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一些基本概念
- 2 传统标准适配难题
- 3 基于宽度的屏幕适配原则
1 一些基本概念
- ppi:pixels per inch,即物理设备每英寸的像素数。计算公式为:
ppi = sqrt(width² + height²) / 屏幕尺寸(inch)
为什么一定要计算出屏幕斜线的像素数呢?因为手机的屏幕尺寸指的就是手机屏幕斜线的长度(单位:英寸)。所以,理论上来说,如果知道屏幕宽度的尺寸,也可以直接通过 ppi = width / 宽度尺寸(inch)
计算出来。
-
dpi:dot per inch,即每英寸的点数。这个单位原本用于印刷行业,描述的是打印机的打印精度,即打印机在印刷纸上每英寸范围内可以均匀印射出多少个颜色点,dpi 越高说明打印机的打印精度越高,效果越细腻。安卓借用了 dpi 的概念来表示屏幕的像素密度,但根据 ppi 的概念我们知道 ppi 可以更直观地表征屏幕像素密度,那为什么安卓要借用印刷行业的 dpi 概念来重新表示屏幕密度呢?找遍了谷歌文档,并没有一个官方正式的解释。一方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dpi 是约等于实际的 ppi 的;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屏幕密度需要提供不同分辨率的图片资源,而为了让设备能够加载正确的图片资源,理想状态下就需要对每一种具体的屏幕密度都提供一张不同分辨率的图片,这样做显然不现实,所以安卓对屏幕密度做了一个标准分类,如:ldpi(低密度≈120dpi)、mdpi(正常密度≈160dpi)、hdpi(高密度≈240dpi)、xhdpi(超高密度≈320dpi)、xxhdpi(超超高密度≈80dpi)、xxxhdpi(超超超高密度≈640dpi)。每一个设备都需要划分到这些标准分类中的一类中,一种比较简单的做法就是,直接将其 dpi 设置成谷歌推荐的几个值(120/160/240/320/480/640)之一,规则就是选择与其实际 ppi 最接近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