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难的是这种企业的批准,国家一直不批,事实上,之前做空调时,他就吃过这个亏了,投了很多钱进去,国家一句话,他就得关门。(不过,那个时候,科隆却没关,大概这让李书福很后悔,所以,)第二次,做汽车,不管国家怎么样,他都挺下去,好几年之后国家终于批了。
其实这也是赌,李书福小时候赌钱,用的是加倍的押法,就是这次押一元,下次两元、四元、八元、十六元。现在他做事情仍然是这样,他有过几次失败,比如空调厂,还是投资海南房地产,都是不小的失败,但失败之后,他会立即投入到新的事情当中去…不过,跟政府赌,风险其实挺大的,赢了只能说是侥幸,铁本的戴国芳就是把自己赌进监狱里去了。
生产汽车,是要几十个亿的,他实际上的资金大概不超过一个亿。他开始的办法一是因陋就简,做很简单的车,这倒也歪打正着,他要真开始造宝马,大概会失败的。另一方面,他要别人投资他的分车,调动了当地的很多民间资金。
以后,他又慢慢地融资,在香港借壳上市。书上说,他做产业很厉害,但对金融实在不懂,借壳上市这一次,让贺之初赚了五六亿,贺只投了几千万,买壳洗壳卖壳,就赚了几个亿。而李书福也才从香港股市拿回来几个亿,之后业绩不能支持股价上升,也没法继续从股市融资。
不过,李书福对商业秀倒是学得得心应手,几乎没花什么钱,他就让自己成为民族汽车业的旗手,而且很多人都知道了他。而旗手,是会产生马太效应的。
而企业管理方面,他也从借助走出故乡和引进职业经理人两步棋,顺利地摆脱了家族文化色彩。虽然职业经理人兔死狗烹,但企业却算是管理上了轨道。(不过,企业现在好象只有老的外来人员可以留下来,年轻的高学历的人仍然进不来、留不住,大概仍会是企业将来一段时间的问题。)
《汽车疯子李书福》。书最大的缺点是没有采访李本人,因此不够精彩。
书的作者还说:做小企业,精明者赢;做大企业,厚道者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