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简述
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统一的高层接口。这一接口使得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也叫门面模式。
属于结构型模式。
举例:
如果把医院作为一个子系统,按照部门职能,这个系统可以划分为挂号、门诊、划价、化验、收费、取药等。看病的病人要与这些部门打交道,就如同一个子系统的客户端与一个子系统的各个类打交道一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病人必须先挂号,然后门诊。如果医生要求化验,病人必须首先划价,然后缴款,才能到化验部门做化验。化验后,再回到门诊室。
解决这种不便的方法便是引进门面模式。可以设置一个接待员的位置,由接待员负责代为挂号、划价、缴费、取药等。这个接待员就是门面模式的体现,病人只接触接待员,由接待员负责与医院的各个部门打交道。
门面模式要求一个子系统的外部与其内部的通信必须通过一个统一的门面(Facade)对象进行。门面模式提供一个高层次的接口,使得子系统更易于使用。
就如同医院的接待员一样,门面模式的门面类将客户端与子系统的内部复杂性分隔开,使得客户端只需要与门面对象打交道,而不需要与子系统内部的很多对象打交道。
二. 组成
- 门面(Facade)角色:客户端可以调用这个角色的方法。此角色知晓相关的(一个或者多个)子系统的功能和责任。在正常情况下,本角色会将所有从客户端发来的请求委派到相应的子系统去。
-
子系统(subsystem)角色:可以同时有一个或者多个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都不是一个单独的类,而是一个类的集合。每一个子系统都可以被客户端直接调用,或者被门面角色调用。子系统并不知道门面的存在,对于子系统而言,门面仅仅是另外一个客户端而已。
- 客户角色(Client):调用facade角色获得完成相应的功能。
三. UML类图
四. 基本代码
/* Complex parts */
class CPU {
public void freeze() { ... }
public void jump(long position) { ... }
public void execute() { ... }
}
class Memory {
public void load(long position, byte[] data) {...}
}
class HardDrive {
public byte[] read(long lba, int size) {
...
}
}
/* Façade */
class Computer {
public void startComputer() {
cpu.freeze();
memory.load(BOOT_ADDRESS, hardDrive.read(BOOT_SECTOR, SECTOR_SIZE));
cpu.jump(BOOT_ADDRESS);
cpu.execute();
}
}
/* Client */
class You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mputer facade = new Computer();
facade.startComputer();
}
}
五. 优缺点
优点:
- 对客户屏蔽子系统组件,减少了客户处理的对象数目并使得子系统使用起来更加容易。通过引入外观模式,客户代码将变得很简单,与之关联的对象也很少。
- 实现了子系统与客户之间的松耦合关系,这使得子系统的组件变化不会影响到调用它的客户类,只需要调整外观类即可。
- 只是提供了一个访问子系统的统一入口,并不影响用户直接使用子系统类。
缺点:
- 不能很好地限制客户使用子系统类,如果对客户访问子系统类做太多的限制则减少了可变性和灵活性。
- 在不引入抽象外观类的情况下,增加新的子系统可能需要修改外观类或客户端的源代码,违背了“开闭原则”。
六. 应用场景
-
当要为一个复杂子系统提供一个简单接口时。子系统往往因为不断演化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多数模式使用时都会产生更多更小的类。这使得子系统更具可重用性,也更容易对子系统进行定制,但这也给那些不需要定制子系统的用户带来一些使用上的困难。facade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缺省视图,这一视图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已经足够,而那些需要更多的可定制性的用户可以越过facade层。
-
客户程序与抽象类的实现部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引入 facade将这个子系统与客户以及其他的子系统分离,可以提高子系统的独立性 和可移植性。
-
当你需要构建一个层次结构的子系统时,使用 facade模式定义子系统中每层的入口点。如果子系统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你可以让它们仅通过facade进行通讯,从而简化了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