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例模式的七种写法

转载出处:http://cantellow.javaeye.com/blog/838473

第一种(懒汉,线程不安全):

 1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2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3      private Singleton (){}   
 4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5       if  (instance  ==   null ) {  
 6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7      }  
 8       return  instance;  
 9      }  
10  }  
11 

这种写法lazy loading很明显,但是致命的是在多线程不能正常工作。

第二种(懒汉,线程安全):

 1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2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3      private Singleton (){}
 4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Singleton getInstance() {  
 5       if  (instance  ==   null ) {  
 6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7      }  
 8       return  instance;  
 9      }  
10  }  
11 

这种写法能够在多线程中很好的工作,而且看起来它也具备很好的lazy loading,但是,遗憾的是,效率很低,99%情况下不需要同步。

第三种(饿汉):

1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2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3      private Singleton (){}
4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5       return  instance;  
6      }  
7  }  
8 

这种方式基于classloder机制避免了多线程的同步问题,不过,instance在类装载时就实例化,虽然导致类装载的原因有很多种,在单例模式中大多数都是调用getInstance方法, 但是也不能确定有其他的方式(或者其他的静态方法)导致类装载,这时候初始化instance显然没有达到lazy loading的效果。

第四种(饿汉,变种):

 1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2       private  Singleton instance  =   null ;  
 3       static  {  
 4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5      }  
 6      private Singleton (){}
 7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8       return   this .instance;  
 9      }  
10  }  
11 

表面上看起来差别挺大,其实更第三种方式差不多,都是在类初始化即实例化instance。

第五种(静态内部类):

 1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2       private   static   class  SingletonHolder {  
 3       private   static   final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4      }  
 5      private Singleton (){}
 6       public   static   final  Singleton getInstance() {  
 7           return  SingletonHolder.INSTANCE;  
 8      }  
 9  }  
10 

 

这种方式同样利用了classloder的机制来保证初始化instance时只有一个线程,它跟第三种和第四种方式不同的是(很细微的差别):第三种和第四种方式是只要Singleton类被装载了,那么instance就会被实例化(没有达到lazy loading效果),而这种方式是Singleton类被装载了,instance不一定被初始化。因为SingletonHolder类没有被主动使用,只有显示通过调用getInstance方法时,才会显示装载SingletonHolder类,从而实例化instance。想象一下,如果实例化instance很消耗资源,我想让他延迟加载,另外一方面,我不希望在Singleton类加载时就实例化,因为我不能确保Singleton类还可能在其他的地方被主动使用从而被加载,那么这个时候实例化instance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个时候,这种方式相比第三和第四种方式就显得很合理。

第六种(枚举):

1  public   enum  Singleton {  
2      INSTANCE;  
3       public   void  whateverMethod() {  
4      }  
5  }  
6 

这种方式是Effective Java作者Josh Bloch 提倡的方式,它不仅能避免多线程同步问题,而且还能防止反序列化重新创建新的对象,可谓是很坚强的壁垒啊,不过,个人认为由于1.5中才加入enum特性,用这种方式写不免让人感觉生疏,在实际工作中,我也很少看见有人这么写过。
 

第七种(双重校验锁):

 1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2       private   volatile   static  Singleton singleton;  
 3      private Singleton (){}   
 4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Singleton() {  
 5       if  (singleton  ==   null ) {  
 6           synchronized  (Singleton. class ) {  
 7           if  (singleton  ==   null ) {  
 8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  
 9          }  
10          }  
11      }  
12       return  singleton;  
13      }  
14  }  
15 

这个是第二种方式的升级版,俗称双重检查锁定,详细介绍请查看: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java/j-dcl.html

在JDK1.5之后,双重检查锁定才能够正常达到单例效果。

总结

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1、如果单例由不同的类装载器装入,那便有可能存在多个单例类的实例。假定不是远端存取,例如一些servlet容器对每个servlet使用完全不同的类  装载器,这样的话如果有两个servlet访问一个单例类,它们就都会有各自的实例。

     2、如果Singleton实现了java.io.Serializable接口,那么这个类的实例就可能被序列化和复原。不管怎样,如果你序列化一个单例类的对象,接下来复原多个那个对象,那你就会有多个单例类的实例。

对第一个问题修复的办法是:

 1  private   static  Class getClass(String classname)      
 2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3        ClassLoader classLoader  =  Thread.currentThread().getContextClassLoader();     
 4        
 5         if (classLoader  ==   null )     
 6           classLoader  =  Singleton. class .getClassLoader();     
 7        
 8         return  (classLoader.loadClass(classname));     
 9     }     
10  }  
11 

 

 对第二个问题修复的办法是: 

 1  public   class  Singleton  implements  java.io.Serializable {     
 2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3        
 4      protected  Singleton() {     
 5          
 6     }     
 7      private  Object readResolve() {     
 8               return  INSTANCE;     
 9        }    
10  }   
11 

对我来说,我比较喜欢第三种和第五种方式,简单易懂,而且在JVM层实现了线程安全(如果不是多个类加载器环境),一般的情况下,我会使用第三种方式,只有在要明确实现lazy loading效果时才会使用第五种方式,另外,如果涉及到反序列化创建对象时我会试着使用枚举的方式来实现单例,不过,我一直会保证我的程序是线程安全的,而且我永远不会使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式,如果有其他特殊的需求,我可能会使用第七种方式,毕竟,JDK1.5已经没有双重检查锁定的问题了。

========================================================================

资源下载链接为: https://pan.quark.cn/s/790f7ffa6527 在一维运动场景中,小车从初始位置 x=-100 出发,目标是到达 x=0 的位置,位置坐标 x 作为受控对象,通过增量式 PID 控制算法调节小车的运动状态。 系统采用的位置迭代公式为 x (k)=x (k-1)+v (k-1) dt,其中 dt 为仿真过程中的恒定时间间隔,因此速度 v 成为主要的调节量。通过调节速度参数,实现对小车位置的精确控制,最终生成位置 - 时间曲线的仿真结果。 在参数调节实验中,比例调节系数 Kp 的影响十分显著。从仿真曲线可以清晰观察到,当增大 Kp 值时,系统的响应速度明显加快,小车能够更快地收敛到目标位置,缩短了稳定时间。这表明比例调节在加快系统响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适当增大比例系数可有效提升系统的动态性能。 积分调节系数 Ki 的调节则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实验数据显示,当增大 Ki 值时,系统运动过程中的波动幅度明显增大,位置曲线出现更剧烈的震荡。但与此同时,小车位置的变化速率也有所提高,在动态调整过程中能够更快地接近目标值。这说明积分调节虽然会增加系统的波动性,但对加快位置变化过程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一系列参数调试实验,清晰展现了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在增量式 PID 控制系统中的不同影响规律,为优化控制效果提供了直观的参考依据。合理匹配 Kp 和 Ki 参数,能够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同时,兼顾响应速度和调节精度,实现小车位置的高效控制。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