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1104)
- 收藏
- 关注
原创 公司里的老员工大多比较沉稳
有时候领导让你去做一个你觉得没意义的项目,有时候甚至让你暂停手头的工作去支援别的组。市场在变,技术在变,战略在变,组织架构自然也要跟着变。担心自己的位置不保,担心原来的工作白做了,担心新的方向自己不适合。因为技术可以学,经验可以积累,但心态的稳定需要时间和智慧的沉淀。当你能够平静地接受领导的各种安排,从容地面对组织的各种变化时,你就具备了在这个行业长期发展的基础。当领导安排你做一个看起来不重要的工作时,稳定的心态让你能够认真对待。当公司进行组织调整时,稳定的心态让你不会被短期的混乱影响。
2025-08-21 22:24:37
115
原创 为什么芯片公司最怕“组织扁平化“?
从最顶层的系统架构,到中间的模块设计,再到底层的电路实现,每一层都有自己的抽象逻辑和设计原则。每个子系统又细分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还要考虑时序、功耗、面积等约束。毕竟,扁平化组织一直被当作现代企业管理的标杆,沟通效率高、决策速度快、员工积极性强。更关键的是,芯片设计的迭代成本极高。这种高风险环境下,决策权必须集中在有经验的架构师和项目负责人手中,而不能分散到每个工程师。这种复杂度下,需要有清晰的责任边界和汇报关系,才能保证设计的一致性。越是成功的芯片公司,组织架构越是层次分明,而不是我们常说的。
2025-08-21 12:25:57
25
原创 与人愉快的共事比效率高更重要
做芯片不像写代码,一个人关在小黑屋里就能搞定。从架构设计到流片量产,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堆人配合。前端的同事设计完逻辑,要交给后端做版图;要给验证团队跑测试;测试发现问题,又要回到前端修改。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卡住了,整个项目都得停摆。而每个环节的人,都有自己的优先级和工作安排。凭什么人家要优先处理你的事儿?答案很简单:因为大家喜欢和你合作。
2025-08-21 07:21:41
163
原创 任何行业只要不稀缺就没有尊严
程序员也是一样,写简单业务逻辑的码农越来越多,但做系统架构、算法优化的高手依然稀缺。那些依然能够获得职业尊严的芯片工程师,往往具备几个特点:要么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到了专家级别,要么掌握了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要么积累了丰富的实际项目经验。各大高校集成电路专业扩招,培训机构批量输送人才,数字设计、验证这些相对标准化的岗位,市面上的人才供给量大幅增加。还有那些专门做特定领域芯片的工程师,比如汽车芯片、医疗芯片、工业控制芯片,他们不仅要懂芯片设计,还要。真正影响职业尊严的,不是行业标签,而是个人的不可替代性。
2025-08-20 22:08:55
142
原创 英伟达自研HBM,这是要吃独食?
英伟达这个AI芯片界的老大,居然要自己动手做HBM基础芯片了,预计2027年下半年就要试产。一直以来,英伟达都是那个"甲方爸爸"的角色。需要什么芯片就找供应商定制,SK海力士、三星这些大厂都抢着给它供货。为什么要这么干?道理其实很简单——掌控权。现在的AI大潮下,HBM内存就是那个卡脖子的关键零件。英伟达虽然财大气粗,但终究要看别人脸色。万一哪天供应商出了问题,或者价格被卡住了,那可就被动了。做HBM基础芯片可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干的事。这玩意儿需要用到3纳米制程,还要达到10Gbps以上的传输速度。
2025-08-20 16:51:33
239
原创 为什么“说话难听“的芯片工程师往往混得最惨?
一个总是说"这个方案不行""那个设计有问题"的人,久而久之,大脑就习惯了从负面角度思考问题。而那些习惯说"我们可以试试这样""这个想法不错,如果再加上..."的人,思维就会更开阔,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案。相反,他们的语言系统里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期待。面对复杂的电路设计、时序收敛问题,如果脑子里总是"完蛋了""搞不定"这些词,很容易就被困住。项目遇到挫折时,不要抱怨"又要加班了",而是说"这是个学习的好机会"。相反,那些说话让人感觉舒服、充满希望的工程师,更容易获得团队的支持,项目也更容易成功。
2025-08-20 12:14:18
215
原创 为什么“说话难听“的芯片工程师往往混得最惨?
一个总是说"这个方案不行""那个设计有问题"的人,久而久之,大脑就习惯了从负面角度思考问题。而那些习惯说"我们可以试试这样""这个想法不错,如果再加上..."的人,思维就会更开阔,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案。相反,他们的语言系统里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期待。面对复杂的电路设计、时序收敛问题,如果脑子里总是"完蛋了""搞不定"这些词,很容易就被困住。项目遇到挫折时,不要抱怨"又要加班了",而是说"这是个学习的好机会"。相反,那些说话让人感觉舒服、充满希望的工程师,更容易获得团队的支持,项目也更容易成功。
2025-08-20 12:14:18
78
原创 如何在全职工作中坚持学习
为什么那些最忙的芯片工程师,反而是学习最积极的人?按道理说,芯片行业的工作强度大家都知道,每天对着复杂的代码,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哪还有精力去学新东西?但现实恰恰相反,越是在这个行业待得久的人,越是停不下学习的脚步。最近我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关键就在于把学习当成了游戏中的"支线任务"。每个芯片工程师都有自己的主线任务:完成项目开发,解决技术问题,按时交付产品。这些是工作的核心,也是我们的KPI所在。但是,如果只专注于主线任务,很容易陷入机械化的重复工作中。支线任务就不同了。
2025-08-20 07:19:42
200
原创 DRAM中的Bank、Row、Column概念详解
内存就像一座巨大的图书馆,而DRAM的组织结构就是这座图书馆的分类系统。今天我们来聊聊DRAM内部的几个核心概念:Bank、Row、Column和Burst。想象一下,你家里有好几个书架,每个书架都可以独立使用。Bank就是这样的概念。在DRAM芯片内部,Bank是一组独立的存储阵列。每个Bank都可以处于不同的数据访问或刷新周期阶段。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当一个Bank在忙着处理数据时,其他Bank可以同时处理其他操作,这就是所谓的pipeline(流水线)操作。
2025-08-19 22:42:23
234
原创 “佛系“一点,走得更远?
有个同学现在已经是某大厂的芯片部门总监了,但他从来不是那种加班到深夜的人。相反,那些当年天天熬夜、周末也不休息的"拼命三郎",现在大多还在基层岗位上原地踏步。整天紧张兮兮的人,往往更容易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积累起来就成了职场发展的绊脚石。而那些心态平和的人,做事不慌不忙,反而很少出错。领导交代任务时,他们会认真听、仔细问;做汇报时,他们思路清晰、逻辑分明。久而久之,领导就会觉得这个人靠谱,重要的事情愿意交给他们。芯片项目动辄几千万投资,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团队的压力都会很大。
2025-08-19 12:19:01
227
原创 “佛系“一点,走得更远?
有个同学现在已经是某大厂的芯片部门总监了,但他从来不是那种加班到深夜的人。相反,那些当年天天熬夜、周末也不休息的"拼命三郎",现在大多还在基层岗位上原地踏步。整天紧张兮兮的人,往往更容易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积累起来就成了职场发展的绊脚石。而那些心态平和的人,做事不慌不忙,反而很少出错。领导交代任务时,他们会认真听、仔细问;做汇报时,他们思路清晰、逻辑分明。久而久之,领导就会觉得这个人靠谱,重要的事情愿意交给他们。芯片项目动辄几千万投资,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团队的压力都会很大。
2025-08-19 12:19:01
371
原创 “佛系“一点,走得更远?
有个同学现在已经是某大厂的芯片部门总监了,但他从来不是那种加班到深夜的人。相反,那些当年天天熬夜、周末也不休息的"拼命三郎",现在大多还在基层岗位上原地踏步。整天紧张兮兮的人,往往更容易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积累起来就成了职场发展的绊脚石。而那些心态平和的人,做事不慌不忙,反而很少出错。领导交代任务时,他们会认真听、仔细问;做汇报时,他们思路清晰、逻辑分明。久而久之,领导就会觉得这个人靠谱,重要的事情愿意交给他们。芯片项目动辄几千万投资,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团队的压力都会很大。
2025-08-19 12:19:01
214
原创 不要总是免费分享
这不是在提倡自私,而是在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分享。选择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分享自己的价值。无条件的给予不仅不会换来感激,反而会让自己的价值被低估。你可以分享技术,但要确保这种分享是双向的、有回报的。这种回报不一定是金钱,可能是技术交流、资源互换,或者是影响力的提升。关键是要让别人意识到,你的知识和时间是有价值的,不是免费的公共资源。当你开始珍惜自己的价值时,别人也会开始珍惜。当你不再是那个有求必应的"好人"时,你反而可能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机会。
2025-08-18 21:34:53
367
原创 DRAM中的Channel、Memory Module和Rank概念解析
聊聊三个核心概念:Channel、Memory Module和Rank,这些概念构成了现代内存系统的骨架。Memory Controller就像是一个繁忙的交通枢纽,而Channel就是连接这个枢纽和目的地的高速公路。一条高速公路堵车了,你很难再拓宽这条路,而是新建另一条高速公路。很多系统设计往往都遵循这样的逻辑:并行胜过单纯的优化。看几个典型的配置:一个物理channel,一个逻辑channel两个物理channel,一个逻辑channel四个物理channel,两个逻辑channel。
2025-08-18 12:11:06
381
原创 为什么芯片工程师的中年虚无来得更猛烈?
在芯片这个行业,中年虚无似乎比其他地方来得更早一些,也更猛烈一些。因为这个行业的特点:周期长、见效慢、变化大。你很难向别人解释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也很难从工作中获得那种直观的成就感。久而久之,虚无感就来了。中年虚无不是矫情,而是一种很真实的心理状态。当人到了35岁左右,身体开始走下坡路,精力不如从前,同时又面临各种生活压力,很容易产生一种"这样下去有什么意思"的感觉。在芯片行业,这种感觉可能更强烈。因为这个行业的特点决定了,你很难有那种"今天做了什么,立刻就能看到结果"的满足感。
2025-08-18 07:49:58
289
原创 验证经理一定要给出明确的截止时间和完成标准
我见过太多验证团队,每天忙得要死,但谁也说不清楚自己到底在验证什么。验证工程师A说他在测时序,验证工程师B说他在测功能,验证工程师C说他在测边界条件。很多人以为验证就是跑跑仿真,看看波形,没报错就算过关。但真正的验证远比这复杂。芯片流片回来,发现一个关键的边界条件没有验证到,整个项目推迟了半年。那个验证经理现在还在写检讨报告。验证经理对团队说:"这轮验证差不多了,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在数字芯片验证这个环节,模糊是最大的敌人。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答案,项目就是在裸奔。可能有很多地方重复了,也有很多地方漏掉了。
2025-08-17 18:00:00
162
原创 敢比会更重要
我见过一些同事,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但敢接手复杂的项目。遇到不会的就查资料,就请教别人,就一点点摸索。前段时间刷到一个求职帖,有人列出了芯片工程师需要掌握的技能清单,密密麻麻一大串。下面评论区炸了,很多人说看完就劝退了,感觉自己这辈子都学不完。还有些人看起来很多都不会,但敢接任务,敢试错,最后反而做出了成绩。总觉得再学一点,再练一下,等什么都搞明白了再去做。因为技术可以学,经验可以积累,但敢于面对未知、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这个很难后天培养。记住,完美的时机永远不会到来。光看书,光听课,永远是纸上谈兵。
2025-08-17 12:00:00
346
原创 英特尔用一个网页把自己“献给”美国政府
英特尔虽然是美国公司,但它的供应链遍布全球,员工来自世界各地,客户更是无处不在。一边是CEO陈立武的中国背景让美国政府起疑心,一边是公司需要美国政府的支持和订单才能在激烈的芯片竞争中站稳脚跟。这不是个普通的企业宣传页面,仔细琢磨,你会发现这背后的门道不简单。的联系,特朗普甚至公开要求他辞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英特尔突然高调展示自己的"爱国情怀",这不是巧合。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的科技公司用类似的方式来表明立场。,当技术公司不得不用政治表态来证明自己的时候,这个行业是在进步还是在倒退?
2025-08-17 07:30:24
282
原创 为什么最好的芯片验证工程师都是“破坏狂“
飞机回来了,机身上全是弹孔,大家都说应该在弹孔多的地方加装甲。因为有弹孔的飞机能回来,说明那些地方中弹还能飞,真正要命的是那些没弹孔的地方——芯片验证就是这个道理。设计工程师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精心设计一颗芯片,验证工程师的工作就是用各种"刁钻"的方法去测试它。他们会故意制造一些极端情况,让芯片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看它会不会崩溃。大部分人对芯片行业的理解停留在"造芯片"这个层面,觉得这是个创造性的工作。但芯片验证这个环节,恰恰相反,它的本质是破坏。验证工程师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让芯片"出错"。
2025-08-16 22:48:02
222
原创 为什么最好的芯片验证工程师都是“破坏狂“
飞机回来了,机身上全是弹孔,大家都说应该在弹孔多的地方加装甲。因为有弹孔的飞机能回来,说明那些地方中弹还能飞,真正要命的是那些没弹孔的地方——芯片验证就是这个道理。设计工程师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精心设计一颗芯片,验证工程师的工作就是用各种"刁钻"的方法去测试它。他们会故意制造一些极端情况,让芯片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看它会不会崩溃。大部分人对芯片行业的理解停留在"造芯片"这个层面,觉得这是个创造性的工作。但芯片验证这个环节,恰恰相反,它的本质是破坏。验证工程师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让芯片"出错"。
2025-08-16 22:48:02
188
原创 为什么最好的芯片验证工程师都是“破坏狂“
飞机回来了,机身上全是弹孔,大家都说应该在弹孔多的地方加装甲。因为有弹孔的飞机能回来,说明那些地方中弹还能飞,真正要命的是那些没弹孔的地方——芯片验证就是这个道理。设计工程师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精心设计一颗芯片,验证工程师的工作就是用各种"刁钻"的方法去测试它。他们会故意制造一些极端情况,让芯片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看它会不会崩溃。大部分人对芯片行业的理解停留在"造芯片"这个层面,觉得这是个创造性的工作。但芯片验证这个环节,恰恰相反,它的本质是破坏。验证工程师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让芯片"出错"。
2025-08-16 22:48:02
248
原创 为什么最好的芯片验证工程师都是“破坏狂“
飞机回来了,机身上全是弹孔,大家都说应该在弹孔多的地方加装甲。因为有弹孔的飞机能回来,说明那些地方中弹还能飞,真正要命的是那些没弹孔的地方——芯片验证就是这个道理。设计工程师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精心设计一颗芯片,验证工程师的工作就是用各种"刁钻"的方法去测试它。他们会故意制造一些极端情况,让芯片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看它会不会崩溃。大部分人对芯片行业的理解停留在"造芯片"这个层面,觉得这是个创造性的工作。但芯片验证这个环节,恰恰相反,它的本质是破坏。验证工程师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让芯片"出错"。
2025-08-16 22:48:02
159
原创 美光是美国公司,英伟达也是美国公司
美光这次能够率先锁定2026年订单,表面上看是靠12层堆叠的HBM3E和即将量产的HBM4。按理说,在HBM这个赛道上,SK海力士一直是老大,三星紧随其后,美光长期被认为是"老三"。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英伟达作为美国AI芯片的领军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很可能会优先考虑本土公司。当然,美光自身的努力也不能忽视。他们在HBM4上选择了相对保守但稳妥的1β工艺节点,而不是三星那种激进的1c节点。其实仔细想想,这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技术竞争,更多的可能是地缘政治在芯片行业的深度影响。谁知道背后还有没有其他考量?
2025-08-16 16:38:49
121
原创 芯片行业:平庸也有生存空间
实际上,从芯片设计到制造,从测试到封装,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基础工作。在芯片这个看似高深的行业里,平庸的人同样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价值体现。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既需要核心的处理器,也需要各种各样的辅助元件。实际上,任何一个健康的产业,都需要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毕竟,推动一个行业发展的,从来不只是少数的天才,而是千千万万个在各自岗位上认真工作的普通人。不要总想着成为那个最耀眼的明星,有时候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也是一种价值体现。而那些真正在一线默默工作的普通人,很少发声,但他们构成了这个行业的基本盘。
2025-08-16 12:47:00
137
原创 打工而已,不要讨厌任何人
公司茶水间,两个同事在抱怨其他部门的人。一个说:"那个做验证的真是烦死了,天天催我们的设计进度。"另一个附和:"就是,还有那个做后端的,老是说我们前端设计有问题。那些天天抱怨同事的人,往往自己的状态也不太好。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愤怒和怨恨会激活大脑的压力区域,就像身体疼痛一样真实。每次你在心里骂那个"不配合"的同事时,你的大脑就在分泌压力荷尔蒙。长期下去,不仅影响睡眠和免疫力,还会让你的判断力下降。芯片设计本来就是个高度依赖逻辑思维的工作。
2025-08-16 07:18:29
185
原创 周五下班前的用例fail不要去定位
周五下午六点。显示器里那个红色的ERROR还在那里晃,测试日志显示三个case挂了。心里那个着急啊,感觉整个周末都毁了。于是开始疯狂找原因,查commit记录,对比波形,各种定位方式都试一遍。但越急越容易出错。本来是一个简单的环境问题,结果怀疑是RTL的bug,怀疑是工具的问题。在错误的方向上消耗了大量时间,问题还是没解决,人已经筋疲力尽。下周周一上午九点,我重新打开那些fail的case,五分钟就找到了问题,只需要改一行代码。这种情况在我的工作中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
2025-08-15 19:41:33
284
原创 残酷的真相:活越干越多
真正的价值创造,需要时间思考,需要空间试错,需要机会学习新东西。逃避思考,逃避选择,逃避承担说"不"的责任。我天真地以为,只要我足够努力,把手头的活干完,就能有时间学习新技术,或者至少能按时下班。太多工程师,技术能力很强,但永远在救火。就是学会说"我需要评估一下时间安排",而不是"没问题,我来搞定"。毕竟,真正决定你职业发展的,不是你能干多少活,而是你能解决多大的问题。真正的努力,不是无脑加班,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有选择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反正有活就接,有问题就解决,看起来很积极,实际上是最省脑子的做法。
2025-08-15 12:37:16
311
原创 安静去做,不必忙忙碌碌
芯片验证这行确实容易给人一种"越忙越厉害"的错觉。毕竟,跑仿真要时间,写testbench要时间,分析覆盖率要时间,找bug更要时间。我刚入行那会儿有一次每天晚上10点还在公司,电脑屏幕上跑着仿真,朋友圈甚至还会发个动态证明自己的"敬业"。但后来我发现,那些真正厉害的验证工程师,往往都很规律。他们加班是偏少的,但交付的质量却是最高的。这让我意识到,问题可能不在于工作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工作方式的不同。
2025-08-15 06:34:25
365
原创 技术好就能升职加薪?
每天埋头苦干,Verilog代码写得飞起,时序分析做得比谁都细致,以为只要技术够硬,升职加薪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每天埋头苦干,Verilog代码写得飞起,时序分析做得比谁都细致,以为只要技术够硬,升职加薪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结果呢?3年过去了,还是那个最普通的工程师。反倒是那些技术一般般,但是会跟领导汇报工作进展,会主动承担跨部门协调工作的同事,一个个都升了职或者升了级。这就是芯片行业,也是所有行业的真相——技术只是入场券,不是通行证。
2025-08-14 23:16:34
388
原创 都在抱怨内卷,但没人敢真正躺平
可是当所有人都站起来了,大家看到的还是和坐着时一样的东西,只是累了很多。只是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再害怕绩效C,不再为了绩效A拼命,这个行业会变成什么样?是更创新了,还是效率更低了?在芯片这个行业,绩效C就像是牛马后面的鞭子,而绩效A就是牛马前面的胡萝卜,让你不停地往前跑。如果你的公司拉大绩效A和绩效C的收入差距,给更多的绩效C的比例,那么准备享受内卷的到来吧。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别无选择,但所有人加在一起,却创造了一个让每个人都不得不拼命的环境。周围同事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了,仿佛你就是个拖后腿的。
2025-08-14 12:33:40
174
原创 芯片设计工程师带徒弟,第二年必定翻脸?
一个做CPU设计的朋友苦笑着告诉我,自己带的那个应届生现在都不怎么搭理他了。我说这不挺正常的吗?在芯片设计这个圈子里,师傅带徒弟第二年关系恶化,基本上是个不成文的规律。你去任何一家IC设计公司问问那些资深工程师,几乎人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2025-08-14 07:43:34
266
原创 任何时候开始以自我为中心都不算晚
他们会保护自己的时间,拒绝无意义的会议和任务。他们会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因为他们知道这是长期战斗的本钱。芯片行业的技术迭代很快,持续的个人成长比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都重要。因为他们把太多精力花在了不属于自己的事情上,忘记了投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当你不再把自己当成可以随意消耗的资源时,你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为自己的成长投资,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毕竟,这个世界上最不会背叛你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部门来了个新人,刚来第一天就加班,准备证明自己的价值。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思维方式,是你对整个系统的理解深度。
2025-08-13 18:16:49
108
原创 为什么选择不卷的人会被告知他们不够努力
很多人把"努力"和"忙碌"划了等号,把"成功"和"加班"绑在一起。选择适合自己的节奏,选择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选择在身体和精神都健康的前提下工作。有人的努力是在职场上披荆斩棘,有人的努力是把家庭经营得温暖和睦,有人的努力是保持身心健康,追求内心的平静。这些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它们都有一个前提:只有一种生活方式是对的,那就是无止境的竞争和消耗。最怕的就是被别人的焦虑绑架了自己的人生,到头来发现,你努力追求的,可能根本不是你真正想要的。说白了,那些劝你"要努力卷"的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关心你的未来。
2025-08-13 12:34:38
351
原创 公司越来越不稳定,我们该怎么办?
以前的稳定是什么样的?你在一个岗位上待十年,做着重复的工作,按部就班地等待升职加薪。过去,我们找工作就像买房子,希望找到一个稳定的"铁饭碗",在一家公司从青丝熬到白头。组织就像金字塔,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位置,明确的晋升路径,清晰的职业规划。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来自于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来自于你的适应能力。当组织变成帐篷,我们就不能再指望帐篷给我们庇护,而是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可以随时搭建帐篷的人。我们需要保持好奇心,保持学习的习惯,让自己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你知道五年后自己大概在哪个位置,十年后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2025-08-13 07:52:13
181
原创 DRAM Per-Bit Deskew技术解析
在实际的PCB板上,每一条数据线(DQ signal)从发送端到接收端走过的路径都不完全相同。有的走直线,有的需要绕过其他元器件,有的线路粗一些,有的细一些。这就导致了所谓的"板级偏差"(想象一下,你和朋友约好同时到达某个地点,但每个人走的路不一样,有人走直路,有人绕弯,有人坐车,有人走路。结果就是大家到达的时间参差不齐。DRAM的数据传输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原本应该整齐划一的数据信号变得错落不齐。
2025-08-12 22:15:44
406
原创 打工人很难承受一次错误的选择
芯片和其他互联网公司完全不一样。你在腾讯干两年,跳到字节,技能基本能无缝衔接。但芯片不行,每家公司的技术路线、平台和设计理念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朋友当年选了一家主攻28nm工艺的公司的芯片后端工程师,现在想转到做7nm的厂,简历投出去基本没回音。HR看到他的背景,直接说:"你这个工艺经验不匹配啊。三年时间,就这样被框死在一个工艺节点里。不同公司用的EDA工具都不一样。你熟悉Cadence,新公司用Synopsys,又得重新学。你会ARM架构,新公司做RISC-V,经验又打折扣。
2025-08-12 12:16:07
310
原创 你要相信自己有上桌的资格
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所谓的"资格"很多时候是自己给自己设的限制。我们这些年轻人,虽然经验不足,但思维相对灵活,有时候反而能看到老手们忽略的东西。比如这次芯片项目,我在做仿真测试的时候就发现了功耗优化的一个思路,但一直没敢在会上提出来。有时候想想,人生就像一场牌局,重要的不是你一开始拿到什么牌,而是你敢不敢上桌,会不会打牌。"这次4纳米工艺的芯片设计,技术难度确实大,但不用的话PPA搞不定啊。这个筹码可能是经验,可能是资源,也可能就是一个新鲜的想法。"上牌桌"不是因为你有多大的官,而是因为你有价值的筹码。
2025-08-12 07:52:29
281
原创 晋升的真相,是被对的人喜欢
"再强的处理器,装不进主板也是废铁。这话乍一听像在谈技术,细想却是职场真理。"再强的处理器,装不进主板也是废铁。这话乍一听像在谈技术,细想却是职场真理。性能第一的芯片,未必是市场第一的芯片。关键在于生态兼容。你跑分再高,如果和现有系统格格不入,照样没人用。职场也是这个逻辑。太多技术大神,代码写得飞起,架构设计得完美无缺,但就是升不上去。问题出在哪?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更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频率",有人喜欢快节奏,有人偏爱慢工出细活;有人重视细节,有人看重大局。
2025-08-11 21:48:15
291
原创 在同事面前这7件事千万别说
茶水间听到隔壁部门的小李在跟人抱怨:"我那个项目经理真是太过分了,居然..."话还没说完,项目经理就从拐角走了过来。那个尴尬啊,空气都凝固了。混得好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就像芯片设计中的访问权限管理,不同层级的人只能接触到相应的信息。
2025-08-11 17:55:00
458
原创 那个不合群的人拿出了真本事
直到上个月,公司给某知名芯片厂商定制的IP,项目组十几个人忙活了三个月,眼看就要交付了,结果在最后的PPA测试中出了大问题——功耗超标了30%。结果测试数据出来,所有人都惊呆了——功耗不仅降到了标准线以下,还比原来的设计降低了15%。在芯片这个行业,真正的高手往往都是这样的——平时低调得像个透明人,关键时刻能拿出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的真本事。我想说的是,在技术驱动的行业里,真本事比人际关系更重要。项目经理急得团团转,技术骨干们开了一个又一个会,各种方案都试过了,就是降不下来。本的团队协作还是必要的。
2025-08-11 12:30:28
221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