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内容选择
知识内容按类型可以分为专业性知识和非专业性知识:
- 专业性知识是对类似于计算机、力学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
- 非专业性知识是不特定用于某个专业的知识或者说明通用的知识,例如逻辑思维类的、抽象方法论类的;
主要应学习的内容应为:紧急的专业性知识,非专业性知识,相关的专业性知识。
紧急性的专业知识涉及你的当前生产所需,自然应该先学;在没有此类内容需要学习时,可以学习非专业性的知识,这些有助于提升整体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促使你在学习和思考的方法论上更进一步相关的专业性知识是潜在的有可能以后用到的专业性知识,由于一些专业性知识有一定的难度,现有现学可能来不及,因而需要有预先准备。 -
学习资料选择
学习的资料可以按以下筛选:
- 选择这个领域内的大师(写入历史或教科书的人物、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获得者、院士、解放前留学归国创建国内某一学科的科学家)的作品;
- 可以在知乎上搜索,对比网友的推荐;
从另一个方面,一本书需要根据需要选择部分章节进行学习。
-
信心强化
长期的学习过程是容易出现信心动摇导致无法继续,当自己没有或缺少信心时,如果这个事情是可行且正确的,与别人交流后可以强化信心。
-
学习方法
-
先入门后自学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入门部分是比较难的,如果单纯看书,刚开始很容易理解,但可能并没有抓住这个专业的本质,对于后续的学习可能越来越难。入门后可以自学,入门不太适合自学。因而对于已入门的知识是比较容易继续学习下去的,对于未入门的较难坚持下去。如果有业内人士的指导,有了这个专业的思维惯势,后续就容易学习下去。 因而对于入门部分最好能有老师讲解(有的这个入门部分可能也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而不是只看个概论即个),其实大学里的多数课程都是入门课。
如果非要自学入门(例如这个题目本身并不困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简要历史(概述性质,这个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门知识)
- 基本原理(其展开的基础和假定是什么,可能有多个,但每个都应该是极简洁的,如果没有明确的可以自己总结)
- 知识结构(对问题的分类,画出思维导图)
-
概括化
浓缩和概括化由于使用的语言要更少,因而可以促使更深入地思考其本质,去除其冗余信息,使其抽象化
概括要用简单的词/话说它的意思,而不仅仅指出它是什么(不应是主要内容,性质等,而应是梁的弯矩平衡等) -
抽象化
将知识提升层次,学术上从技(具体方法)抽象到道(方法论);
同时也要注意技的巧也是可以适用很广的,也就是说从一个如力学著作的解题示例和推导中需要提取出其中的思路和形成该思路的基本定律(方法论)以及具体处理时的手段所用到的数学技巧(这些数学技巧也是一种道);
有了这种抽象,在遇到一时如能将这个问题同样进行抽象化(缩小内涵,扩大外延),便能更容易得使学到的知识与遇到的问题得到匹配。 -
左右互搏
要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尤其要在其对立面思考这个问题,如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会怎样,这样思考得出这个前提的必要性和使用限制;
-
以教促学
要教别人,自然需要自己把这块知识弄通,包括显式的知识和一个隐式的知识和规则(这些可能是这个本书上没有写的或是业内的通知),可能真正去教一个人的机会并不多,也可以是教一个自己脑中虚拟的人,或者回答网络上其他人提出的问题。
-
交流
与别人交流讨论,可以更好地由另一个大脑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引发思考。这包括与实际中的人讨论或与网络上的人讨论。
-
书写整理
一个专业性知识一般都是一个系统,开始学习的一段时间,很难在脑子里又见树木,又见森林。因而在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把系统的大概做出来,逐步完善细节。
另外,对于单独一个问题,也可以有涉及很多方面和很长的推导过程,如果把其它方面先写下来,把前导步骤先写下来,应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从大脑中卸载,增大大脑思考当前细节的内存空间,更快和更清楚地思考。
再者,把思考的内容写下来需要对其进行整理(使用流程图或其它方法),这个过程将会使思路更明确和清晰。写出来的内容也更容易检查并发现错误。这些都是只把它放在脑子中很难做到的。 -
学而时习之
在学过与A关联的知识B,C,D后再来看一遍A,会对A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更多的收获。
-
设身处地
主要对一些社会性知识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这个知识点。
-
多看几遍
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可能时经过反复斟酌写出来的,因而一句话中可能包含了很多的点,但我们的大脑在读过一遍后可能只关注到了一两个点,因而在读接下来的内容时将会遇到障碍,此时就需要多读几遍,每遍抓不同的点。如果较难理解,不但应在当时多读几遍,更应该在第二天或完整读了本书的本部分后再读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