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计算机的参考模型
文章目录
一、OSI模型参考图
1.1、图形
二、OSI各层的功能
2.1、应用层
应用层:网络服务与最终用户的一个接口(用户操作)
人机交互窗口,把人的语言输入到计算机当中。例如,在QQ的对话窗口输入字符。
2.2、表示层
表示层:数据的表示、安全、压缩(人的语言翻译成计算机)
接受道德数据翻译成二进制数组成的计算机语言,并对数据进行压缩和解压、数据加密和解密等工作。
2.3、会话层
会话层:建立、管理、中止会话
管理是否允许不同机器上的用户之间建立会话连接关系。
2.4、传输层
传输层:定义传输数据的协议端口号,以及流控和差错校验(防火墙、端到端)
将上层数据分片并加上端口号封装成数据段,或通过对报文头中的端口识别,实现网络中不同主机上的用户进程之间的数据。
2.5、网络层
网络层:进行逻辑地址寻址,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路径选择(路由器)
将上层数据加上源和目的方的逻辑(IP)地址封装成数据包,实现数据从源端到目的端的传输。
2.6、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建立逻辑连接、进行硬件地址寻址、差错校验(常见的有循环冗余码(CRC),奇偶校验码,水平垂直校验码)等功能(交换机、网卡)
将上层数据加上源和目的方的物理(MAC)地址封装成数据帧,MAC地址是用来标识网卡的物理地址, 建立数据链路;当发现数据错误时,可以重传数据帧。
2.7、物理层
物理层:建立、维护、断开物理连接(网卡,网线,光纤,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
报文头部和上层数据信息都是由二进制数组成的,物理层将这些二进制数字组成的比特流转换成电信号在网络中传输。
三、TCP/IP协议
3.1、TCP/IP协议图
3.2、各层所携带的协议
TCP 安全是因为三次握手要确认对方
UDP只管传,不管对方是否收到
ARP:解析源ip地址
四、封装和解封装
4.1、封装过程
封装:A和B进行通讯,首先打开个网站进行人机交互,也就是对数据打包,这就是应用层到传输层,在传输层我们要找到目的端口号,传输层将其源端口和目的端口进行打包,将其传给网络层,到了网络层要先找到目标IP地址,找到后网络层对目的IP地址和源IP地址进行打包,将其传给数据链路层,在数据链路层对TCP包,IP包,MAC包进行封装然后传给物理层,物理层将其转化为比特流传给B。这就是封装过程。
4.2、解封过程
用户B接收到了比特流后,就会进入数据链路层,对源MAC地址和目标MAC地址进行核对后没问题后去掉MAC包,将IP和TCP包传给网络层,网络层对其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进行核对后没问题将IP包去掉,然后传给传输层,传输层对其源端口和目的端口进行核对没问题则去掉TCP包,将收到数据的信息通过应用层反馈给A。这就是解封过程。
4.3、PDU
4.4、设备与层的对应关系
五、总结
OSI分层模型
TCP/IP协议
封装和解封
分层以及各层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