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的语文课刚落下帷幕,有只小手已高高扬起:“老师,能放首歌吗?”话音未落,几道亮晶晶的目光便齐刷刷投向我。我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教案,揣度着孩子们可能提及的流行曲目,笑着应下。可当“《义勇军进行曲》”“《半生雪》爱国版”此起彼伏地响起时,我握着鼠标的手忽然顿住——原来这不是娱乐的喧闹,而是一群孩童心底奔涌的家国热忱,正撞破课堂的边界,叩击教育的初心。
望着他们发亮的眼眸,教育的灵光忽至:何不顺势而为,将这股热忱转化为爱国教育的生动课堂?指尖轻触屏幕,《半生雪》爱国版的旋律流淌而出。蓝光映着孩子们泛红的脸颊,五星红旗在画面中舒展,扎红领巾的小战士庄严敬礼。教室里针落可闻,唯有旋律漫过课桌椅的缝隙,有的孩子不自觉挺直腰板,像棵棵拔节的小树苗。当唱到“多少英雄魂,埋骨他乡尘”,稚嫩的童声突然轻轻扬起,虽不整齐,却带着执拗的认真,仿佛在与百年前的少年对话。
紧接着,国歌前奏响起。无需提醒,“唰”的一声,几颗小脑袋齐刷刷扬起,脊背绷直成一道道挺拔的弧线——像极了课本里革命先辈的剪影。没有指挥,没有伴奏,“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歌声撞在斑驳的墙面上,在简陋的教室里激荡。我望着他们仰起的脸,阳光透过窗棂在睫毛上织出细碎金芒,恍惚间,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里抛头颅的青年,与眼前闪着光的眼睛重叠了。原来爱国的种子,早就在童年的土壤里扎下了深根。
更令人心潮难平的是《苟活之重生》爱国版的高潮处。当“要将那红旗插在富士山下”的呐喊迸发时,他们猛地攥紧拳头,指节泛白,目光灼灼地盯着屏幕。我没有打断,只是静静凝视这些四年级的孩子,忽然懂得:他们对家国的认知,远非“懵懂”二字可以概括;那些藏在歌声与眼神里的赤诚,正是教育最珍贵的回响。
这节被“意外”点燃的课堂,恰似投入心湖的石子,荡开的涟漪重塑着我的教育认知。深夜伏案整理科技小院扶贫日志时,无人机喷洒的农药数据图表旁,我添了一行批注:“今日课堂,孩子们唱《半生雪》时眼里的星光,比任何参数都更动人。”土壤改良实验的表格下方,我用红笔写下:“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教育从不是割裂的知识传递,而是精神的同频共振。”所谓“失控”,实则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当预设的教案让位于生成的热忱,当知识的传递碰撞出精神的共鸣,我才真正触摸到“老师”两个字的重量——它不仅是对教学技艺的精研,更是在与孩童的彼此照亮中,完成从“教知识”到“育新人”的初心叩问。
初涉乡村支教补课的日子里,总觉课堂内外似有微澜未平。那些眼眸清亮的孩子们,既捧着课本时闪动着对知识的渴求,又常在课业间隙泄出几分倦意——有的伏案疾书,笔尖在纸面洇出细密墨痕;有的围坐嬉闹,笑声撞在斑驳的墙面上又散成碎银。直至某个蝉鸣浓稠的午后,扎着歪马尾的小宇揉着泛红的肩颈嘟囔:“老师,背书背得肩膀都僵啦。”这一声稚语如重锤叩击教育初心,方惊觉乡村振兴的“育人”命题里,知识积累与体魄强健原是一双并蒂莲,缺其一便难振翅向远。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先哲箴言忽在耳畔激荡。由此引发对乡村教育本质的深层叩问:何种运动既能适配简陋条件,又能让孩子们在汗水中淬炼意志?辗转思量后,挂墙式拳击垫与朱红拳套跃入脑海——占地不过方寸,无需复杂器械,男女皆可参与,恰合乡村实际。
当我和同门将蓝白相间的拳击垫与朱红手套在墙面落定的瞬间,穿堂风掀起窗纱,阳光在垫面跳跃,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成一颗星子。拳垫刚挂稳,五年级的小航已攥着拳套挤到跟前,黝黑的脸庞绷得严肃:“老师,我能试试吗?”我俯身调整他双脚间距:“像棵小树扎稳根,重心下沉。”他便认真模仿,每一记直拳都带着破风的声响,倔强里裹着初遇热爱的滚烫。
更添惊喜的是女孩们。总戴着雏菊发夹的二年级小希,踮着脚扒着垫沿张望,指尖轻轻碰了碰拳套又迅速缩回。待我为她系紧拳绳,她忽然挺直腰板,小拳头裹着风朝垫子挥去,虽力道尚浅,眉眼间却漾着“我能行”的飒爽。后来常见她课间抱着拳套溜过来,红与蓝的撞色在她手下翻飞,那小小的身影里,藏着对力量的虔诚向往。
日子流淌间,这方小屋竟成了孩子们的“运动能量站”。我悄悄将跆拳道的“以礼始,以礼终”融进日常:练习前互理拳套褶皱,出拳时齐喊“嘿!哈!”,喘息时递上擦汗的毛巾。有天小宇擦着汗笑:“老师,打拳时我觉得能打败所有难事儿!”那一刻忽然懂得,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当我们用体魄锻炼唤醒生命韧性,用规则礼仪滋养精神品格,那些藏在汗水里的成长,才是对“育人”二字最生动的注解。从最初执着于补授学科知识,到如今关注“文明精神”与“野蛮体魄”的共生,这段支教经历不仅沉淀了我的教育认知,更让我确信:好的教育,该是让每个孩子既拥有攀登书山的韧劲,亦保有搏击风雨的勇毅。
如今摩挲支教日记里泛黄的纸页,那些被山乡日光晒得晕染开的粉笔字迹,仍带着滚烫的温度:“真正的爱国教育,从不是黑板上工整抄写的核心价值观,而是让孩子们仰望星空时,能在斗转星移间认出家乡的北斗。”乡村教育的觉醒,始于孩子们挺直腰板自发齐唱国歌时颤抖的尾音,成于拳击垫上汗水浸透的泥土地里萌发的倔强,终将在他们日渐挺拔的脊梁间,生长出超越钢筋混凝土堆砌的精神韧性——这让我恍然悟得:教育的本质,原是让宏大的家国情怀,落地为对脚下土地的深沉认同。
窗外的核桃林筛落细碎月光,晚风裹挟着远处学堂的琅琅书声漫过窗棂。我想起张骞凿空西域时驼铃摇曳的丝路文明,想起班超投笔从戎时烽火映照的边塞豪情,这些跨越千年的精神火种,此刻正化作山间清泉,汩汩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当我看见最小的孩子用树枝在地上画下“我要带家乡变好看”的歪扭字迹,忽然读懂乡村教育的真谛:它从不是强行牵引生命走向既定的“星光大道”,而是守护每个灵魂在泥土的芬芳与星光的指引下,寻得属于自己的星辰轨迹,长成独一无二的模样。
465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