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检验中的p值

p值是指对于该样本,在假设原假设(H0)正确时,出现现状或更差(极端)的情况的概率。

也就是说,p是已经发生的概率,如果这个概率很小,小到几乎是不可能发生,但是这件事情却已经发生了,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原假设是不对的。


举例:

有一枚硬币:

H0:该硬币正反均匀;

H1:该硬币正反不均匀;

现在进行实验,掷20次,结果9次朝上。在H0正确的情况下,正反概率都是0.5,比这个状况更极端的概率就是p,即p=P(X>=19)=P(X=19)+P(X=20)=21*0.5^20,显然这个概率太小了,但是这种有生之年难得一见的事情却发生了。默默告诉自己这并不是奇迹,只能相信H0是错的。

这个例子是单尾检验,只考虑X>=19的情况,有时候需要考虑两端,也就是双尾检验。


这里说的也不错: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704/22/22175932_482657194.shtml

H0:该硬币正反均匀;
H0:该硬币正反均匀;
参考资源链接:[Weiss统计学基础第10版:全球版-数据驱动的理解与批判性思考](https://wenku.youkuaiyun.com/doc/647059b0543f844488e455b1?utm_source=wenku_answer2doc_content) 批判性思维在统计学教学中的融入是提升学生理解力和应用能力的关键。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推荐参考《Weiss统计学基础第10版:全球版-数据驱动的理解与批判性思考》这一教材。这本书不仅全面覆盖了统计学的基础知识,还特别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首先,教材中对假设检验的介绍包括了临界方法和P方法的并行展示。这种展示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比和理解两种方法的异同,从而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讨论两种方法的适用情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 其次,教材中的丰富数据集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练习和反思。在分析数据集和解决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验证假设并进行合理推断。通过这种互动式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P的概念及其在假设检验中的作用。 此外,教材在每个章节的编排上,都提供了逐步的示例和图表解析,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如分析数据可能出现的偏差、结论的可靠性以及如何根据P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最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应用批判性思维,比如探讨假设检验的局限性、如何识别数据操纵以及如何在报告中清晰准确地表达统计结果。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P方法。 综上所述,结合《Weiss统计学基础第10版:全球版-数据驱动的理解与批判性思考》中的方法和案例,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互动式学习和批判性讨论等多种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假设检验中P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参考资源链接:[Weiss统计学基础第10版:全球版-数据驱动的理解与批判性思考](https://wenku.youkuaiyun.com/doc/647059b0543f844488e455b1?utm_source=wenku_answer2doc_content)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