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可为了消遣而读书,就不要为读书所累了,随性而为吧,不是所有的大作家、大文豪的大作都是适合的,关键是要吸收好,于己有利。泛泛的读书只会使自己更加不知所措。
为了装潢而读书,似乎有些过于虚荣,其实也不必十分指责,如果因读书而使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那么这份虚荣心应不应该提倡,是值得商榷的。
为了增长知识而读书,于三者来说是较重要的,它可为前二者指出方向,作出选择。比如,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很有必要系统地读一读文学史,它可为你读书作出更好的选择,给出一个较为完整、清淅和明确读书路径,也可确立正确的读书观,避免到处乱撞。
读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读坏书、读死书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读好书的坏处却是不显且不易见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二面性来说明读好书也有坏处,尽管不会错,但似乎也太不显不见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较为形象的说出了读书的弊端,因为读书太多会使人的理性更强而产生教条,忽略了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任何理论和观点都有它的历史的、客观的局限性,而人们又习惯了在这种局限中考虑、分析和解决问题,忽略了跳出这些局限之外所具有的创造力。学识对人也是一种限制,正如许多传统观念对于人的束缚一样,这种限制是不自觉的。知识既可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同时又限定了认识世界的范围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知识限制了人的精神自由。
既要读书,又不要忽略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思考是重要的。为了读书而读书有自欺之嫌,读书应是我们立世的一个侧应,而不应是一个跳不出去的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