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统计学的基本范畴、统计组织和管理、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方法、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统计分组、统计分布、统计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综合指标的应用、抽样推断的意义和内容、抽样误差、抽样估计的方法、抽样组织的设计、假设检验的意义与假设命题、假设检验方法、符合检验与秩和检验、相关的意义和种类、相关图表和相关系数、回归分析、指数的意义和种类、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因素分析、指数数列。
背景
统计学是在统计实践的基础上,自17世纪中叶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学科。
研究对象
它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
应用领域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物理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
学科分类
统计学主要又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给定一组数据,统计学可以摘要并且描述这份数据,这个用法称作为描述统计学。另外,观察者以数据的形态建立出一个用以解释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以之来推论研究中的步骤及母体,这种用法被称做推论统计学。这两种用法都可以被称作为应用统计学。另外也有一个叫做数理统计学的学科专门用来讨论这门科目背后的理论基础。
————————————————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门学科。专门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
它是人工智能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
机器学习有下面几种定义:
(1)机器学习是一门人工智能的科学,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工智能,特别是如何在经验学习中改善具体算法的性能。
(2)机器学习是对能通过经验自动改进的计算机算法的研究。
(3)机器学习是用数据或以往的经验,以此优化计算机程序的性能标准
机器学习实际上已经存在了几十年或者也可以认为存在了几个世纪。追溯到17世纪,贝叶斯、拉普拉斯关于最小二乘法的推导和马尔可夫链,这些构成了机器学习广泛使用的工具和基础。1950年(艾伦.图灵提议建立一个学习机器)到2000年初(有深度学习的实际应用以及最近的进展,比如2012年的AlexNet),机器学习有了很大的进展。
从20世纪50年代研究机器学习以来,不同时期的研究途径和目标并不相同,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这个时期主要研究“有无知识的学习”。这类方法主要是研究系统的执行能力。这个时期,主要通过对机器的环境及其相应性能参数的改变来检测系统所反馈的数据,就好比给系统一个程序,通过改变它们的自由空间作用,系统将会受到程序的影响而改变自身的组织,最后这个系统将会选择一个最优的环境生存。在这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就是Samuet的下棋程序。但这种机器学习的方法还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2]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叶到70年代中叶,这个时期主要研究将各个领域的知识植入到系统里,在本阶段的目的是通过机器模拟人类学习的过程。同时还采用了图结构及其逻辑结构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描述,在这一研究阶段,主要是用各种符号来表示机器语言,研究人员在进行实验时意识到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这种系统环境中无法学到更加深入的知识,因此研究人员将各专家学者的知识加入到系统里,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有Hayes-Roth和Winson的对结构学习系统方法。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叶到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在此期间,人们从学习单个概念扩展到学习多个概念,探索不同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且在本阶段已开始把学习系统与各种应用结合起来,并取得很大的成功。同时,专家系统在知识获取方面的需求也极大地刺激了机器学习的研究和发展。在出现第一个专家学习系统之后,示例归纳学习系统成为研究的主流,自动知识获取成为机器学习应用的研究目标。1980年,在美国的卡内基梅隆(CMU)召开了第一届机器学习国际研讨会,标志着机器学习研究已在全世界兴起。此后,机器学习开始得到了大量的应用。1984年,Simon等20多位人工智能专家共同撰文编写的MachineLearning文集第二卷出版,国际性杂志Machine Learning创刊,更加显示出机器学习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这一阶段代表性的工作有Mostow的指导式学习、Lenat的数学概念发现程序、Langley的BACON程序及其改进程序。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叶,是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这个时期的机器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学科,它综合应用了心理学、生物学、神经生理学、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等形成了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融合了各种学习方法,且形式多样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
(3)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
(4)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部分应用研究成果已转化为产品。
(5)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2]
研究现状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及模式识别领域的共同研究热点,其理论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工程应用和科学领域的复杂问题。2010年的图灵奖获得者为哈佛大学的Leslie vlliant教授,其获奖工作之一是建立了概率近似正确(Probably Approximate Correct,PAC)学习理论;2011年的图灵奖获得者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Judea Pearll教授,其主要贡献为建立了以概率统计为理论基础的人工智能方法。这些研究成果都促进了机器学习的发展和繁荣。[2]
机器学习是研究怎样使用计算机模拟或实现人类学习活动的科学,是人工智能中最具智能特征,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机器学习作为实现人工智能的途径,在人工智能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工作发展很快,它已成为人工智能的重要课题之一。机器学习不仅在基于知识的系统中得到应用,而且在自然语言理解、非单调推理、机器视觉、模式识别等许多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一个系统是否具有学习能力已成为是否具有“智能”的一个标志。机器学习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研究方向:第一类是传统机器学习的研究,该类研究主要是研究学习机制,注重探索模拟人的学习机制;第二类是大数据环境下机器学习的研究,该类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注重从巨量数据中获取隐藏的、有效的、可理解的知识。[2]
机器学习历经70年的曲折发展,以深度学习为代表借鉴人脑的多分层结构、神经元的连接交互信息的逐层分析处理机制,自适应、自学习的强大并行信息处理能力,在很多方面收获了突破性进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图像识别领域。[3]
传统机器学习的研究现状
传统机器学习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决策树、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贝叶斯学习等方面的研究。
决策树是机器学习常见的一种方法。20世纪末期,机器学习研究者J.Ross Quinlan将Shannon的信息论引入到了决策树算法中,提出了ID3算法。1984年I.Kononenko、E.Roskar和I.Bratko在ID3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AS-SISTANTAlgorithm,这种算法允许类别的取值之间有交集。同年,A.Hart提出了Chi-Squa统计算法,该算法采用了一种基于属性与类别关联程度的统计量。1984年L.Breiman、C.Ttone、R.Olshen和J.Freidman提出了决策树剪枝概念,极大地改善了决策树的性能。1993年,Quinlan在ID3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即C4.5算法。C4.5算法克服了ID3算法属性偏向的问题增加了对连续属性的处理通过剪枝,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度适合”现象。但是该算法将连续属性离散化时,需要遍历该属性的所有值,降低了效率,并且要求训练样本集驻留在内存,不适合处理大规模数据集。2010年Xie提出一种CART算法,该算法是描述给定预测向量X条件分布变量Y的一个灵活方法,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CART算法可以处理无序的数据,采用基尼系数作为测试属性的选择标准。CART算法生成的决策树精确度较高,但是当其生成的决策树复杂度超过一定程度后,随着复杂度的提高,分类精确度会降低,所以该算法建立的决策树不宜太复杂。2007年房祥飞表述了一种叫SLIQ(决策树分类)算法,这种算法的分类精度与其他决策树算法不相上下,但其执行的速度比其他决策树算法快,它对训练样本集的样本数量以及属性的数量没有限制。SLIQ算法能够处理大规模的训练样本集,具有较好的伸缩性;执行速度快而且能生成较小的二叉决策树。SLIQ算法允许多个处理器同时处理属性表,从而实现了并行性。但是SLIQ算法依然不能摆脱主存容量的限制。2000年RajeevRaSto等提出了PUBLIC算法,该算法是对尚未完全生成的决策树进行剪枝,因而提高了效率。近几年模糊决策树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研究者考虑到属性间的相关性提出了分层回归算法、约束分层归纳算法和功能树算法,这三种算法都是基于多分类器组合的决策树算法,它们对属性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进行了部分实验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从总体上阐述属性间的相关性是如何影响决策树性能。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算法,如Zhang.J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基于粗糙集的优化算法、Wang.R在2015年提出的基于极端学习树的算法模型等。[2]
随机森林(RF)作为机器学习重要算法之一,是一种利用多个树分类器进行分类和预测的方法。近年来,随机森林算法研究的发展十分迅速,已经在生物信息学、生态学、医学、遗传学、遥感地理学等多领域开展的应用性研究。[2]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是一种具有非线性适应性信息处理能力的算法,可克服传统人工智能方法对于直觉,如模式、语音识别、非结构化信息处理方面的缺陷。早在20世纪4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已经受到关注,并随后得到迅速发展。[2]
贝叶斯学习是机器学习较早的研究方向,其方法最早起源于英国数学家托马斯,贝叶斯在1763年所证明的一个关于贝叶斯定理的一个特例。经过多位统计学家的共同努力,贝叶斯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逐步建立起来,成为统计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通过算法搜索隐藏于其中信息的过程。
数据挖掘通常与计算机科学有关,并通过统计、在线分析处理、情报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依靠过去的经验法则)和模式识别等诸多方法来实现上述目标
需要是发明之母。近年来,数据挖掘引起了信息产业界的极大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存在大量数据,可以广泛使用,并且迫切需要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应用,包括商务管理,生产控制,市场分析,工程设计和科学探索等。[2]
数据挖掘是人工智能和数据库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所谓数据挖掘是指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非平凡过程。数据挖掘是一种决策支持过程,它主要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统计学、数据库、可视化技术等,高度自动化地分析企业的数据,作出归纳性的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帮助决策者调整市场策略,减少风险,作出正确的决策。知识发现过程由以下三个阶段组成:①数据准备;②数据挖掘;③结果表达和解释。数据挖掘可以与用户或知识库交互。[1]
数据挖掘是通过分析每个数据,从大量数据中寻找其规律的技术,主要有数据准备、规律寻找和规律表示三个步骤。数据准备是从相关的数据源中选取所需的数据并整合成用于数据挖掘的数据集;规律寻找是用某种方法将数据集所含的规律找出来;规律表示是尽可能以用户可理解的方式(如可视化)将找出的规律表示出来。数据挖掘的任务有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异常分析、特异群组分析和演变分析等。[1]
近年来,数据挖掘引起了信息产业界的极大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存在大量数据,可以广泛使用,并且迫切需要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应用,包括商务管理、生产控制、市场分析、工程设计和科学探索等。数据挖掘利用了来自如下一些领域的思想:①来自统计学的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②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的搜索算法、建模技术和学习理论。数据挖掘也迅速地接纳了来自其他领域的思想,这些领域包括最优化、进化计算、信息论、信号处理、可视化和信息检索。一些其他领域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地,需要数据库系统提供有效的存储、索引和查询处理支持。源于高性能(并行)计算的技术在处理海量数据集方面常常是重要的。分布式技术也能帮助处理海量数据,并且当数据不能集中到一起处理时更是至关重要。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DL, Deep Learning)是机器学习(ML, Machine Learning)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它被引入机器学习使其更接近于最初的目标——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1]
深度学习是学习样本数据的内在规律和表示层次,这些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对诸如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数据的解释有很大的帮助。它的最终目标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具有分析学习能力,能够识别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数据。 深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在语音和图像识别方面取得的效果,远远超过先前相关技术。[1]
需要是发明之母。近年来,数据挖掘引起了信息产业界的极大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存在大量数据,可以广泛使用,并且迫切需要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应用,包括商务管理,生产控制,市场分析,工程设计和科学探索等。[2]
数据挖掘是人工智能和数据库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所谓数据挖掘是指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非平凡过程。数据挖掘是一种决策支持过程,它主要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统计学、数据库、可视化技术等,高度自动化地分析企业的数据,作出归纳性的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帮助决策者调整市场策略,减少风险,作出正确的决策。知识发现过程由以下三个阶段组成:①数据准备;②数据挖掘;③结果表达和解释。数据挖掘可以与用户或知识库交互。[1]
数据挖掘是通过分析每个数据,从大量数据中寻找其规律的技术,主要有数据准备、规律寻找和规律表示三个步骤。数据准备是从相关的数据源中选取所需的数据并整合成用于数据挖掘的数据集;规律寻找是用某种方法将数据集所含的规律找出来;规律表示是尽可能以用户可理解的方式(如可视化)将找出的规律表示出来。数据挖掘的任务有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异常分析、特异群组分析和演变分析等。[1]
近年来,数据挖掘引起了信息产业界的极大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存在大量数据,可以广泛使用,并且迫切需要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应用,包括商务管理、生产控制、市场分析、工程设计和科学探索等。数据挖掘利用了来自如下一些领域的思想:①来自统计学的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②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的搜索算法、建模技术和学习理论。数据挖掘也迅速地接纳了来自其他领域的思想,这些领域包括最优化、进化计算、信息论、信号处理、可视化和信息检索。一些其他领域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地,需要数据库系统提供有效的存储、索引和查询处理支持。源于高性能(并行)计算的技术在处理海量数据集方面常常是重要的。分布式技术也能帮助处理海量数据,并且当数据不能集中到一起处理时更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