_{2n} & ... & 0 \\& \vdots \\ 0 & 0 & ... & a_{n1}C_{n1}+a_{n2}C_{n2}+...+a_{nn}C_{nn}\end{pmatrix}\\=\begin{pmatrix}|A| & 0 & ... & 0 \\ 0 & |A| & ... & 0 \\& \vdots \\ 0 & 0 & ... & |A| \end{pmatrix}=|A|E

性质2:

|A^{*}|=|A|^{n-1}

证明:

|AA^{*}|=|A||A^{*}|=||A|E|=|A|^{n}|E|=|A|^{n}

所以

|A||A^{*}|=|A|^{n}=>|A|(|A|^{n-1}-|A^{*}|)=0

得出

|A|=0 或 |A^{*}|=|A|^{n-1}

如果|A|=0,则A中两行元素相等或成比例,或一行元素为0,则其代数余子式必有一行元素为0,所以

|A^{*}|=0=0^{n-1}=|A|^{n-1}

所以等式成立。

12.逆矩阵

对于一个 n×n 的方阵 A,如果存在另一个 n×n的方阵 B,使得 AB=BA=E,其中 E 是 n×n 的单位矩阵,那么 B 称为 A 的逆矩阵,记作

A^{−1}

逆矩阵的存在条件

一个矩阵 A 有逆矩阵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是可逆的,即 det⁡(A)≠0。如果 det⁡(A)=0,则 A 是奇异矩阵,没有逆矩阵。

思考:如果A可逆,则可逆矩阵是唯一的

证明:

假设可逆矩阵不是唯一的,存在两个可逆矩阵B1和B2,则由可逆矩阵定义可知:

AB_{1}=B_{1}A=E\\ AB_{2}=B_{2}A=E

则:

B_{1}=B_{1}E=B_{1}(AB_{2})=(B_{1}A)B_{2}=EB_{2}=B_{2}

所以可逆矩阵唯一。

性质:

1.n阶方阵A可逆的充要条件为

|A|\neq 0

且当A可逆时,

A^{-1}=\dfrac{1}{|A|}A^{*}

证明:

充分性:

因为

|A|\neq 0

AA^{*}=A^{*}A=|A|E=>A(\dfrac{1}{|A|}A^{*})=(\dfrac{1}{|A|}A^{*})A=E

所以A可逆,并且

A^{-1}=\dfrac{1}{|A|}A^{*}

必要性:

因为A可逆,则

AB=BA=E=>|AB|=|A||B|=|E|=1

所以

|A|\neq 0

13.初等变换

初等变换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行变换、列变换。

初等行变换:

  • 交换两行:将矩阵的第 i 行和第 j 行交换位置

    如:矩阵第二行和第三行交换

    \begin{pmatrix}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end{pmatrix}->\begin{pmatrix} 1 & 2 & 3\\ 7 & 8 & 9 \\ 4 & 5 & 6 \end{pmatrix}

  • 某一行乘以非零常数:将矩阵的第i 行乘以一个非零常数 k

    如:第二行乘以非零整数k

    \begin{pmatrix}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end{pmatrix}->\begin{pmatrix} 1 & 2 & 3 \\ 4k & 5k & 6k \\ 7 & 8 & 9\end{pmatrix}

  • 某一行加上另一行的倍数:将矩阵的第 i行加上第 j 行的 k 倍

    如:矩阵第一行乘以-4加到第二行

    \begin{pmatrix}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end{pmatrix}->\begin{pmatrix} 1 & 2 & 3 \\ 0 & -3 & -6 \\ 7 & 8 & 9\end{pmatrix}

初等列变换

  • 交换两列:将矩阵的第 i 列和第 j 列交换位置

  • 某一列乘以非零常数:将矩阵的第 i 列乘以一个非零常数 k

  • 某一列加上另一列的倍数:将矩阵的第 i 列加上第 j 列的 k 倍

14.矩阵的标准形

常见的矩阵标准形包括行阶梯形矩阵、简化行阶梯形矩阵等。

14.1 行阶梯形矩阵

行阶梯形矩阵是一种特殊的矩阵形式,具有以下特征:

  • 非零行在零行之上:所有非零行都在零行之上。

  • 主元:每一行的第一个非零元素(主元)在上一行主元的右边。

  • 主元下方元素为零:每一行的主元下方元素都为零。

14.2 简化行阶梯形矩阵

简化行阶梯形矩阵是行阶梯形矩阵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以下特征:

  • 非零行在零行之上:所有非零行都在零行之上。

  • 主元为 1:每一行的第一个非零元素(主元)为 1。

  • 主元下方元素为零:每一行的主元下方元素都为零。

  • 主元上方元素为零:每一行的主元上方元素都为零。

思考:行阶梯形矩阵是唯一的吗?行简化阶梯形矩阵是唯一的吗?

行阶梯形矩阵不是唯一的,上边例子中第5、6、7步得到的矩阵都是行阶梯形矩阵

如果只做初等行变换,行简化阶梯形矩阵是唯一的,因为不能再简化了

二.向量

1.定义

向量可以用多种方式定义,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定义:

  • 几何定义:向量是一个有方向和大小的量,通常用箭头表示。向量的起点称为原点,终点称为向量的端点。

  • 代数定义:向量是一个有序的数组,通常表示为列向量或行向量。

例如,一个 n 维列向量可以表示为:

v=\begin{pmatrix}v_{1}\\v_{2}\\⋮\\v_{n}\end{pmatrix}

一个 n 维行向量可以表示为:

v=\begin{pmatrix}v_{1} & v_{2} & \ldots & v_{n}\end{pmatrix}

其中 v1,v2,…,vn是向量的分量。

行向量和列向量再本质上没有区别。

向量的表示

向量可以用多种方式表示,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表示方法:

  • 几何表示: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向量通常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箭头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

  • 代数表示:向量可以用列向量或行向量表示,如上所述。

  • 坐标表示: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向量可以用坐标表示。例如,二维向量 v=(v1,v2)v=(v1,v2) 表示在 xx 轴和 yy 轴上的分量。

2. 向量的运算

向量有几种基本的运算,包括加法、数乘、点积和叉积。

向量加法

向量加法是将两个向量的对应分量相加,得到一个新的向量。例如,两个 n 维向量 u 和 v 的加法为:

u+v=\begin{pmatrix}u_{1}\\u_{2}\\⋮\\u_{n}\end{pmatrix}+\begin{pmatrix}v_{1}\\v_{2}\\⋮\\v_{n}\end{pmatrix}=\begin{pmatrix}u_{1}+v_{1}\\u_{2}+v_{2}\\⋮\\u_{n}+v_{n}\end{pmatrix}

向量数乘

向量数乘是将一个向量的每个分量乘以一个标量,得到一个新的向量。例如,一个 n 维向量 v 与标量 k 的数乘为:

kv=k\begin{pmatrix}v_{1}\\v_{2}\\⋮\\v_{n}\end{pmatrix}=\begin{pmatrix}kv_{1}\\kv_{2}\\⋮\\kv_{n}\end{pmatrix}

向量点积

向量点积(内积)是将两个向量的对应分量相乘,然后将结果相加,得到一个标量。例如,两个 n 维向量 u 和 v 的点积为:

u⋅v=u_{1}v_{1}+u_{2}v_{2}+⋯+u_{n}v_{n}

3.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定义

设 A 是一个 n×n 的方阵。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列向量 v 和一个标量 λ,使得:

Av=λv

那么 λ 称为矩阵 A的特征值,v 称为对应于特征值 λ 的特征向量。

注:λ可以为0,而v不能为0,并且v是列向量。因为A是n维矩阵,如果v是行向量,则维数是1xn,不满足矩阵相乘。

将定义中的等式移项,得到:

(A-λE)v=0

由于v是非零列向量,相当于求上述方程的非零解,由方程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是行列式为0的定理可知:

\begin{vmatrix}A-λE\end{vmatrix}=0

说明:(A-λE):特征矩阵;|A-λE|:特征行列式或特征多项式;|A-λE|=0:特征方程

结论:

1.λ是A的特征值,v是对应λ的一个特征向量,则cv也是λ的一个特征向量,c为不等于0的标量。

根据定义:

Av=λv

等式两边同乘以c

cAv=cλv=>A(cv)=λ(cv)

所以cv也是λ的一个特征向量。

4.向量的模

定义

向量 v 的模记作 ∥v∥,计算公式为:

||v||=\sqrt{v_{1}^{2}+v_{2}^{2}+⋯+v_{n}^{2}}=\sqrt{v\cdot v}

几何解释

在二维空间中,向量 v=(v1,v2)的模表示从原点到点 (v1,v2)的距离。在三维空间中,向量 v=(v1,v2,v3)的模表示从原点到点 (v1,v2,v3)的距离。

||v||=1,叫做单位向量的模。如:v=(1,0,0)

性质

  1. 非负性:∥v∥≥0,并且 ∥v∥=0 当且仅当 v=0(零向量)。

  2. 齐次性:对于任意标量 k,∥kv∥=∣k∣∥v∥。

  3. 三角不等式:对于任意向量 u 和 v,∥u+v∥≤∥u∥+∥v∥。

5.向量的内积

定义

对于两个 n 维向量 a=(a1,a2,…,an) 和 b=(b1,b2,…,bn),它们的内积(点积)表示为 a⋅b,计算公式为:

a\cdot b=a_{1}b_{1}+a_{2}b_{2}+⋯+a_{n}b_{n}

几何解释

在几何上,内积也可以通过向量的模和它们之间的夹角来表示。具体来说,如果 θ 是向量 a 和 b 之间的夹角,那么内积可以表示为:

a\cdot b=||a||||b||cos⁡(θ)

其中:

  • ∥a∥ 和 ∥b∥ 分别是向量 a 和 b 的模(长度)。

  • cos⁡(θ)是夹角 θ 的余弦值。

性质

  1. 交换律:a⋅b=b⋅a

  2. 分配律:a⋅(b+c)=a⋅b+a⋅c

  3. 数乘结合律:(ka)⋅b=k(a⋅b)=a⋅(kb)(,其中 k 是标量。

  4. 正定性:a⋅a≥0,并且 a⋅a=0 当且仅当 a=0。

向量内积的几何解释其实就是余弦相似度算法的公式,当cos⁡(θ)=1时,表示两个向量重合;当cos⁡(θ)=0时,表示两个向量垂直。

如果使用两个向量分别近似表示两个文本或图像,两个向量的cos⁡(θ)越接近1,表示这两个文本内容越相似,cos⁡(θ)越接近0,表示这两个文本内容越不相似。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