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Sam Newman,Martin Fowler在ThoughtWorks的一位同事,出版了一本新书《Building Microservices》。该书描述了如何按照Microservice架构模式设计及搭建一个具有良好扩展性并可持续开发的系统。除此之外,该书还将基于该模式的系统演化流程与Continuous Delivery等当前甚为流行的开发流程结合在了一起,使得Microservice架构模式看起来非常具有吸引力。基于这些原因,该架构模式迅速被业界所熟知,并在多个产品中被尝试着使用。这其中就包含了我们公司的产品vRA。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不但真正地体会到了Microservice所具有的一系列优点,也犯过一系列错误。因此在这篇文章里,我会对Microservice架构模式进行简单地介绍,并将我们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介绍给大家。
Monolith
网上对Microservice进行介绍的文章常常以Monolith作为开头,我也不会例外。原因是,知道了Monolith的不便之后才能更容易地理解Microservice架构模式所具有的各种优点。
首先请回想一下我们所开发的服务是什么样子的。通常情况下,这个服务所对应的代码由多个项目所组成,各个项目会根据自身所提供功能的不同具有一个明确的边界。在编译时,这些项目将被打包成为一个个JAR包,并最终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WAR包。接下来,我们需要将该WAR包上传到Web容器中,解压该WAR包,并重新启动服务器。在执行完这一系列操作之后,我们对服务的编译及部署就已经完成了:
这种将所有的代码及功能都包含在一个WAR包中的项目组织方式被称为Monolith。在项目较小的情况下,这种代码组织方式还是可以接受的:更改完代码后,软件开发人员可以趁着编译器编译代码的时候冲杯咖啡,并在回到座位后花费一分钟部署刚刚编译出来的WAR包以便测试自己刚刚所做的更改。但随着项目的逐渐变大,整个开发流程的时间也会变得很长:即使在仅仅更改了一行代码的情况下,软件开发人员需要花费几十分钟甚至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对所有代码进行编译,并接下来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部署刚刚生成的产品,以验证自己的更改是否正确。
如果应用的部署非常麻烦,那么为了对自己的更改进行测试,软件开发人员还需要在部署前进行大量的环境设置,进而使得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变得繁杂而无趣:
从上面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到,在应用变大之后,软件开发人员花在编译及部署的时间明显增多,甚至超过了他对代码进行更改并测试的时间,效率已经变得十分低下。
在变得越来越大的同时,我们的应用所使用的技术也会变得越来越多。这些技术有些是不兼容的,就比如在一个项目中大范围地混合使用C++和Java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抛弃对某些不兼容技术的使用,而选择一种不是那么适合的技术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除此之外,由于按照Monolith组织的代码将只产生一个包含了所有功能的WAR包,因此在对服务的容量进行扩展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重复地部署这些WAR包来扩展服务能力,而不是仅仅扩展出现系统瓶颈的组成:
但是这种扩展方式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就以上图所展示的情况为例:在一个服务中,某个组成的负载已经达到了90%,也就是到了不得不对服务能力进行扩容的时候了。而同一服务的其它三个组成的负载还没有到其处理能力的20%。由于Monolith服务中的各个组成是打包在同一个WAR包中的,因此通过添加一个额外的服务实例虽然可以将需要扩容的组成的负载降低到了45%,但是也使得其它各组成的利用率更为低下。
可以说,所有的不便都是由于Monolith服务中一个WAR包包含了该服务的所有功能所导致的。而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就是Microservice架构模式。
Microservice架构模式
简单地说,Microservice架构模式就是将整个Web应用组织为一系列小的Web服务。这些小的Web服务可以独立地编译及部署,并通过各自暴露的API接口相互通讯。它们彼此相互协作,作为一个整体为用户提供功能,却可以独立地进行扩容。就以下图所示的WikiPedia服务架构为例: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WikiPedia包含了一系列服务,如数据访问服务Databases,搜索服务Search等。这些服务都包含了数量不等的服务实例,以确保能在不同负载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在用户的请求到达时,它们将协同工作,一起完成对用户请求的响应。
在使用Microservice架构模式的情况下,软件开发人员可以通过编译并重新部署单个子服务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更改,而不再需要重新编译整个应用,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由于每个子服务是独立的,因此各个服务内部可以自行决定最为合适的实现技术,使得这些子服务的开发变得更为容易。最后如果当前系统的容量不够了,那么我们只需要找到成为系统瓶颈的子服务,并扩展该子服务的容量即可:
Microservice经验谈
以上就是对Miscroservice架构模式的介绍,是不是很简单?实际上,这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架构模式。在众多讨论中,关于该模式的标准实现,以及最佳实践等众多话题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因此我在这里介绍的,是各个论坛讨论中基本达成一致意见的一系列经验。而各位在实现自己的Microservice架构模式时,一方面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项目本身需求调整Microservice架构模式的实现方法。
转变你的视角
无论是在编写一个服务,还是在编写一个桌面应用,我们常常会首先尝试将需要实现的功能分割为一系列组件,并围绕着这些组件设计完成业务逻辑所需要的工作流及数据流。这种设计方法将导致实现业务逻辑的所有组件都运行在同一个进程之内,并且各个业务逻辑的实现也在同一个进程之内运行:
但是在Microservice架构模式中,我们需要更高一层的分割:在尝试将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