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汉文明
光宇广贞
有志于学,虽草庐中应可知天下事!
展开
-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灭魏,而是一统三秦
魏蜀之战,先后有两大胜负手,一是汉中地的归属,一个就是关中地的归属。谁占据了全部,谁就是又一个秦帝国。结果是两家各占一个。诸葛亮北伐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灭魏,而为了一统三秦;而司马氏则对诸葛亮打的是什么算盘心知肚明,鉴于曹魏国内外博弈的情况,司马氏决定固守关中,耗死诸葛亮和他的蜀汉,同样也不断消耗曹氏集团。至少在曹魏国内,能有天下战略眼光,与诸葛亮棋逢对手的,只有深得曹操真传的司马氏了。我甚至认为原创 2012-08-18 15:12:17 · 3492 阅读 · 1 评论 -
清廷是如何被汉族寡头瓜分的。。。
文 / 李博(光宇广贞)最近热放《甲午大海战》,于是想起这段历史,写起这篇。———————————————————————————————— 1900年6月,只会玩弄权术,却对现代科学、军事知识一无所知的以慈禧为首的满清贵族统治集团试图依靠所谓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来抗击在朝庭斗争中站在光绪一边的西方国家,她不自量力地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西方11个国家(英、美、法、德、義、日、俄原创 2012-07-24 09:11:34 · 7023 阅读 · 2 评论 -
经历的第一次户外野行之感
这应是我 2006 年的游记……六年了,10 年我把它保存了下来,如今,挂载我这篇游记的网站,也是我第一个博客网站已经再也找不到了……上面我所有的记忆、感情、故事……所有的所有,仅仅剩下这一篇了。———————————————————————————— 周六一大早我们俱乐部十六七人出发去昌平、怀柔、延庆三县交界的“小西湖”风景区进行一场野外生存考验。原创 2012-07-24 09:29:26 · 7664 阅读 · 1 评论 -
只能看、不能读
1、赵元任《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2、杨富森《于瑜与余欲渔遇雨》 于瑜欲渔,遇余于寓。语余:“余欲渔于渝淤,与余渔渝欤?” 余语于瑜:“余欲鬻玉,俞禹欲玉,余欲遇俞于俞寓。原创 2009-06-22 21:21:00 · 1316 阅读 · 3 评论 -
续:华夏文化之“我眼中的封建”之秦帝国与英帝国之殇(一)——秦国篇
文 / 李博(光宇广贞)前言:有人说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比西方要漫长得多的封建制度。我说不对!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封建体制不仅比西方的短,而且结束得要早得多。西方大约持续了一千多年的封建史,而中国只有八百多年;西方包括英、法、奥在内,典型的如卢森堡等,到现在仍然传承封建体制,而中国在西元前就废止了封建体制,领先西方两千多年。而反过来,也正是由于中国废止了封建制度,才造就了“汉、隋、唐、宋、明原创 2009-08-30 13:52:00 · 2290 阅读 · 2 评论 -
再看《西游记》——吴承恩眼中的现实社会是如何折射到《西游记》中的
一、《西游记》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映照,是一种启蒙思潮的载体,只不过它所代表的启蒙思潮却在中国被扼杀掉了 对于《西游记》,我们给与了较多、较高的美学评价,但如果只是把《西游记》当成哄小孩的儿童故事,或当成惩恶扬善的幽默谈笑,那也是一种悲剧。《西游记》其实和《唐·吉柯德》一样,是一个时代的映照,是一种启蒙思潮的载体。所不同的只是,《唐·即柯德》映照的启蒙思潮在欧洲成了气候;而《西游记》代表的启蒙思转载 2009-07-18 10:01:00 · 10803 阅读 · 4 评论 -
China 并非源于“瓷器”,来看看它的真正由来!
文 / 李博(光宇广贞) 今天来说说 China 这个词:是“秦(Chin)”后面加上一个表尊贵的 –a,用以表示地域,你像非洲 Africa、美洲 America 等等,所以 China 这个词本意是“秦洲”,指的是一个叫“秦”的广大领土。后来才有的 china 表示来自“秦洲的特产”——瓷器。这两个词儿,谁是祖宗,谁是孙子,估计由于错误的教育和全中国英语老师的无知等原因,绝大多原创 2009-08-12 13:00:00 · 13175 阅读 · 4 评论 -
惊暴:“兵马俑”主人或非“秦始皇”
《扬子晚报》:我们发现了“兵马俑”,但还没有真正认识“兵马俑”。他们身上有很多悬疑等待着后人破解。其中最大的谜团就是他们的主人究竟是谁?南京72岁老人陈景元先生,将自己30多年研究成果汇集,写成《“兵马俑”真相: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一书,7月首次在内地出版。陈景元在书中从服饰、军事、交通等角度对“兵马俑”进行了剖析,指出“兵马俑”的主人并非秦始皇,很可能是秦始皇的高祖母——把持秦国转载 2009-08-09 12:31:00 · 2521 阅读 · 0 评论 -
上古神仙排名
创始元灵(他有4个徒弟,鸿钧老祖、混鲲祖师、女娲娘娘和陆压道君) 宇宙诞生之初,有一先天混元之元灵,灵窍初开,渐具神智。这元灵无意中于西昆仑得到宇宙之初的造化神器,经过不知几世修行,元灵功德圆满,道法得成。在漫长难耐的混沌宇宙中,创始元灵成为宇宙间唯一的一个“清醒者”,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孤独寂寞。仿佛,为了完成某种约定而神秘的使命,创始元灵利用造化神器的无上灵力,分原创 2009-05-21 02:00:00 · 7219 阅读 · 3 评论 -
孙悟空为什么能大闹天宫,而打不过诸多妖精?
《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矛盾:齐天大圣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战无不胜,要不是如来佛祖出手相援,整个天庭简直面临“亡国”的危险,但是在取经途中,大圣却好像很难一帆风顺,当年的那帮手下败将以及败将的跟班坐骑都成了高手,不是让大圣无计可施,就是要由大圣请出山帮忙,让人感觉这是吴承恩写书的漏洞。其实,吴承恩这么写恰恰反映了他对封建王朝管理体系和人文背景的深刻了解。 大闹天宫前后,孙大圣转载 2009-07-18 09:35:00 · 2794 阅读 · 0 评论 -
“华夏”二字之由来——我们为何称为“华夏”
华夏,何为华夏?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将天下分为两部分:华与夷。华者,是我族类;夷者,非我族类。这便是“华夷之辨”的渊源。这也是最早的民族划分:华族与夷族。然而上古诸侯割据,华族方国部落对外并不能自称“我是华人”,因为他并不能代表整个华族。因此,对于华族方国部落,华人自称“有夏”。夷人称我们是华人,我们自称是夏人。合称一起,是为“华夏”。 关于中国称谓的历史沿革还有很多原创 2009-08-14 21:11:00 · 4607 阅读 · 3 评论 -
华夏文化之“姓氏名字”的渊源
文 / 李博(光宇广贞) 汉文化里面,“姓氏名字”是四个分明的概念。 “姓”,带女旁,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产。古人以同姓为同族聚居,组成利益共同体。后来因故部分族人迁徙它处谋生,成为独立部落单位,为了与其它同姓族人区分,则自取“氏”。比如“赵氏”便是“姬姓”的分支,合称“姬姓赵氏”。 氏族也是由一个个的人来组成的。族人的称号便是“名”与“字”。“名原创 2009-08-14 22:45:00 · 2744 阅读 · 1 评论 -
从《金瓶梅》看到的历史
今天看贴,有人对《三国演义》里面有一句通俗的带“的”的白话文句子感到惊诧,由此引出我发此文的想法。 先说几句:我国目前公认的 4 + 1 大名著:《红楼》、《三国》、《西游》、《水浒》;有一些学者提倡加入《金瓶梅》做为第五大名著,我个人倾向于支持这种观点。现行的这“四大名著”,或者谓之“大陆版”四大名著,是当年“太祖皇帝”钦点的,考虑到一些社会因素,将《金》排除在外了。但从原创 2009-06-24 20:47:00 · 5923 阅读 · 0 评论 -
汉族姓氏与基因——为何有“两个汉族”?同姓是否同源?随父随母、生男生女是否一样?
基因帮你寻宗问祖 袁义达,浙江奉化人,54岁;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一直从事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1985~1992年期间多次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姓氏遗传学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和《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两部专著。中国姓氏起源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转载 2009-07-15 08:52:00 · 10229 阅读 · 2 评论 -
《罗辑思维》的逻辑缺陷
最近在优酷追了一下《罗辑思维》这个系列。罗胖子把这个节目定名为“罗辑思维”,表明他没有“逻”辑。的确出现了逻辑缺陷。原创 2014-10-27 17:22:49 · 4677 阅读 · 0 评论 -
这个世界就是流氓打出来的
有意思的是,俄国开拓西伯利亚时,也是用的刑徒军,英国远征拓土时,也是用的刑徒军。这些人,为其母国所驱使,各怀私欲,毫无军纪,残暴嗜杀,所到之处,人物皆亡;然而,也正是这些人,为其母国打下了一个广大的天下,铸成民族生存的根基。叹哉,叹哉。------------------------------------------------------------------------------原创 2012-12-14 09:54:21 · 3048 阅读 · 0 评论