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a概述

Apache mina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个基于java nio的web通信框架,特点是编程接口简单,但是功能完善,性能也不错。
mina可以提供基于TCP、UDP、符合RS232的顺序通信以及vm内部的基于管道的通信,这些通信方式都以一致的接口暴露,通过接口的不同实现完成。首先来看一下这些接口已经他们之间的交互关系。
主要的接口包括以下几个:
IOService:IOAcceptor和IOConnector的父接口,定义了两者都会用到的一些方法;
IOAcceptor:服务器端需要实现的接口;
IOConnector:客户端需要实现的接口;
IOProcessor:mina内部使用的一个接口,用来管理session,并且利用session来完成具体的io操作
IOSession:每个IOSession都表示一种类型的连接,并且维护与这个链接有关的所有信息。
IOFilter:mina中,发送和接收消息时都需要经过一个过滤器链,这个链用来进行日志记录、编码转换等工作。

这几个接口之间的协作关系如下:
[img]http://dl.iteye.com/upload/attachment/367531/7f38019e-e5ed-3dc8-b6ee-b93cb28bed8c.png[/img]
另外还有一个接口,叫做IOHandler,这个接口被注册到IOAcceptor或者IOConnector中,是客户端必须要实现的一个接口,通过这接口里面的方法客户端可以通过mina提供的通信框架发送或者接收网络消息,以及其他的一些事件,比如Session创建等。这个接口接收到的消息是经过IOFilter链过滤过的,通过这个接口发送的消息也需要经过IOFilter链的过滤。读网络上的数据的时候过滤发生在IOProcessor中,而由于写是在IOHandler中直接触发的,所以写的过滤是在IOSession中发生的。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TCP通信方式下,服务器端的启动、绑定和channel建立过程,客户端的连接和channel简历过程大致类似。

TCP的通信涉及到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在mina中服务器端使用一个叫做NioSocketAcceptor的类来表示,它继承自AbstractPollingIoAcceptor,从名字可以看出,mina的TCP服务器端实现的基本原理是轮询,在老版本的mina中(也就是netty)中就是这么实现的,只不过由于Java后来有了nio,也就把实现迁移到nio上了。
创建NioSocketAcceptor的时候会创建一个NIOProcessor,这是IOProcessor的一个实现类,这个Processor会被用来管理后续创建的NIOSession。在默认情况下,如果不指定IOProcessor,mina会把这个NIOProcessor在封装一下,变成一个SimpleIoProcessorPool,这个IOProcessor池同时也实现了IOProcessor接口,所以可以被当成IOProcessor来使用,这个是一个Wrapper模式的应用。在SimpleIoProcessorPool内部,会根据IOProcessor的具体类型创建一个或者多个IOProcessor实例,在使用NioSocketAcceptor的时候,就会创建一个或者多个NIOProcessor的实例。这个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池,因为内部实现是把所有的NIOProcessor放到一个数组中,在有新的NIOSession被创建的时候会从数组中根据NIOSession的id对数组的长度取模,然后拿到一个IOProcessor来处理NIOSession。这些初始化工作完成之后,NioSocketAcceptor就会打开java nio里面的Selector,但是这个时候还没有真正开始接受连接请求,我们需要把这个NioSocketAcceptor绑定到一个具体的地址上。
绑定调用NioSocketAcceptor的bind方法,传入一个或者一组地址。NioSocketAcceptor会启动一个名字叫Acceptor的线程来完成绑定工作。绑定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开一个ServerSocketChannel,然后把它与Selector关联起来,用来接收连接请求。这个线程会一直运行,直到被取消绑定为止。每次调用bind方法,都会开这么一个线程,所有的线程都被放到一个线程池里面运行,这个线程池用的是java Executor线程池框架,这些线程池共用一个Selector。
当有新的连接请求过来之后,也就是TCP的客户端调用了NIOSocketConnector的connect方法之后,Acceptor线程会把这个请求转换成一个NIOSession,然后添加到 NIOProcessor中。在默认情况下,Acceptor会首先从SimpleIoProcessorPool里面选取一个NIOProcessor,然后调用这个NIOProcessor的add方法来把NIOSession添加到这个NIOProcessor中。这个过程NIOProcessor会启动一个名叫Processor的线程来处理与这个NIOSession有关的所有IO操作。默认情况下,每个NIOProcessor会用调用Executors.newCachedThreadPool()来创建一个线程池,其中的每个线程都会运行一个Processor,而每个Processor又都会关联到一个NIOSession。这个线程会在通信被服务器端或者客户端主动关闭,或者满足空闲条件的时候被终止。每一个NIOProcessor中管理的Session都共用同一个Selector。
mina支持用一个或者多个线程池来处理所有的IO请求,这个其实是通过设置SimpleProcessorPool里面的IOProcessor数组长度来实现的。因为每一个IOProcessor自己会维护一个线程池来处理所有的IO请求(每一次IO请求就是一个Session),如果把IOProcessor的数组长度设置成1,就是用一个线程池来处理所有的IO请求,如果大于1,那么就是用多个线程池来处理所有的IO请求。


客户端的处理过程大致类似,也是通过IOProcessor处理和维护所有的IO请求,只不过少了bind这一步操作。
### 关于 UniApp 框架的推荐资源与教程 #### 1. **Uniapp 官方文档** 官方文档是最权威的学习资料之一,涵盖了从基础概念到高级特性的全方位讲解。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了解 UniApp 架构和技术细节的最佳起点[^3]。 #### 2. **《Uniapp 从入门到精通:案例分析与最佳实践》** 该文章提供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帮助开发者掌握 Uniapp 的基础知识、实际应用以及开发过程中的最佳实践方法。它不仅适合新手快速上手,也能够为有经验的开发者提供深入的技术指导[^1]。 #### 3. **ThorUI-uniapp 开源项目教程** 这是一个专注于 UI 组件库设计和实现的教学材料,基于 ThorUI 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功能模块。通过学习此开源项目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高效构建美观且一致的应用界面[^2]。 #### 4. **跨平台开发利器:UniApp 全面解析与实践指南** 这篇文章按照章节形式详细阐述了 UniApp 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其工作原理、技术栈介绍、开发环境配置等内容,并附带丰富的实例演示来辅助说明理论知识点。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主题摘选: - **核心特性解析**:解释了跨端运行机制、底层架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特点。 - **开发实践指南**:给出了具体的页面编写样例代码,展示了不同设备间 API 调用的方法论。 - **性能优化建议**:针对启动时间缩短、图形绘制效率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策略。 ```javascript // 示例代码片段展示条件编译语法 export default { methods: { showPlatform() { console.log(process.env.UNI_PLATFORM); // 输出当前平台名称 #ifdef APP-PLUS console.log('Running on App'); #endif #ifdef H5 console.log('Running on Web'); #endif } } } ``` #### 5. **其他补充资源** 除了上述提到的内容外,还有许多在线课程视频可供选择,比如 Bilibili 上的一些免费系列讲座;另外 GitHub 和 GitCode 平台上也有不少优质的社区贡献作品值得借鉴研究。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