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 要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汉语。汉语作为一门具有复杂语法、丰富词汇和独特文化背景的语言,留学生在习得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从会话含义的角度出发,主要对留学生汉语习得中会话含义的应用与挑战,以及会话含义的四个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对其语言习得的影响与习得策略进行论述。通过分析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可能会产生的一些误解或者语用失误,提出在交际中遵守合作原则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留学生如何理解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同时,本文将从会话含义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习得,会话含义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
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汉语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然而,汉语作为一门具有复杂语法、丰富词汇和独特文化背景的语言,留学生在习得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会话含义理论作为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语言使用中的隐含意义和交际中的合作原则,这对于理解和掌握汉语中的惯用语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指的不是语言的表面意义,而是指说话人是通过违反合作原则的一个准则或者是多个准则来传达更深层次的言外之意。对于留学生来说,在汉语交际中只有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
本文将从会话含义的视角出发,针对留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对留学生学习汉语有所帮助。
一、留学生汉语习得现状与挑战
1.1 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困难
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语言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本节将从语言的基本构成(语法、词汇、语音等)以及文化差异两个方面来分析留学生学习汉语所遇到的主要挑战。
语法、词汇和语音是留学生学习汉语首先面临的挑战之一。汉语作为一种孤立语,其语法结构与许多语言(尤其是印欧语系语言)存在显著差异。汉语的句法结构较为灵活,语序、词性、量词等方面的规则与其他语言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这些都可能构成学习障碍。“汉语把语序和虚词当作重要的语法手段,古今如此。”[1]也就是说汉语没有时态变化,句子的语法关系通常依赖于语序和上下文,这对习惯了通过时态、语态来表达事件的语言背景的留学生来说,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适应。词汇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汉语的词汇量非常庞大,并且包含大量的同音词和多义词,最主要的是一些词汇因为语境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含义。语音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首先面临难点之一,汉语的声调和轻声会直接影响一些词汇的含义,所以要根据需要的表达语义来调整汉语的语音,这对留学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文化差异也是汉语习得的一大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表达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汉语中的文化内涵和惯用语,这对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炒鱿鱼”用来比喻被解雇、撤职。这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交际中的尴尬。
1.2会话含义与留学生汉语习得的挑战
“通过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我们知道会话含义的产生在于对合作原则四准则的违反,会话含义指的是超越字面意义的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2]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留学生有时并不能准确地理解说话人传递的‘会话含义’”[3]。例如,当中国人说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时,这是中国人常用的惯用语,比喻抓住了次要的东西而放弃了主要的东西。一些来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留学生听到这句话可能会感到困惑。
留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可能会遇到以下与会话含义相关的常见问题:中国属于高语境国家,人们大多数说话都比较含蓄委婉,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推导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而一些来自低语境国家的留学生可能无法准确把握实际的交际语境,从而误解说话人的意思。例如,中国经常会跟迟到的朋友说“我等你半天了!”这其实只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而已,而外国留学生可能会误解为对方真的等了很久,从而产生误会。汉语中许多词汇具有多义性,且不同语境下表达的含义可能不同。留学生有时可能会误解词汇的含义,尤其是在听力理解中,容易受到语音、语调等因素的干扰,导致理解偏差。汉语中的许多表达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差异,还涉及到文化禁忌和交际礼仪。留学生可能因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做出不符合交际习惯的行为,进而引发尴尬或误解。
二、会话含义准则与留学生汉语习得策略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会话含义准则指的是一系列保证交流有效性的规则,它们帮助交际双方调整信息传递的方式,确保言语行为能达到预期的交流效果。哲学家格赖斯(Grice)在《逻辑与会话》演讲中提出了合作原则,并将其细化为四条准则,每条准则下又有相关的次准则:
量的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提供足够信息,但不应过多或过少。即在交际中,信息的量要与需要表达的内容相匹配,既不冗余也不缺失。
(1)所说的话应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
(2)所说的话不应该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
质的准则(The max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