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接收之环形缓冲 TCP粘包处理-RingBuf方法

本文介绍了一种针对TCP粘包现象的处理方案,利用环形缓冲区存储接收数据,并通过预处理分离粘连的数据包。文章详细解释了环形缓冲区的工作原理及其在不同接收场景下的应用。

TCP粘包是指发送方发送的若干包数据到接收方接收时粘成一包,从接收缓冲区看,后一包数据的头紧接着前一包数据的尾。粘包可能由发送方造成,也可能由接收方造成。TCP为提高传输效率,发送方往往要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后才发送一包数据,造成多个数据包的粘连。如果接收进程不及时接收数据,已收到的数据就放在系统接收缓冲区,用户进程读取数据时就可能同时读到多个数据包。因为系统传输的数据是带结构的数据,需要做分包处理。

为了适应高速复杂网络条件,我们设计实现了粘包处理模块,由接收方通过预处理过程,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预处理,将粘连的包分开。为了方便粘包处理,提高处理效率,在接收环节使用了环形缓冲区来存储接收到的数据。其结构如表1所示。

                                                            环形缓冲结构

字段名

类型

含义

CS

CRITICAL_SECTION

保护环形缓冲的临界区

pRingBuf

UINT8*

缓冲区起始位置

pRead

UINT8*

当前未处理数据的起始位置

pWrite

UINT8*

当前未处理数据的结束位置

pLastWrite

UINT8*

当前缓冲区的结束位置

环形缓冲跟每个TCP套接字绑定。在每个TCPSOCKET_OBJ创建时,同时创建一个PRINGBUFFER结构并初始化。这时候,pRingBuf指向环形缓冲区的内存首地址,pReadpWrite指针也指向它。pLastWrite指针在这时候没有实际意义。初始化之后的结构如图1所示。

TCP粘包处理-RingBuf方法 - 辉煌至芯 - 辉煌至芒

初始化后的环形缓冲区

在每次投递一个TCP的接收操作时,从RINGBUFFER获取内存作接收缓冲区,一般规定一个最大值L1作为可以写入的最大数据量。这时把pWrite的值赋给BUFFER_OBJbuf字段,把L1赋给bufLen字段。这样每次接收到的数据就从pWrite开始写入缓冲区,最多写入L1字节,如图 2

TCP粘包处理-RingBuf方法 - 辉煌至芯 - 辉煌至芒

2 分配缓冲后的环形缓冲

如果某次分配过程中,pWrite到缓冲区结束的位置pEnd长度不够最小分配长度L1,为了提高接收效率,直接废弃最后一段内存,标记pLastWritepWrite。然后从pRingBuf开始分配内存,如图 3

TCP粘包处理-RingBuf方法 - 辉煌至芯 - 辉煌至芒

 使用到结尾的环形缓冲

特殊情况下,如果处理包速度太慢,或者接收太快,可能导致未处理包占用大部分缓冲区,没有足够的缓冲区分配给新的接收操作,如图4。这时候直接报告错误即可。

TCP粘包处理-RingBuf方法 - 辉煌至芯 - 辉煌至芒

 4没有足够接收缓冲的环形缓冲

当收到一个长度为L数据包时,需要修改缓冲区的指针。这时候已经写入数据的位置变为(pWrite+L),如图 5

TCP粘包处理-RingBuf方法 - 辉煌至芯 - 辉煌至芒

 5收到长度为L的数据的环形缓冲

分析上述环形缓冲的使用过程,收到数据后的情况可以简单归纳为两种:pWrite>pRead,接收但未处理的数据位于pReadpWrite之间的缓冲区;pWrite<pRead,这时候,数据位于pReadpLastWritepRingbufpWrite之间。这两种情况分别对应图6、图 7

首先分析图6。此时,pRead是一个包的起始位置,如果L1足够一个包头长度,就获取该包的长度信息,记为L。假如L1>L,就说明一个数据包接收完成,根据包类型处理包,然后修改pRead指针,指向下一个包的起始位置(pRead+L)。这时候仍然类似于之前的状态,于是解包继续,直到L1不足一个包的长度,或者不足包头长度。这时退出解包过程,等待后续的数据到来。

TCP粘包处理-RingBuf方法 - 辉煌至芯 - 辉煌至芒

 6有未处理数据的环形缓冲(1

TCP粘包处理-RingBuf方法 - 辉煌至芯 - 辉煌至芒

 7有未处理数据的环形缓冲(2

 8稍微复杂。首先按照上述过程处理L1部分。存在一种情况,经过若干个包处理之后,L1不足一个包,或者不足一个包头。如果这时(L1+L2)足够一个包的长度,就需要继续处理。另外申请一个最大包长度的内存区pTemp,把L1部分和L2的一部分复制到pTemp,然后执行解包过程。

经过上述解包之后,pRead就转向pRingBufpWrite之间的某个位置,从而回归情况图 6,继续按照图 6部分执行解包。

感谢http://hi.baidu.com/guangbinw/blog/item/c42ccdf4baf1d7e27609d79c.html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解决用户在ArmLinux环境下遇到的TCP和拆问题。首先,我得回顾一下TCP的基本特性。TCP是面向流的协议,没有消息边界,所以发送端多次发送的数据可能会被接收端一次性接收,这就是;或者一个大的数据被拆分成多个小接收,这就是拆。这个问题在所有TCP通信中都会存在,ArmLinux环境也不例外。 接下来,我需要整理常见的解决方法。根据引用[1]提到的,定长和变长处理方式。定长比较简单,每次读取固定大小的数据即可。而变长通常需要在头添加长度字段,或者使用分隔符。用户可能是在ArmLinux下进行嵌入式开发,比如使用C或Python进行网络编程,所以需要考虑这些方法在该环境下的具体实现。 然后,结合ArmLinux的特点,可能需要考虑系统调用、缓冲区设置等问题。例如,在C语言中使用read或recv函数时,如何确保读取到完整的数据。另外,是否涉及到多线程或异步IO处理,这些都可能影响处理方式。 还要考虑用户的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如果是在高实时性要求的嵌入式系统中,可能需要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比如使用固定长度的协议,或者结合硬件特性优化处理流程。此外,是否已经有现有的库或框架可以使用,比如Boost.Asio或者自定义的协议解析库。 然后需要验证这些方法在ArmLinux下的可行性。例如,使用定长时,如何确保数据对齐;使用头长度字段时,如何处理字节序的问题(大端小端),这在不同的Arm架构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另外,分隔符的选择也需要考虑数据内容中是否可能含分隔符,需要进行转义处理。 可能还需要考虑内核参数调整,比如TCP_NODELAY选项,或者调整接收缓冲区的大小,但这通常对问题影响不大,主要还是应用层的处理。 最后,结合引用[3]提到的ArmLinux嵌入式开发经验,可能需要强调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下如何高效实现这些方法,比如内存管理、避免频繁的内存分配等优化措施。 总结起来,解决步骤应该是:1. 确定数据的格式(定长或变长);2. 根据格式设计解析逻辑;3. 在代码中实现相应的读取和解析机制;4. 测试验证在不同网络条件下的可靠性。同时,需要给出代码示例,比如在C语言中使用长度字段的方法,或者在Python中使用分隔符的方式。</think>在ArmLinux环境下解决TCP和拆问题,需结合协议设计与系统编程技巧。以下是具体方法与实现步骤: --- ### 一、问题根源分析 TCP是面向字节流的协议,数据在传输层会被分片重组,导致: 1. ****:接收方一次读取多个发送 2. **拆**:单个发送被拆分成多次接收 在嵌入式系统中尤为关键,因资源受限需高效处理[^1] --- ### 二、核心解决方案 #### 1. **定长协议** ```c // C语言示例:读取固定1024字节 #define FIXED_LEN 1024 char buffer[FIXED_LEN]; int read_bytes = 0; while(read_bytes < FIXED_LEN) { int ret = read(sockfd, buffer + read_bytes, FIXED_LEN - read_bytes); if(ret <= 0) break; read_bytes += ret; } ``` *适用场景*:传输固定大小数据块(如传感器采样数据) #### 2. **变长协议(头含长度字段)** ```python # Python示例:使用struct处理二进制头 import struct header = sock.recv(4) # 假设前4字节为长度 if len(header) == 4: body_len = struct.unpack('!I', header)[0] body = sock.recv(body_len) ``` **关键点**: - 字节序处理(ARM默认小端序,建议网络传输使用大端序`!I`) - 多次recv补全机制 #### 3. **分隔符法** ```c // C语言示例:使用'\r\n\r\n'作为结束符 char* find_pattern(char* buf, int len) { char* end = buf + len - 3; for(char* p = buf; p <= end; p++) { if(memcmp(p, "\r\n\r\n", 4) == 0) return p; } return NULL; } ``` *注意事项*:需对数据内容中的分隔符进行转义处理 --- ### 三、ArmLinux特有优化 1. **内核参数调整**: ```bash # 修改socket缓冲区大小 sysctl -w net.core.rmem_default=262144 sysctl -w net.core.wmem_default=262144 ``` 2. **非阻塞IO结合状态机**:使用epoll实现高效事件驱动 3. **内存对齐优化**:ARM架构对非对齐访问敏感,建议头长度字段使用32位对齐 --- ### 四、典型错误场景处理 | 场景 | 解决方法 | |------|----------| | 接收缓冲区半 | 使用环形缓冲区暂存未处理数据 | | 大端小端转换 | 强制使用网络字节序(`htonl/ntohl`) | | 恶意超长 | 设置最大长度阈值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