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IA学习小结
一.网络基础知识小结
1.OSI七层网络参考模型
OSI七层参考模型—标准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OSI七层参考模型 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
应用层:应用程序 APP:通过人机交互提供(实现)各种各样的服务
表示层:编码 解码 加密 解密
会话层:发现 建立 维持 终止会话
上三层—产生数据的地方
下四层—搬运数据—运输—传递数据
传输层:
1.根据端口号来区分不同的服务
0-65535 静态端口号(著名端口号)
1-1023 动态端口号
2.提供可靠的传输 确认 重传 排序 流控
3.数据分段
网络层:介于传输层和数据链路层之间,它在数据链路层提供的两个相邻端点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功能上,进一步管理网络中的数据通信,将数据设法从源端经过若干个中间节点传送到目的端,从而向运输层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主要内容有:虚电路分组交换和数据报分组交换、路由选择算法、阻塞控制方法、X.25协议、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异步传输模式(ATM)及网际互连原理与实现。
数据链路层:
1.MAC 媒介访问控制子层—通过物理地址(MAC地址)来进行物理寻址
MAC 介质访问控制层 FF-FF-FF-FF-FF-FF 物理地址实际地址
2.LLC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为上层服务提供FCS校验
物理层:定义电气电压,光学特性 接口规范——标准 排线顺序为橙绿蓝棕
MSS 是TCP协议的一个选项,用于在TCP连接建立时,收发双方协商通信时每一个报文段所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长度(不包括文段头)最大段长度 1480B
MTU 最大传输单元(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MTU)用来通知对方所能接受数据服务单元的最大尺寸,说明发送方能够接受的有效载荷大小。 最大传输单元 1500B
2.TCP/IP模型
TCP/IP模型 五层模型
(1)TCP 传输控制协议
TCP/IP协议栈
相同点: 2者都是模型化层次化
下层对上层提供服务支持
每层协议彼此相互独立
不同点:OSI先有模型才有协议 TCP/IP先有协议才有模型
TCP/IP协议栈只适用于TCP/IP网络
层数量不同
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
三次握手
四次断开
SYN 同步序列号请求
Ctl标志位
序列号—记录发送的次数—不同的厂商序列号不一样
Ack 确认
Ack=seq+1
可靠:确认 重传 排序 流控
数据报文的形式
四层 数据段
三层 数据包
二层 数据帧
一层 比特流
3.传输协议
(2) UDP 用户数据报文协议:
UDP只提供了非常基本的错误检测,用于不需要TCP精细控制功能的场合,是一个简单的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报的传输层(transportlayer)协议,IETFRFC768是UDP的正式规范。在TCP/IP模型中,UDP为网络层(networklayer)以上和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以下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接口。UDP只提供数据的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