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浪潮奔涌的当下,数据已然跻身企业核心生产要素之列。尽管财政部《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于 2024 年正式落地,为数据资源入账入表定下了会计要求的基调,但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仍被标准模糊、权属不清、治理缺位等难题层层围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秦荣生多次发声疾呼,唯有完善制度体系、强化数据治理,方能推动数据资产真正 “落地生根”。
一、数据资产入账入表:现状与挑战交织
1. 政策明朗,配套制度却 “步履蹒跚”
财政部规定将数据资源划分为无形资产或存货,可数据确权、估值、交易等配套规则却未能及时跟上。就像同一数据可能被多家企业 “重复记账”,同一资源也会因业务模式的差异而难以精准分类。
2. 企业认知与基础能力 “双不足”
多数企业对 “数据资源” 的界定如在迷雾中,缺乏统一的数据治理框架。数据采集、存储、加工等环节标准化的缺失,让后续入账时成本追溯与价值评估困难重重。
3. 技术与管理 “双重短板” 凸显
数据可复制、多归属的特性,让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复杂度直线上升。企业不仅要应对数据安全、合规使用、跨境流动等多重风险,现有系统还常常 “力不从心”,难以提供有效支撑。
二、破题关键:构建全流程数据治理体系
秦荣生教授指出,数据资产价值的释放,必须以 “全流程管理” 为基石,覆盖从开发、利用、存储到入表、交易、销毁的每一个环节。以下是核心框架:
1. 数据资源开发与确权
明确权属:细化 “三权分置”(持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借助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为数据确权筑牢可信防线。
标准化采集:建立统一的数据分类和元数据标准,让数据从源头就可追溯、质量有保障。
2. 数据资产化与入账入表
动态评估与分类:依据业务模式(自用、服务、出售)来判断资产类型(无形资产或存货),并结合技术迭代周期合理进行摊销。
合规披露:强化信息披露制度,涵盖数据来源、权属、应用场景等内容,提升市场对数据资产的认可度。
3. 数据流通与交易管理
场内交易主导:推动场外交易向场内 “迁徙”,通过国家级数据交易所统一制定定价规则,规避黑市交易风险。
跨境合规:建立数据出境安全审查机制,探索 “白名单” 制度,在开放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4. 数据资产退出与销毁
全周期风控:制定数据报废标准,留存销毁记录以应对税务核查,防范法律风险。
三、一站式入表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痛点,数据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秉持 “全流程覆盖、智能化支撑、全生态链接” 的核心理念,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入表解决方案。
智能数据盘点:通过自研算法实现数据库快速接入,高效整合分散数据并进行智能精准盘点,同步完成数据清洗,为后续工作筑牢根基。
企业数据治理:允许用户自由定义描述标签,关联专业术语与函数,构建分类分级的数据地图,全面提升数据质量与可用性。
数据产品开发:对数据进行细化处理,借助 “问一问” 与 “智能体” AI 助力,快速构建数据产品,自动生成 AI 报告,搭配丰富组件市场,满足多元开发需求。
数据产品管理:提供数据产品一览功能,让企业对数据资源目录实现全局掌控,管理更便捷高效。
数据资产管理:设立数据资产台账与卡片,进行合规确权,运用质量六性分析、价值两法评估及调用质量规则,实现数据资产的战略统筹与价值最大化。
数据资产运营:实现全生态数据资产入表,一站式完成数据资产跨境,还能安全销毁数据产品,为企业带来便捷可靠的一站式入表体验。
四、展望:数据资产管理的未来图景
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化与市场的走向成熟,数据资产入表规模预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从 2025 年的 779.7 亿元飙升至 2030 年的 8277 亿元(CAGR 60.3%)。企业需紧握三大机遇:
金融创新:数据质押、证券化等模式将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全球化布局:跨境数据流动规则的完善,将助力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
价值释放:通过数据驱动决策优化,实现降本增效与业务创新的双重突破。
结语
数据资产入账入表绝非仅仅是会计层面的问题,而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战略所在。只有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才能将数据资源真正转化为 “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