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网格与能源需求异常检测相关技术解析
1 数据网格中的动态数据复制
1.1 数据复制概述
数据复制在计算机集群和数据网格中对于缩短响应时间或完成时间至关重要。复制涉及在网络中的不同节点或系统上生成数据副本。数据并行化可减少读取和完成计算所需的时间,平衡处理负载,并提高系统弹性。复制因子为 1 时,意味着系统中仅存储一份数据副本,这通常被称为单副本或非复制设置;复制因子为 2 或更高时,则会有多个副本。分数形式的复制因子表示对数据子集进行复制。
1.2 应用场景
以 ATLAS 物理协作项目为例,该科学协作项目将数据以文件形式存储在全球 160 个地理位置分散的计算网格站点中。数据被组织成有标签的数据集或文件集合,这些集合可能随时间变化,而文件是计算作业的主要单元。
1.3 网络延迟问题及解决思路
计算机网络中的延迟,特别是广域网(WAN)中的延迟,会导致工作流延迟。数据复制可通过促进数据集的本地处理来改善这种情况。然而,作业必须分配到具有必要资源以支持所需计算的合适站点。负载平衡确保作业被放置在能够支持必要计算的站点上,优先选择具有输入数据的站点作为目标,以充分利用处理资源并减少延迟。同时,由于存储限制,数据集不能随机放置在站点或节点上,每次作业运行时可能需要传输文件作为输入,这会使用系统瓶颈——站点之间的互连网络(WAN)。网络由提供资源差异较大的非均匀站点组成,并且由于成本和供应限制,站点之间的网络连接也各不相同。
1.4 数据复制研究现状
数据复制历史悠久,该技术有多种术语表述,且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复制的主要原因是数据备份和数据并行化。由于选择过程中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