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一个时间被一种自己想出来的理论迷住,看到什么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最近关于观点的相对性。
在上周六5G评论的现场,我潜水一下午以后,在本子上记下这么一句话:
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不一定代表事物的不同,而是不经意间泄露了评论者所处的位置。
一件标价n百块钱的衣服,有人说贵,有人说便宜。从评论中我大概可以判断出评论者的收入水平。
一篇blog,有人说空洞无物,有人说心有戚戚。这倒不一定说明这篇文章的本身,却让我大概了解评论者的想法。
上一次和朋友走到一处地方,他说这楼难看死了。哦。我知道了,一句简单的话泄露了这个朋友的品味,却没有泄露任何这幢楼在其他人眼中呈现样子。
在5G上面对于网博会该怎么办。大家众说纷纭:
说应该在展台设计,统一VI上努力的,泄露了我们这位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的背景;
说应该在网络上更长期的办展的,让我知道他来自一个兴盛的B2B企业;
说应该有公益的部分的,来自donatorhour;
说应该建立一个生态系统,解决好参展者和参展者,参展者和观众,观众和观众互动的三大问题的,泄露了这个人是老华。:-)
PS. 最近重读《庄子》内篇,觉得自己越发像有满脑子不着边际的庄子了。这种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思考,美其名曰“哲学问题”,实际上就像阿兰德波顿说的那样,作用仅仅是给人的心灵有些慰籍。比如今天思考的观点的相对性,就帮助我在看到不同的观点,甚至是粗鲁的指责的时候,不至于生气,不至于怀疑自己,或者过于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