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计空间节省之道

本文深入探讨了家居设计与移动应用设计中节省空间的七种核心策略,包括聚拢收纳、巧妙隐藏、空间共享、融合设计、细致分区、智能挤压与沿用边角位置。通过分析家居创意与移动设计中的实例,作者揭示了在有限空间内创造高效布局的奥秘,并提供了实用的技巧与思考角度。



 

  设计来源于生活。最近在装修自己的房间,翻阅了一些相关的家居设计资料,发现交互设计和家居设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小户型空间有限,手机屏幕也只有巴掌大小,在两种小空间上进行设计一定很多共通之道。携程UED的同学也是心有灵犀,很早就为我们奉献了一回精彩的分析(http://ued.ctrip.com/blog/?p=2905)。对于这么有意思的主题,还是想多唠叨几句。

  一位优秀的厨子,必须熟练掌握切菜的各种刀法:直切、侧切、推切、拉切、转切….设计如是,在节省空间之道上,同样有一些基础“刀法”可以帮助我们打造精致的app。

1.  聚
  即聚拢、收纳,最朴实的节省空间的方式之一,可以轻松将归属一类的东西聚集起来放一块,办公用品、日常小工具、化妆品、衣服、家用医药….能装的,都给它装下。



 

  移动设计中也经常使用actionsheet、popover这些“容器”将各种菜单、通知、相关项收到一块。



 

 

2.藏
  聚和藏有点类似,前者偏向归类,后者偏向隐而不见(有点难理解的话可以想象下冬天衣服打包的过程,先用收纳盒将衣服收起来,然后再扔进衣柜里去,这里就涉及先聚后藏的过程)。如果将一些不经常用到东西都藏起来,藏抽屉、藏衣柜、藏马桶里…会省出很多空间呐。



 

  移动设计中可隐藏的东西有三类:
 (1)有形的控件:如按钮、标签、菜单、导航…
 (2)手势与重力感应:长按删除、横滑翻页、摇一摇都是这一类;
 (3)操作路径:把不常用的功能或设置项藏得深一点,通过层层递进达到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藏是一种简单但“略显粗暴”的方式,移动设计不像私人空间,更多是为群体大众设计,他们可不知道你房间的剪刀放哪,所以,如果是比较重要的特性,提供一些简单的引导提示吧。    

PS:关于如何设计引导提示,请参考
http://www.alibuybuy.com/posts/66389.html
http://ucdchina.com/snap/11231
….

 

3. 换
  替换,即利用共享空间交替展现。当舞台只能容下一个人表演的时候,轮流上。家居创意中有很多双用的设计,办公桌与休闲床的翻转交替就完美地演绎了这样一种节省之道。



 

  手机屏幕空间非常有限,一块小小的角落都可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通过共享空间的利用,可以完成多个界面的跳转及不同状态之间的切换。Tab、slide page、还有各种翻转切换都是通过空间共享的方式承载不同的信息。



 

 

4. 合
  合并,咋一看和“聚”有点类似,不过“合并”更偏向融合,不但凑一块,还互不干扰,形成一个整体。沙发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移动设计中的合并也常常见于各种组件的组合,如输入框与标签、导航与下拉菜单、网址栏的输入框与取消/刷新按钮等。



 

 

5. 分
  在简单收纳的基础上,如果将空间继续细化,分割成不同的“小块”,会使得摆放更有秩序。



 
  九宫格、栅格、区域划分…如果小屏幕里灵活运用这些格子组合会让界面显得更加整齐。



 

 

6. 压
  冬天过了,厚厚的被子、枕头、薄棉衣就收起来,真空压缩袋绝对是收纳的好帮手。



 
  移动设计的挤压案例也蛮多。ios4新增的inbox展示方式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挤压处理,除此之外,facebook和path的从左往右的挤压布局最近也特别流行。



 

 

7. 顺
  直接利用现有的边角或边缘位置,顺着这些特殊的“点”进行设计。下面的这种组合书架紧靠两侧墙面转角位,这种顺着拐点的巧妙设计可以为墙面节省更多的空间。



 
  移动设计中,这些特殊的区域有那么几种:
 (1)屏幕边缘
 (2)角落
 (3)控件边缘
 (4)系统状态栏

  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特殊区域,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效果。HiQQ的锁屏设计从原来的“点到点”演变成“点到边”,非常巧妙地利用了屏幕边缘,大大降低了操作密度。



 

  最后,总结下七步刀法:聚、藏、换、合、分、压、顺。以上7步仅为节省空间的基础“刀法”,实际的情况会更复杂,经常需要组合使用。设计的乐趣也就在此,有章可循却又变化莫测。

  最后,准备好接下来如何收拾自己的房间了吗?



 

  • (本文出自Tencent CDC Blog,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四轴飞行器】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模拟器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模拟器的研究展开,重点介绍基于Matlab代码实现的四轴飞行器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构建了考虑非线性特性的飞行器数学模型,涵盖姿态动力学与运动学方程,实现了三自由度(滚转、俯仰、偏航)的精确模拟。文中详细阐述了系统建模过程、控制算法设计思路及仿真结果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四轴飞行器的飞行动力学特性与控制机制;同时,该模拟器可用于算法验证、控制器设计与教学实验。;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和Matlab编程能力的高校学生、科研人员及无人机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尤其适合从事飞行器建模、控制算法开发的研究生和初级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四轴飞行器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学习与仿真验证;②作为控制器(如PID、LQR、MPC等)设计与测试的仿真平台;③支持无人机控制系统教学与科研项目开发,提升对姿态控制与系统仿真的理解。;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Matlab代码逐模块分析,重点关注动力学方程的推导与实现方式,动手运行并调试仿真程序,以加深对飞行器姿态控制过程的理解。同时可扩展为六自由度模型或加入外部干扰以增强仿真真实性。
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MPC的多智能体点对点过渡轨迹生成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MPC)的多智能体点对点过渡轨迹生成研究”展开,重点介绍如何利用DMPC方法实现多智能体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协同轨迹规划与控制。文中结合Matlab代码实现,详细阐述了DMPC的基本原理、数学建模过程以及在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涵盖点对点转移、避障处理、状态约束与通信拓扑等关键技术环节。研究强调算法的分布式特性,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与鲁棒性,适用于多无人机、无人车编队等场景。同时,文档列举了大量相关科研方向与代码资源,展示了DMPC在路径规划、协同控制、电力系统、信号处理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自动化、控制理论或机器人学基础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从事智能系统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熟悉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对多智能体协同控制、优化算法有一定兴趣或研究需求的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多智能体系统的轨迹生成与协同控制研究,如无人机集群、无人驾驶车队等;②作为DMPC算法学习与仿真实践的参考资料,帮助理解分布式优化与模型预测控制的结合机制;③支撑科研论文复现、毕业设计或项目开发中的算法验证与性能对比。;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提供的Matlab代码进行实践操作,重点关注DMPC的优化建模、约束处理与信息交互机制;按文档结构逐步学习,同时参考文中提及的路径规划、协同控制等相关案例,加深对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整体理解。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