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直想使用csdn写博客,今天总算开张了,希望自己能够坚持!
2、今天来个相对简单的开开脑,锻炼一下对常见事物的怀疑与优化。废话不多说,开写!
正文:
冒泡排序相信大家都会了,双层for循环,外层for循环代表所有的从头开始比较的轮回数,内存for循环来表示冒泡的每次过程,
如果前一位大于后一位,就做交换。原理很简单,曾听过说就好比 学数学的1+1 =2,顿时感慨,编码的起步还真是高!
为了有点逼格,交换使用了位运算,代码如下:
if(arr[j] > arr[j+1]){
arr[j+1] = arr[j+1] ^ arr[j];
arr[j] = arr[j] ^ arr[j+1];
arr[j+1] = arr[j+1] ^ arr[j];
}
开始第一步的优化:
原因:冒泡排序有n个元素,外层就会循环n次,但是在循环到后期几个轮回时候,数组可能早已经成为了有序的数组了,这时候仍然在执行里外层循环,浪费时间!比如:对 1,5,2,6,4,8,9,12 进行排序,在第一次循环后结果:1, 2, 5, 4, 6, 8, 9, 12 ,第二次循环后的结果1, 2, 4, 5, 6, 8, 9, 12,这时候数组已经是有序的了,可是冒泡排序仍然会往下执行。
优化:发现了可以优化的部分后,就可以分析如何进行优化了,最容易想到的是使用变量进行控制,如使用 boolean flag进行判断,如果在第 i 轮循环时候,冒泡过程并没有发生元素的交换,那么证明,数组已经是有序的了,可以停止外层的循环了。
实现代码如下:
public int[] bubbleSort(int [] arr){
for(int i=0;i<arr.length;i++){
boolean flag = false;
for(int j=0;j<arr.length-i-1 ;j++){
if(arr[j] > arr[j+1]){
arr[j+1] = arr[j+1] ^ arr[j];
arr[j] = arr[j] ^ arr[j+1];
arr[j+1] = arr[j+1] ^ arr[j];
flag = true;
}
}
if(flag == false){
break;
}
}
return arr;
}
优化第二步:
提示:考虑到外层可以优化,内层的循环是不是也可以优化?
原因:内层循环每次是对比相邻两个数,找到较大的放在后面,可是存在某种情况,就是经过 i 次冒泡(或者原本)数组的后n个元素就是从小到大依次排序的,每次比较都是无意义的。比如:对 1,5,2,6,4,8,9,12 进行排序,在第一次大循环后结果:1, 2, 5, 4, 6, 8, 9, 12 ,可以看到后4位数字已经是该数组有序的了。
优化:发现了可以优化的部分后,就可以分析如何进行优化了,那么意思根据分析,可以想到,我们可以找个临界点,临界点往后的元素,就视为有序且不需要对比。那么怎么寻找临界点?其实根据冒泡排序原理可以想到,每次冒泡后,有序的数组为1,2,3.。。。,也就是最后进行交换的那个元素的下标,所以我们每次内层冒泡时候,仅仅冒泡到下标位置就可以了,因为后面的元素已经是有序的了。
实现代码如下:
public static int[] bubbleSort(int [] arr){
int lastsort = arr.length-1;
int lastindex = 0;
for(int i=0;i<arr.length;i++){
boolean flag = false;
for(int j=0;j<lastsort ;j++){
if(arr[j] > arr[j+1]){
arr[j+1] = arr[j+1] ^ arr[j];
arr[j] = arr[j] ^ arr[j+1];
arr[j+1] = arr[j+1] ^ arr[j];
flag = true;
lastindex = j;
}
}
lastsort = lastindex;
if(flag == false){
break;
}
}
return arr;
}
这样子,冒泡排序就达到了优化的目的!
全部参考:https://mp.weixin.qq.com/s/fv1Xe3RhWP5GRLqh-aexTQ
总结:面试曾经被问到过怎么优化,那时候菜鸡一个,根本不会程序化思维,也对优化没有概念,现在从这个简单排序,可以进一步锻炼自己的思维,也算是一种进步把!
欢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