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次半创业之感悟(序)
谢震 2007-5-5
写点“创业”经历的想法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已有半年之久。可是,虽然在这方面的感悟自认很深,但真要动起笔来,却又觉得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处落笔为好。按时间顺序叙述是最省事的,但我并不想过于写实,以致在下笔的时候竟有所顾忌,失去了分享“感悟”的本意。今天决定,先动手写起来,不去想什么文章结构、逻辑顺序之类的。倘能坚持下去写个十几二十篇的,回头再编辑修改不迟。这样,也可以保证写出来的东西都是干货,呵呵。
在标题里面提及“上海”,是因为我这一次半创业的经历都发生在上海。创业和编程不同,它不是一个纯技术活,它从一开始就和周边的环境息息相关。创业者所面临的政策环境、政府效率、员工心态、市场条件和在各个城市可能大不一样,我所积累的一些经验教训或许只适用于上海,所以在标题里面特别注明。
“一次半”的由来是这样的:在2003年的时候我进行了第一次创业,一次纯粹、标准的创业。我从之前工作的银行离职,和几个朋友凑了一笔资金(我自己在上海第一次卖房赚的一点差价全砸进去了),成立了一个公司,我任总经理,租了办公室,甩开膀子打算大干一场。可惜,这次创业有点虎头蛇尾,积累的教训也远远大过经验。以我现在的眼光来看,从项目选择、公司成立、员工招聘到业务拓展、日常管理等等,几乎毫无可取之处,就象是一个在打靶场里经常十环的神枪手上了战场,连枪栓都不知道怎么拉了。回顾这次创业,一箩筐的教训之外,唯一让我欣慰的就是几个合伙人的友谊经受住了考验,不管公司本身经历了多大的波折,我们几个人一直能够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作为这次创业的主要发起者和最初的操盘手,我在承担最大的责任的同时,也积累了最直接的经验。我之后进行至今的“半创业”能够取得一点成就,可以说直接建立在第一次创业一败涂地的失败之上。
后来的“半创业”来源于一个偶然的机遇。那时侯我还处在第一次创业的过程中,但坦率地说当时自己的心态已经很有问题了。几个合伙人之间就公司的业务方向、生意模式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我有一些想法,但既无法说服合伙人,也无法说服自己究竟什么方向是走得通的。每天一进办公室就想这一天啥也不干,办公室租金、员工工资什么的也得去掉1千大洋。连出门打个车也会自责,想自己为什么没有坐公交来降低运营费用。在公司运转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婆又怀孕了,虽然是件好事,但当时无疑在我的肩膀上百上加斤,又添上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不管公司的未来方向是什么,首要任务是利用一切资源抓住一些赚钱的业务维持公司的日常运转。当时抓住的生意之一就是帮助一家外资公司作进入上海的市场调查和评估。呵呵,大家可以猜到,这家外资公司就是我现在工作的公司。
说是“半创业”是因为这家外资公司虽然背景强大,但在上海的运作,包括最初期的市场调查评估、公司注册,到后面的员工招聘、培训、初期业务拓展都是我一手建立起来。差不多有三个月的时间,我是上海公司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名员工。而我的老板,事实上也是我大学毕业进入的第一家公司的老上级,真正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很少干预公司的日常决策。可以说在最初的两年内,除了钱不是自己投入的,其余的工作和自己创业并无二致,是为“半创业”。
当然,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我现在做的工作是把这个最初带有很强“创业企业”味道的公司逐步改造成一个各方面更能遵循大型成熟外企操作规范的公司,在组织、运营、业务拓展等各方面都更为标准、严谨、有序、成型。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和不断能从中学习的过程,或许再过两年我能再写一组文章,题目就叫“从土八路到正规军”,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