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索引的使用:
(1).当插入的数据为数据表中的记录数量的10%以上,首先需要删除该表的索引来提高数据的插入效率,当数据插入后,再建立索引。
(2).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函数或计算,在where子句中,如果索引是函数的一部分,优化器将不再使用索引而使用全表扫描。如:
低效:select * from dept where sal*12 >2500;
高效:select * from dept where sal>2500/12;
(3).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not和 “!=”,索引只能告诉什么存在于表中,而不能告诉什么不存在于表中,当数据库遇到not 和 “!=”时,就会停止使用索引而去执行全表扫描。
(4).索引列上>=代替>
低效:select * from emp where deptno > 3
高效:select * from emp where deptno >=4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dbms将直接跳到第一个deptno等于4的记录,而后者将首先定位到deptno等于3的记录并且向前扫描到第一个deptno大于3的。
(5).非要对一个使用函数的列启用索引,基于函数的索引是一个较好的方案。
2. 游标的使用:
当在海量的数据表中进行数据的删除、更新、插入操作时,用游标处理的效率是最慢的,但是游标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正确使用游标十分重要:
(1). 在数据抽取的源表中使用时间戳,这样每天的维表数据维护只针对更新日期为最新时间的数据来进行,大大减少需要维护的数据记录数。
(2). 在insert和update维表时都加上一个条件来过滤维表中已经存在的记录,例如:
insert into dim_customer select * from ods_customer where ods_customer.code not exists (dim_customer.code)
ods_customer为数据源表。dim_customer为维表。
(3). 使用显式的游标,因为隐式的游标将会执行两次操作,第一次检索记录,第二次检查too many rows这个exception,而显式游标不执行第二次操作。
(1).当插入的数据为数据表中的记录数量的10%以上,首先需要删除该表的索引来提高数据的插入效率,当数据插入后,再建立索引。
(2).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函数或计算,在where子句中,如果索引是函数的一部分,优化器将不再使用索引而使用全表扫描。如:
低效:select * from dept where sal*12 >2500;
高效:select * from dept where sal>2500/12;
(3).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not和 “!=”,索引只能告诉什么存在于表中,而不能告诉什么不存在于表中,当数据库遇到not 和 “!=”时,就会停止使用索引而去执行全表扫描。
(4).索引列上>=代替>
低效:select * from emp where deptno > 3
高效:select * from emp where deptno >=4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dbms将直接跳到第一个deptno等于4的记录,而后者将首先定位到deptno等于3的记录并且向前扫描到第一个deptno大于3的。
(5).非要对一个使用函数的列启用索引,基于函数的索引是一个较好的方案。
2. 游标的使用:
当在海量的数据表中进行数据的删除、更新、插入操作时,用游标处理的效率是最慢的,但是游标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正确使用游标十分重要:
(1). 在数据抽取的源表中使用时间戳,这样每天的维表数据维护只针对更新日期为最新时间的数据来进行,大大减少需要维护的数据记录数。
(2). 在insert和update维表时都加上一个条件来过滤维表中已经存在的记录,例如:
insert into dim_customer select * from ods_customer where ods_customer.code not exists (dim_customer.code)
ods_customer为数据源表。dim_customer为维表。
(3). 使用显式的游标,因为隐式的游标将会执行两次操作,第一次检索记录,第二次检查too many rows这个exception,而显式游标不执行第二次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