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tory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1.可以完成一系列的初始化操作。
比方说有一个类A,最简单的当然是A a = new A()了,但是可能想做一些初始化工作,那最简单的我们就会把这些操作写在A的构造函数里面,如:A a = new A(param)了,但如果有很多的初始化工作,那把所有的初始化放在构造函数里面,可能就不大合适了,在这种情形下可以使用工厂模式,协助完成一系列初始化。
2.封装对象的创建。
在一个大程序中可能一个接口有很多类的实现,那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写很多的
Interface intr1 = new Impl1();
Interface intr2 = new Impl2();
....
...
根据这样程序的扩展性、可维护性都会变差。比较好的做法是:
Interface intr1 = XXXFactory.getImpl1();
Interface intr2 = XXXFactory.getImpl2();
但是这样的话,每当多一个实现,Factory接口就要多一个方法,这样Factory接口就经常需要变动,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有不少方法。
采用Factory的子类通过多态来实现,这样做虽然可以使接口封闭,但是增加类这个做法也不是太好,所以不推荐
采用XXXFactory.getImpl(param)这样的形式,这个应该是比较推荐的。
c++或者JDK5还能够采用template的方法。
3.使产品类的创建能够动态改变,在工厂的方法中,可以采用动态加载类的方式来加载产品类。这样如果碰到需要改变产品类的实现时,只需要修改配置而不需要更改和重新编译任何现有代码,使系统的扩展性大大加强。
欢迎大家补充,^_^
Factory模式作用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1-11-01 14:43:30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