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医联体发展简介
1.1.医联体的概念及目标
1.2.医联体的组织形式
1.3.医联体的建设进展
2.医联体网络建设现状与挑战
2.1.当前医联体网络现状
2.1.1.专线投入成本高
2.1.2.网络运维管理难
2.1.3.业务链路质量差
2.1.4.安全能力弱
2.2.新型医联体WAN组网需要具备哪些特性?
2.3.医联体WAN组网转型方案——SD-WAN
3.山石网科SD-WAN解决方案
3.1.方案架构设计
3.2.方案价值
3.2.1.【成本】灵活接入,降低线路成本
3.2.2.【运维】零配置开局,快速组网
3.2.3.【运维】按需编排,灵活组网
3.2.4.【运维】统一监控告警,实现运维闭环
3.2.5.【运维】可视化大屏,整网信息一目了然
3.2.6.【业务】应用灵活选路,合理分配链路
3.2.7.【业务】故障切换及负载均衡,链路质量保证
3.2.8.【安全】领先防护能力,满足安全合规
3.3.业界认可
4.SD-WAN在医联体中的应用场景
4.1.医联体网络互联互通场景
4.2.医联体混合云场景
4.3.医联体远程医疗&视频会议场景
1.医联体发展简介
1.1.医联体的概念及目标
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三甲医院、甲级医院、社区医院和村医院组成。构建医联体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信息互通、资源互享、医生上下流动、病人双向转诊等方式,逐步实现各医院医疗资源和医疗水平的均衡发展,使绝大部轻微病患者能够放心地在就近等级相对较低的医院看病就诊,缓解大医院病人的接待压力,最终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1.2.医联体的组织形式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医联体的四种模式分别为: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
城市医疗集团:以1家三甲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若干城市二甲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1+X”医联体,纵向整合医疗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
县域医共体:重点探索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模式,并与乡村一体化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县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专科联盟:以区域内医疗机构特色专科为纽带,联合其他医疗机构相同专科技术力量,形成区域内若干特色专科中心,提升解决专科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盘活现有医疗资源,突出专科特色。
远程医疗协作网:由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鼓励二甲、三甲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1.3.医联体的建设进展
近年来,作为分级诊疗的重要抓手,医联体一直以来被给予厚望,被列入新医改的重点举措后,全国各地各级医疗机构纷纷响应,成为各地医改的宠儿,形形色色的医联体不断涌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为我国医联体的大致发展进程:
2017年,基本搭建医联体制度框架,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
2018年,将医联体建设工作与医疗单位绩效考核相挂钩,进一步加速了医联体建设的步伐。
2019年,随着分级诊疗的持续推进,各地不断夯实医联体建设,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联体模式,如深圳罗湖模式、安徽天长医共体、北京儿童医院专科联盟等。
2021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逐步实现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管理。所有二甲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
通过医联体建设,患者就医流向逐步变化,基层硬件与软件实力得到改善;在医学检验、医学影像诊断等方面,医联体内部医疗机构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同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