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某top2研究生在读,决定系统开辟一个自学SIPI的专栏,随缘发布一下个人的学习笔记(比较精简,思路是框架和经验,需要的时候查询书籍和网络寻找细节)
需要电子版书籍的请私信我~~(但可能不常看)~~
前置说明:默认已经学习过电路基础、数电、模电、电磁场与电磁波等本科知识(忘了也行,别担心,大家都忘了)
SIPI重要性:高速电路下信号的不良影响非常明显,需要前后夹击,设计仿真,有利于提高带宽,保证信号的正确性。
第七章 一些传输的基础定义
1、信号V_{signal}
如果两条导线不相同,如微带线,则通常把较窄的那条称为信号路径,而把平面称为返回路径。
2、同轴电缆是非平衡传输线,因为它的中心导线要比外面的导线细。微带线也是一种非平衡传输线,因为两条导线的宽度不一样,其中一条比较窄,另一条比较宽。同理,带状线也是非平衡传输线。
3、场链传播的速度 电子运动的速度
4、特性阻抗在数值上与均匀传输线的瞬时阻抗相等,它是传输线的固有属性,且仅与材料特性、介电常数和单位长度电容有关,而与传输线长度无关。
5、两条互相缠绕在一起的圆导线称为双绞线;中心导线被外部导线包围的称为同轴线;宽平面上方的窄带信号线称为微带线;返回路径是两个平面且信号线是两平面中间的窄带线,这种传输线称为带状线。
可控阻抗互连:横截面恒定不变。

6、如果内径选得很大,电阻就会降低,特性阻抗也会变低,导致衰减很大。同理,很小的内径会使电阻变得很大,导致衰减增大。当找到一个内径的最优值而使衰减最低时,这个值对应的特性阻抗就是50欧姆。
只要测量时间小于往返时间,欧姆表测量到的输入阻抗就是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在大多数时钟频率高于200 MHz的系统中,上升边小于0.5 ns。对于这种系统,所有大于1.5 in 的传输线在上升边之内都表现为电阻性。
线驱动器:低输出阻抗门
7、多层板中的传输线,驱动器受到的阻抗主要由信号路径和与之最近干面构成的传输线的阻抗决定,而与实际连接在驱动器返回端的平面无关。
“平面之间的耦合为返回电流尽量接近信号电流提供了低阻抗路径。”
8、优化叠层设计:返回路径的阻抗越高,压降就越大,产生的地弹噪声也就越大
9、当在两个返回平面之间切换返回电流时,在这两个平面之间并联一个去耦电容器将有助于减小返回路径的阻抗:在上升边频率分量的带宽内,实际电容器必须使两个平间之间的阻抗小于5% ×500,即2.50。
但这个电容的要求也很复杂:
相邻平面层之间的电压在电路板边沿之间的往返回荡称为两平面中间的谐振。
10、集总电路 LC模型的节数越多 带宽越高

BW_model > BW_signal
11、特性阻抗随频率变化 趋肤效应
高频特性阻抗50欧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