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院影像数据从存储负担变身创收资产,当工厂机器运行数据能直接产生分红 —— 一场由可信数据空间引领的数据要素革命,正在中国大地全面铺开。这一全新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正以技术可信管控、资源高效交互、价值多元共创的核心能力,激活企业、行业、城市等多场景的数据价值潜能。
一、什么是可信数据空间?
它是基于共识规则,联接多方主体实现数据共享共用的流通基础设施,更是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生态载体。
类比来看,它就像一个庞大的数据 “交易市场”,让数据提供方、使用方、服务方等在安全可信的环境中开展合作。
三大核心技术能力:
可信管控:对主体身份、数据资源等进行可信认证,全流程动态管控 + 实时存证追溯。
资源交互:支持数据、产品和服务统一发布、跨主体互认,实现跨空间资源共享。
价值共创:多主体按规则开发数据,推动资源向产品 / 服务转化,保障各方权益。
二、五大应用场景:从企业到跨境的价值解锁
🔹 企业可信数据空间
目标:龙头企业协同上下游打造数字化供应链。
案例:某隧道装备企业建设的数据空间,推动设计单位、地质勘探院等数据共享,实现协同设计与智能化运维,提升产业链效率。
🔹 行业可信数据空间
重点:创新数据使用、收益分配机制,促进产业链数据流通。
场景:科技创新领域推动基础科学数据集融合,支撑 AI 行业模型跨域研发。
🔹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
方向:聚焦城市规划、交通、医疗等场景,融合公共、企业、个人数据。
价值: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加速全域数字化转型。
🔹 个人可信数据空间
进展:国家数据局将研究个人数据开发政策,条件成熟时试点建设。
意义:赋予个人数据控制权,解锁基于授权的创新服务模式。
🔹 跨境可信数据空间
探索:建立数据跨境流动机制,支持自贸区出台负面清单,降低企业合规风险。
应用:促进跨国科研合作、供应链协同等场景的数据跨境便利化。
三、《行动计划》后的落地探索:从中央到地方的实践图谱
📌 中央层面:重指引与技术框架
-
2025 年 4 月,国家数据局启动企业 / 行业 / 城市三类试点,培育期两年。
-
2025 年 4 月底,全国数据标准化委员会发布《技术架构》,为试点提供技术指引。
📌 江苏省:方案先行,建立项目库
-
2025 年 1 月发布全国首个省级专项方案,提出 “123+” 目标:
-
2028 年建成 10 个以上全国标杆数据空间
-
20 个以上省内样板 + 30 个以上区域特色数据空间
-
-
2025 年 5 月公布首批 40 个项目库,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 浙江省:跨域联动,特色行业破局
- 宁波
:2024 年底启动城市数据空间,规划 “一个枢纽、两个中心”,首批 3 家企业签约共建。
- 浙江移动
:2025 年 5 月亮相可信数据空间,接入通信、位置等数据,实现省内跨域互联互通。
- 海洋经济 / 文旅行业
:聚合国家级海洋数据资源,成立文旅可信数据空间联盟。
📌 广东省:广州先行,城市与行业双驱动
-
2025 年 4 月上线首个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设立 12 个产业专区,覆盖 37 个高价值场景。
-
广州互联网法院出台司法保障意见,从法律层面筑牢数据安全防线。
-
2025 年 5 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数据空间,推出 5 个数据产品与 28 个高质量数据集。
四、总结:数据要素革命的序幕已拉开
从国家试点到地方特色实践,江苏的项目库布局、浙江的跨域联动、广州的司法保障…… 可信数据空间正以 “技术 + 制度” 双轮驱动,推动数据从 “沉睡资源” 向 “活跃资产” 转变。未来,更多产业将在可信流通中实现价值重构,你准备好迎接这场数据革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