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几年,看了不少书,但是能够记住,并且应用实践的部分,实在少得可怜。有一种“知道的多,做到的少”的感觉。根本谈不上什么知行合一。
不仅没有做到知行合一,而且看的过程也基本是作者说什么,就学什么,完全没有自己的看法。对于作者的观点甚至是全盘接受。现在想想大概有两个原因造成的:
- 以前知道的太少。
- 以前经历的太少。
而这两点都是需要时间来弥补的,随着阅历的增多,实践的增加,慢慢感觉有了改善。
现在看书、看文章的时候,不再一口气看完了,也不是作者说什么就信什么了。而是边看,边思考,看看自己想的跟作者要说的是不是一样的,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不同的地方跟自己认为区别是什么。不同的地方,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是改正了自己的想法还是加强了自己的认识。不同的地方还有哪些是自己不同意的,自己的理由是什么。。。。。。
其实绕来绕去还是没有绕过孔圣人说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耳熟能详的简单道理,经历了那么多才能略知一二,感慨自己太渺小,简直弱爆了。
而且弱,不仅体现在对简单道理的理解,跟体现到对于不知道的认识。正是自己认知的局限,才让自己的认知受限。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每多知道一点,不过是在认识世界的拼图游戏里加上了一个小部件而已。而整个图是什么样子,可能没有人能看得到。
所以庄子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让我想到,多读书不如精读书,用有限的精力只能学到有限的知识,有限的精力只能实践有限的知识。所以在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学到其中一部分并且去实践,对普通如我来说已经不容易了,不去奢求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