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种情况下,才是考虑分库分表的时候!

本文详细探讨了数据库在面临IO瓶颈、CPU瓶颈时如何通过分库分表来提升性能,包括垂直分库、垂直分表、水平分库和水平分表的策略。还介绍了分库分表带来的事务一致性、跨节点查询、数据迁移和扩容等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使用全局表、字段冗余、数据组装和分布式ID生成算法。最后,强调了在实施分库分表前应充分优化,避免过度设计。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来源:https://juejin.im/post/6844903992909103117

数据库瓶颈

不管是IO瓶颈还是CPU瓶颈,最终都会导致数据库的活跃连接数增加,进而逼近甚至达到数据库可承载的活跃连接数的阈值。在业务service来看,

就是可用数据库连接少甚至无连接可用,接下来就可以想象了(并发量、吞吐量、崩溃)。

IO瓶颈

  • 第一种:磁盘读IO瓶颈,热点数据太多,数据库缓存放不下,每次查询会产生大量的IO,降低查询速度->分库和垂直分表

  • 第二种:网络IO瓶颈,请求的数据太多,网络带宽不够 ->分库

CPU瓶颈

  • 第一种:SQl问题:如SQL中包含join,group by, order by,非索引字段条件查询等,增加CPU运算的操作->SQL优化,建立合适的索引,在业务Service层进行业务计算。

  • 第二种:单表数据量太大,查询时扫描的行太多,SQl效率低,增加CPU运算的操作。->水平分表。

水平分库


  • 1、概念:以字段为依据,按照一定策略(hash、range等),将一个库中的数据拆分到多个库中。

  • 2、结果:

    • 每个库的结构都一样

    • 每个库中的数据不一样,没有交集

    • 所有库的数据并集是全量数据

  • 3、场景:系统绝对并发量上来了,分表难以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还没有明显的业务归属来垂直分库的情况下。

  • 4、分析:库多了,io和cpu的压力自然可以成倍缓解

水平分表

  • 1、概念:以字段为依据,按照一定策略(hash、range等),讲一个表中的数据拆分到多个表中。

  • 2、结果:

    • 每个表的结构都一样

    • 每个表的数据不一样,没有交集,所有表的并集是全量数据。

  • 3、场景:系统绝对并发量没有上来,只是单表的数据量太多,影响了SQL效率,加重了CPU负担,以至于成为瓶颈,可以考虑水平分表。

  • 4、分析:单表的数据量少了,单次执行SQL执行效率高了,自然减轻了CPU的负担。

垂直分库

  • 1、概念:以表为依据,按照业务归属不同,将不同的表拆分到不同的库中。

  • 2、结果:

    • 每个库的结构都不一样

    • 每个库的数据也不一样,没有交集

    • 所有库的并集是全量数据

  • 3、场景:系统绝对并发量上来了,并且可以抽象出单独的业务模块的情况下。

  • 4、分析:到这一步,基本上就可以服务化了。例如:随着业务的发展,一些公用的配置表、字典表等越来越多,这时可以将这些表拆到单独的库中,甚至可以服务化。再者,随着业务的发展孵化出了一套业务模式,这时可以将相关的表拆到单独的库中,甚至可以服务化。

垂直分表

  • 1、概念:以字段为依据,按照字段的活跃性,将表中字段拆到不同的表中(主表和扩展表)。

  • 2、结果:

    • 每个表的结构不一样。

    • 每个表的数据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每个表的字段至少有一列交集,一般是主键,用于关联数据。

    • 所有表的并集是全量数据。

  • 3、场景:系统绝对并发量并没有上来,表的记录并不多,但是字段多,并且热点数据和非热点数据在一起,单行数据所需的存储空间较大,以至于数据库缓存的数据行减少,查询时回去读磁盘数据产生大量随机读IO,产生IO瓶颈。

  • 4、分析:可以用列表页和详情页来帮助理解。垂直分表的拆分原则是将热点数据(可能经常会查询的数据)放在一起作为主表,非热点数据放在一起作为扩展表,这样更多的热点数据就能被缓存下来,进而减少了随机读IO。拆了之后,要想获取全部数据就需要关联两个表来取数据。

但记住千万别用join,因为Join不仅会增加CPU负担并且会将两个表耦合在一起(必须在一个数据库实例上)。关联数据应该在service层进行,分别获取主表和扩展表的数据,然后用关联字段关联得到全部数据。

分库分表工具

  • sharding-jdbc(当当)

  • TSharding(蘑菇街)

  • Atlas(奇虎360)

  • Cobar(阿里巴巴)

  • MyCAT(基于Cobar)

  • Oceanus(58同城)

  • Vitess(谷歌) 各种工具的利弊自查

分库分表带来的问题

分库分表能有效缓解单机和单表带来的性能瓶颈和压力,突破网络IO、硬件资源、连接数的瓶颈,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下面将描述这些问题和解决思路。

事务一致性问题

分布式事务

当更新内容同时存在于不同库找那个,不可避免会带来跨库事务问题。跨分片事务也是分布式事务,没有简单的方案,一般可使用“XA协议”和“两阶段提交”处理。

分布式事务能最大限度保证了数据库操作的原子性。但在提交事务时需要协调多个节点,推后了提交事务的时间点,延长了事务的执行时间,导致事务在访问共享资源时发生冲突或死锁的概率增高。随着数据库节点的增多,这种趋势会越来越严重,从而成为系统在数据库层面上水平扩展的枷锁。

最终一致性

对于那些性能要求很高,但对一致性要求不高的系统,往往不苛求系统的实时一致性,只要在允许的时间段内达到最终一致性即可,可采用事务补偿的方式。与事务在执行中发生错误立刻回滚的方式不同,事务补偿是一种事后检查补救的措施,一些常见的实现方法有:对数据进行对账检查,基于日志进行对比,定期同标准数据来源进行同步等。

跨节点关联查询join问题

切分之前,系统中很多列表和详情表的数据可以通过join来完成,但是切分之后,数据可能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上,此时join带来的问题就比较麻烦了,考虑到性能,尽量避免使用Join查询。解决的一些方法:

全局表

全局表,也可看做“数据字典表”,就是系统中所有模块都可能依赖的一些表,为了避免库join查询,可以将这类表在每个数据库中都保存一份。这些数据通常很少修改,所以不必担心一致性的问题。

字段冗余

一种典型的反范式设计,利用空间换时间,为了性能而避免join查询。例如,订单表在保存userId的时候,也将userName也冗余的保存一份,这样查询订单详情顺表就可以查到用户名userName,就不用查询买家user表了。但这种方法适用场景也有限,比较适用依赖字段比较少的情况,而冗余字段的一致性也较难保证。

数据组装

在系统service业务层面,分两次查询,第一次查询的结果集找出关联的数据id,然后根据id发起器二次请求得到关联数据,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字段组装。这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ER分片

关系型数据库中,如果已经确定了表之间的关联关系(如订单表和订单详情表),并且将那些存在关联关系的表记录存放在同一个分片上,那么就能较好地避免跨分片join的问题,可以在一个分片内进行join。在1:1或1:n的情况下,通常按照主表的ID进行主键切分。

跨节点分页、排序、函数问题

跨节点多库进行查询时,会出现limit分页、order by排序等问题。分页需要按照指定字段进行排序,当排序字段就是分页字段时,通过分片规则就比较容易定位到指定的分片;当排序字段非分片字段时,就变得比较复杂.

需要先在不同的分片节点中将数据进行排序并返回,然后将不同分片返回的结果集进行汇总和再次排序,最终返回给用户 如下图:上图只是取第一页的数据,对性能影响还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取得页数很大,情况就变得复杂的多,因为各分片节点中的数据可能是随机的,为了排序的准确性,需要将所有节点的前N页数据都排序好做合并,最后再进行整体排序,这样的操作很耗费CPU和内存资源,所以页数越大,系统性能就会越差。

在使用Max、Min、Sum、Count之类的函数进行计算的时候,也需要先在每个分片上执行相应的函数,然后将各个分片的结果集进行汇总再次计算。

全局主键避重问题

在分库分表环境中,由于表中数据同时存在不同数据库中,主键值平时使用的自增长将无用武之地,某个分区数据库自生成ID无法保证全局唯一。因此需要单独设计全局主键,避免跨库主键重复问题。这里有一些策略:

UUID

UUID标准形式是32个16进制数字,分为5段,形式是8-4-4-4-12的36个字符。

UUID是最简单的方案,本地生成,性能高,没有网络耗时,但是缺点明显,占用存储空间多,另外作为主键建立索引和基于索引进行查询都存在性能问题,尤其是InnoDb引擎下,UUID的无序性会导致索引位置频繁变动,导致分页。

结合数据库维护主键ID表

在数据库中建立sequence表:

    CREATE TABLE `sequence` (  
      `id` bigint(20)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stub` char(1) NOT NULL default '',  
      PRIMARY KEY  (`id`),  
      UNIQUE KEY `stub` (`stub`)  
    ) ENGINE=MyISAM;

stub字段设置为唯一索引,同一stub值在sequence表中只有一条记录,可以同时为多张表生辰全局ID。使用MyISAM引擎而不是InnoDb,已获得更高的性能。MyISAM使用的是表锁,对表的读写是串行的,所以不用担心并发时两次读取同一个ID。当需要全局唯一的ID时,执行:

    REPLACE INTO sequence (stub) VALUES ('a');  
    SELECT 1561439;  

此方案较为简单,但缺点较为明显:存在单点问题,强依赖DB,当DB异常时,整个系统不可用。配置主从可以增加可用性。另外性能瓶颈限制在单台Mysql的读写性能。

另有一种主键生成策略,类似sequence表方案,更好的解决了单点和性能瓶颈问题。这一方案的整体思想是:建立2个以上的全局ID生成的服务器,每个服务器上只部署一个数据库,每个库有一张sequence表用于记录当前全局ID。

表中增长的步长是库的数量,起始值依次错开,这样就能将ID的生成散列到各个数据库上

这种方案将生成ID的压力均匀分布在两台机器上,同时提供了系统容错,第一台出现了错误,可以自动切换到第二台获取ID。但有几个缺点:系统添加机器,水平扩展较复杂;每次获取ID都要读取一次DB,DB的压力还是很大,只能通过堆机器来提升性能。

Snowflake分布式自增ID算法

Twitter的snowfalke算法解决了分布式系统生成全局ID的需求,生成64位Long型数字,组成部分:

  • 第一位未使用

  • 接下来的41位是毫秒级时间,41位的长度可以表示69年的时间

  • 5位datacenterId,5位workerId。10位长度最多支持部署1024个节点

  • 最后12位是毫秒内计数,12位的计数顺序号支持每个节点每毫秒产生4096个ID序列。

数据迁移、扩容问题

当业务高速发展、面临性能和存储瓶颈时,才会考虑分片设计,此时就不可避免的需要考虑历史数据的迁移问题。一般做法是先读出历史数据,然后按照指定的分片规则再将数据写入到各分片节点中。此外还需要根据当前的数据量个QPS,以及业务发展速度,进行容量规划,推算出大概需要多少分片(一般建议单个分片的单表数据量不超过1000W)。

什么时候考虑分库分表

  • 能不分就不分

并不是所有表都需要切分,主要还是看数据的增长速度。切分后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业务的复杂程度。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使用分库分表这个“大招”,避免“过度设计”和“过早优化”。分库分表之前,先尽力做力所能及的优化:升级硬件、升级网络、读写分离、索引优化等。当数据量达到单表瓶颈后,在考虑分库分表。

  • 数据量过大,正常运维影响业务访问

这里的运维是指:对数据库备份,如果单表太大,备份时需要大量的磁盘IO和网络IO。对一个很大的表做DDL,MYSQL会锁住整个表,这个时间会很长,这段时间业务不能访问此表,影响很大。

大表经常访问和更新,就更有可能出现锁等待。

  • 随着业务发展,需要对某些字段垂直拆分

这里就不举例了。在实际业务中都可能会碰到,有些不经常访问或者更新频率低的字段应该从大表中分离出去。

  • 数据量快速增长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单表中的数据量会持续增长,当性能接近瓶颈时,就需要考虑水平切分,做分库分表了。

1. 九八年秋季试题 5 1.1. 概念题 5 1.1.1. 比较半连接方法和枚举法的优缺点。 5 1.1.2. 2PL协议的基本思想。 5 1.1.3. WAL协议的主要思想。 5 1.1.4. SSPARC三级模式体系结构。 5 1.1.5. 设计OID的数据结构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6 1.2. 某个大学中有若干系,且每个系有若干个班级和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有若干个教员,其中教授、副教授每个人带若干名研究生。每个班有若干名学生,每个学生可选修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可由若干学生选修。完成下列各种要求: 6 1.3. 下面是某学院的一个学生档案数据库的全局模式: 7 1.3.1. 将全局模式进行分片,写出分片定义和分片条件。 7 1.3.2. 指出各分片的类型,并画出分片树。 8 1.3.3. 假设要求查询系号为1的所有学生的姓名和成绩,写出在全局模式上的SQL查询语句,并要求转换成相应的关系代数表示,画出全局查询树,请依次进行全局优化和分片优化,画出优化后的查询树。要求给出优化变换过程。 8 1.4. 设数据项x,y存放在S1场地,u,v存放在S2场地,有分布式事务T1和T2,T1在S1场地的操作为R1(x)W1(x)R1(y)W1(y),T2在S1场地的操作为R2(x)R2(y)W2(y);T1在S2场地上的操作作为R1(u)R1(v)W1(u),T2在S2场地上的操作作为W2(u)R2(v)W2(v)。对下述2种情况,各举一种可能的局部历程(H1和H2),并说明理由。 9 1.4.1. 局部分别是可串行化,而全局是不可串行化的 9 1.4.2. 局部和全局都是可串行化的。要求按照严格的2PL协议,加上适当的加锁和解锁命令,(注意,用rl(x)表示加读锁,wl(x)表示加对x加写锁,ul(x)表示解锁) 9 1.5. 试述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中页面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两种Client/Server体系结构的主要特点, 10 2. 九九年春季试题 10 2.1. DBMS解决了信息处理技术中的哪些挑战? 10 2.2. 在关系数据库应用设计中,为什么要对数据库模式进行规范化? 10 2.3. 简述ACID特性。 11 2.4. 长事务处理有哪些特性,如何解决? 12 2.5. 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有哪几类,每种类型的特点是什么,关键技术有哪些? 12 2.6. 决策支持类应用与OLTP应用对于数据库系统的要求有哪些不同,支持前者的关键技术有哪些,并简述之。 12 2.7.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是如何产生的,其基本原理是什么?有哪些创新特性? 13 2.8. r r 一定等于r r 吗?在什么条件下r r = r r 成立? 14 2.9. 为了设计一个健壮的分布式系统,你必须知道可能发生哪种类型的失败。 14 2.9.1. 请列出在分布式系统中可能的失败类型: 14 2.9.2. 在你列出的失败类型中,哪些也可能发生在集中式系统中? 14 2.9.3. 对于每一种失败类型,在失败发生情况下,两段提交机制如何保证事务的原子性? 14 3. 九九年秋季试题 14 3.1. 问答题 14 3.1.1.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在系统结构、模式结构、功能模块等方面有何特点? 14 3.1.2. 给出两种2PL协议,并比较它们的优点缺点? 14 3.1.3. 解释为什么对象类的多继承存在二义性,并通过例子加以说明。 15 3.1.4. 对于下述情况,哪种并行性(查询间并行性、操作间并行性、操作内并行性)有助于正加系统的吞吐量: 15 3.2. 下面是某个公司人事数据库的两个全局关系 15 3.2.1. 将全局模式进行分片,写出分片定义和分片条件。 15 3.2.2. 指出各分片的类型,并画出分片树 15 3.2.3. 进行全局优化,画出优化后的全局查询树。 16 3.2.4. 进行分片优化,画出优化后的分片查询树。 16 3.3. 对3个关系R,S和T的分布式连接,已知有如下的剖视: 19 3.3.1. 按照SDD-1半连接优化算法,逐步求出半连接优化集和最终执行场地; 19 3.3.2. 对以上结果做相应的优化处理。 23 3.4. 用下面的关键字值的集合构造一颗B+树:(2,3,5,7,11,17,19,23,29,31)。假定树开始是空的,且关键字的值是以升序插入到B+树中去的,B+树每个节点中含的指针数为4。 24 3.5. 考虑关系r (A,B,C),r (C,D,E),r (E,F),假设不存在主关键字。设V(C, r )=900, 24 3.6. 假设一个存储块中仅能存放一个记录且在内存中最多只有三个页框。请 出在排序合并算法中每遍形成的Runs,排序属性为第一个属性:(kangaroo,17),(wallaby,21),(emu,1),(wombat,13),(platypus,3),(lion,8),(warthg,4),(zebra,11),(meerkat,6),(hornbill,2),(baboon,12)。 24 4. 二零年春季试题 24 4.1. 24 4.1.1. 分布库管理系统有哪些主要功能模块及其作用. 24 4.1.2. 半连接方法和枚举法各适用于何种查询优化情况. 25 4.1.3. 分布式事务有哪些基本性质. 25 4.1.4. 什么是2PL协议 25 4.2. 下面是某个公司的人事关系数据库的全局模式: 25 4.2.1. 将全局模式进行分片,写出分片定义和分片条件。 26 4.2.2. 指出分片的类型,并画出分片树。 26 4.3. 对题4.2所确定的分片模式,要求查询级别高于“6”的所有职员的姓名和工资,写出的在全局模式上的SQL查询语句,并要求转换成相应的关系代数表示,画出全局查询树。 26 4.3.1. 进行全局优化,画出各步优化后的全局查询树。 26 4.3.2. 进行分片优化,画出各步优化后的分片查询树。 27 4.4. 下面是一个数据库系统出现故障是,日志文件中记录的信息; 27 4.4.1. 找出发生故障时系统中的活动事务,确定出反做和重做事务集。 27 4.4.2. 用C或其他语言定义出数据库记录(D记录)和检查点记录(K记录)的数据结构。 28 4.5. 设数据项x,y存放在S1场地,u,v存放在S2场地,有分布式事务T1和T2,T1在S1场地的操作为R1(x)W1(x)R1(y)W1(y),T2在S1场地的操作为R2(x)R2(y)W2(y);T1在S2场地上的操作作为R1(u)R1(v)W1(u),T2在S2场地上的操作作为W2(u)R2(v)W2(v)。对下述2种情况,各举一种可能的局部历程(H1和H2),并说明理由 28 4.5.1. 局部分别是可串行化,而全局是不可串行化的 28 4.5.2. 局部和全局都是可串行化的。 28 4.5.3. 要求按照严格的2PL协议,加上适当的加锁和解锁命令,(注意,用rl(x)表示加读锁,wl(x)表示加对x加写锁,ul(x)表示解锁) 28 5. 二零年秋试题 29 5.1. 概念题 29 5.1.1. 解释对象数据库系统中面向对象的相关概念 29 5.1.2. 从概念上比较对象数据库模型与对象关系模型 29 5.1.3. 利用左深树、右深树、浓密树来进行查询优化的各自特点 29 5.1.4. 试解释影响并行数据库系统中并行算法性能的三个因数 30 5.1.5. 简述用爬山算法进行查询优化的基本思想 30 5.2. 下面是某个公司一个人事关系数据库的全局模式: EMP={ENO*,ENAME,POSITION,PHONE} PAY={POSITION*,SALARY} ENO为职员号,POSITION为岗位。SALARY表示岗位对应的工资,*对应的属性表示主关键字。该公司分布在两个场地上,其中,在场地1经常处理所有职员数据,而场地2只处理工资低于1000的职员数据,为了节省磁盘空间和增大处理局部性: 30 5.2.1. 将以上全局关系进行分片设计,写出分片定义和分片条件。 30 5.2.2. 指出分片的类型,并画出分片树。 30 5.2.3. 给出分配设计。 31 5.3. 对题二所确定的分片模式,要求查询岗位为“salesman”的所有职员的姓名和工资,写出的在全局模式上的SQL查询语句,并要求转换成相应的关系代数表示,画出全局查询树。假设“salesman”的工资为800元。要求给出中间转换过程。 31 5.3.1. 进行全局优化,画出优化后的全局查询树。 31 5.3.2. 进行分片优化,画出优化后的分片查询树。 31 5.4. 按如下给出的条件,求出半连接优化计划和执行场地,并作后优化处理 32 5.5. 下面是当一个数据库系统出现故障时,日志文件中的信息 36 5.5.1. 画出对应的事务并发执行。 37 5.5.2. 找出发生故障时系统中的活动事务,确定出反做和重做事务集。 37 5.5.3. 指出需要undo的和redo的数据记录。 37 5.6. 设数据项x,y存放在S1场地,u,v存放在S2场地,有分布式事务T1和T2。T1在S1场地的操作为R1(x)W1(x)R1(y)W1(y),T2在S1场地的操作为R2(x)R2(y)W2(y);T1在S2场地上的操作作为R1(u)R1(v)W1(u),T2在S2场地上的操作作为W2(u)R2(v)W2(v)。对下述2种情况,各举一种可能的局部历程(H1和H2),如果是可串行化的,指出事务的执行次序。对第3种情况,给出符合基本2PL协议的调度。(T1 加锁命令用L1(X)表示,开锁命令U1(X)表示。对任何数据的加锁可在事务开始后立即进行)。 38 5.6.1. 局部是不可串行化的。 38 5.6.2. 局部是可串行化的,而全局是不可串行化的。 38 5.6.3. 局部是可串行化的,全局也是可串行化的。 39 5.7. 设计一种满足下列要求的索引结构。 39 5.7.1. 被索引的数据集合为有序集 39 5.7.2. 在有序集上的查询操作都是基于位置来进行的 39 5.7.3. 当往有序集中插入或删除一个元素时,与该元素相关的后续元素的位置均要发生变化 39 5.7.4. 元素的类型可为任意类型(这一个小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语言的特征) 39 6. 二零一春季试题 39 6.1. 39 6.1.1. 讨论集中式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各自的优缺点。 39 6.1.2. 讨论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两种情况下分布库设计的区别。 39 6.1.3. 解释分片透明性、复制透明性和位置透明性等三级透明性的区别。 39 6.1.4. 解释2PC协议如何在故障情况下保证事务的原子性的 40 6.1.5. 解释严格2PL协议与基本2PL协议的区别 40 6.2. 下面是某个公司一个人事关系数据库的全局模式: EMP={ENO*,ENAME,POSITION,PHONE} PAY={POSITION*,SALARY} ENO为职员号,POSITION为岗位。SALARY表示岗位对应的工资,*对应的属性表示主关键字。该公司分布在两个场地上,其中,在场地1经常处理所有职员数据,而场地2只处理工资低于1000的职员数据,为了节省磁盘空间和增大处理局部性: 41 6.2.1. 将以上全局关系进行分片设计,写出分片定义和分片条件。 41 6.2.2. 指出分片的类型,并画出分片树。 41 6.2.3. 给出分配设计。 41 6.3. 对题二所确定的分片模式,要求查询岗位为“salesman”的所有职员的姓名和工资,写出的在全局模式上的SQL查询语句,并要求转换成相应的关系代数表示,画出全局查询树。假设“salesman”的工资为1500元。要求给出中间转换过程。 41 6.3.1. 进行全局优化,画出优化后的全局查询树 42 6.3.2. 进行分片优化,画出优化后的分片查询树。 42 6.4. 下面是当一个数据库系统出现故障时,日志文件中的信息 43 6.4.1. 画出对应的事务并发执行。 44 6.4.2. 找出发生故障时系统中的活动事务,确定出反做和重做事务集。 44 6.4.3. 指出需要undo的和redo的数据记录。 44 6.5. 设数据项x,y存放在S1场地,u,v存放在S2场地,有分布式事务T1和T2,T1在S1场地的操作为R1(x)W1(x)R1(y)W1(y),T2在S1场地的操作为R2(x)R2(y)W2(y);T1在S2场地上的操作作为R1(u)R1(v)W1(u),T2在S2场地上的操作作为W2(u)R2(v)W2(v)。对下述2种情况,各举一种可能的局部历程(H1和H2),如果是可串行化的,指出事务的执行次序。对第3种情况,给出符合基本2PL协议的调度。(T1 加锁命令用L1(X)表示,开锁命令U1(X)表示。对任何数据的加锁可在事务开始后立即进行)。 44 6.5.1. 局部是不可串行化的。 44 6.5.2. 局部是可串行化的,而全局是不可串行化的。 45 6.5.3. 局部是可串行化的,全局也是可串行化的。 45
<think>嗯,用户想了解分库分表,我得先理清楚这个概念。分库分表听起来像数据库相关的技术,应该和分布式系统有关吧。首先,可能需要解释分库和分表各自的定义,以及它们为什么会被使用。记得用户可能不是技术专家,所以得用简单的例子说明。 分库分表通常是为了解决数据库的性能问题,比如数据量太大导致查询变慢,或者高并发访问压力大。这时候,把数据分散到多个数据库或者表中,可以减轻单个数据库的负担。但具体怎么分呢?分库和分表有什么不同? 分库应该是把一个数据库分成多个,每个库可能存储部分数据。比如按业务模块分,用户库、订单库,或者按地域分。分表则是把一个大表拆成多个小表,比如按时间分,或者按用户ID的哈希值分。但具体的策略可能需要详细说明,比如水平拆分和垂直拆分的区别。 然后,分库分表带来的好处和挑战。好处包括提升性能、提高可用性、方便扩展。挑战可能有跨库事务问题、跨节点查询、数据迁移和扩容的复杂性。这里需要举例说明,比如事务在单库容易处理,但跨库就需要分布式事务,可能影响性能。 还要注意分库分表的适用场景。不是所有情况都需要,可能数据量不大时反而增加复杂度。所以什么时候需要考虑分库分表呢?比如单表数据量达到百万甚至千万级,或者并发请求量数据库难以承受。 另外,实现分库分表的技术手段,比如中间件像ShardingSphere、MyCat,或者框架自带的分片功能。可能需要简单介绍这些工具的作用,如何透明化分库分表操作,让应用层无需大量修改代码。 用户可能还会关心如何选择分片键,比如选择用户ID还是订单时间,不同的选择会影响数据分布和查询效率。比如按用户ID哈希分片,可以让用户数据均匀分布,但按时间分片可能适合按时间范围查询的场景。 还要提到分库分表后的查询问题,比如如果查询条件没有分片键,可能需要扫描所有分片,效率低下。这时候可能需要维护其他索引或者使用异构数据存储。 最后,总结分库分表的优缺点,以及实施时的注意事项,比如提前规划分片策略,避免后续扩展困难。可能还要对比其他解决方案,比如读写分离、缓存优化等,说明分库分表在什么情况下更合适。 总之,回答需要结构清晰,先讲概念,再讲原因,接着是方法、优缺点,最后是实践建议。避免使用过多术语,用例子帮助理解,确保用户能逐步理解分库分表的全貌。</think>分库分表是一种数据库水平拆分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单库单表数据量过大、并发性能不足的问题。以下是逐步解析: --- ### 一、**核心概念** 1. **分库** - 将**单个数据库**拆分为**多个物理数据库**,分散存储压力。 - 例如:将用户库、订单库、商品库分离为独立的数据库。 2. **分表** - 将**单个数据表**拆分为**多个物理表**,减少单表数据量。 - 例如:订单表按月份拆分(`order_202301`, `order_202302`)。 --- ### 二、**拆分方式** #### 1. **垂直拆分** - **分库**:按业务功能拆分(如用户库、订单库)。 - **分表**:按字段拆分(如将高频字段和低频字段分离)。 - **优点**:减少单表宽度,降低冗余。 - **缺点**:无法解决单表数据量过大的问题。 #### 2. **水平拆分** - **分库**:将同一业务的数据分散到多个库(如按用户ID哈希分库)。 - **分表**:将同一表的数据分散到多个表(如按时间范围分表)。 - **优点**:解决数据量和并发瓶颈。 - **公式示例**: $$ \text{分片位置} = \text{hash}(sharding\_key) \mod N $$ 其中,$sharding\_key$ 是分片键(如用户ID),$N$ 是分片总数。 --- ### 三、**典型场景** 1. **数据量过大** - 单表数据超过千万级,查询性能显著下降。 2. **高并发写入/读取** - 单库难以支撑每秒数万次请求。 3. **业务隔离** - 不同业务线需要独立数据库(如金融账户与普通用户分离)。 --- ### 四、**技术挑战** 1. **跨库事务** - 分布式事务复杂度高,通常需牺牲强一致性(如使用最终一致性)。 2. **跨分片查询** - 例如统计全平台订单量,需聚合多个分片数据,效率低。 3. **扩容复杂度** - 增加分片时需重新平衡数据(如一致性哈希算法可缓解此问题)。 --- ### 五、**实践建议** 1. **分片键选择** - 优先高频查询字段(如用户ID、订单时间)。 2. **中间件工具** - 使用 **ShardingSphere**、**MyCat** 等工具简化分库分表操作。 3. **渐进式拆分** - 初期可先分表,后期再分库,逐步降低风险。 --- ### 六、**总结** 分库分表通过**分散存储压力**和**提升并发能力**优化性能,但需权衡复杂度与收益。适用于数据量、并发量极高的场景,中小规模系统建议优先考虑索引优化、读写分离等方案。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